分享

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芝润斋 2014-06-20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无论是在书里看到的图片还是博物馆里摆放的实物,明洪武青花瓷的颜色都格外与众不同。上图为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从图中可以看出其青花颜色明显发黑。我参观过元青花文化展后,那靓蓝浓翠的青色早已深深刻在脑海里。而洪武之后的永宣青花,也在元青花的基础上日臻完美,青翠的颜色如宝石般鲜艳亮泽。为什么唯独过渡阶段的洪武青花却偏于暗黑呢。我一直觉得很奇怪,猜测可能是元末战乱造成青花烧造水平的倒退。不想最近看了高阿申先生的《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才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如此啊。

 

    根据作者的观点“明洪武青花瓷的色泽偏于暗黑,其实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审美取向”。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瓷器有广泛兴趣的皇帝,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他把瓷器看作中国国粹。在御窑厂创立后马上对流行于元青花上的常规图案予以大刀阔斧的修改,诸如牡丹、菊花以及蕉叶、回纹等图案纹饰较元代变化很多,从而使洪武青花在装饰图案上截然有别于元青花。以明太祖为代表的中原统治者灭元夺天下之初便提出了“同讨夷狄,以安中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主张。建御窑厂,树本朝纹饰其宗旨就是要“破”元青花,“立”明青花。而一改元青花湛蓝的颜色,让其发黑发灰与立明青花这一方略是一脉相承的。青料发黑,可让画面更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使瓷器更具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洪武御窑厂奉命烧造的官窑器,是以青花是否“偏于暗黑”为质量标准的。也正是因为料色呈黑色或灰色的青花瓷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宠爱,才会深藏于故宫内,由皇家代代相传。

 

    事实上洪武青花瓷依旧使用低锰高铁的进口钴料,而要让明明发蓝的青花料变成黑色,只有在温度偏低、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造成偏氧化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而偏氧化系火候失控所致,属烧造缺陷,要故意为之是十分困难的。与呈色稳定的钴蓝相反,以铜红料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呈色极不稳定,窑内温度和气氛稍有不当,釉色便向黑或灰色转化。而传世的洪武釉里红典型器全部为黑灰色,可以想见御窑厂正是利用了铜红釉易向黑灰色转化的特点,以釉里红替代青花来生产和制作“釉里黑”瓷器。无论是偏于暗黑的青花,还是釉里黑瓷器,都证实了洪武时期“尚黑”的审美情趣。

 

    我想对于作者抛出的这一论点,专家们看后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一个古瓷器的业余爱好者,我只想通过广泛的学习来丰富自己,实在没有资格来讨论对与错的问题。我以为这个观点非常新颖也很有说服力,同时我更佩服作者思考问题的独到方法。当众多专家学者还在就事论事地从分析洪武青花的钴料等方面入手来解释青花发黑的成因时,作者却选择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把洪武青花瓷放到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从朝代更迭、文化回归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人们常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虽然简单,但真能走出来其实很难。想看到森林、见识庐山需要更渊博的知识,更宽广的胸怀。大概只有熟读历史、饱览文化典籍,才会鉴赏古典艺术之美,才能读懂艺术中凝聚的文化精髓吧。我今天学到的不仅仅是洪武青花瓷,还有治学的方法呀。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纹碗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明洪武  青花菊花四季花纹盘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明洪武  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转载]为什么明洪武青花瓷颜色暗黑

 

 

 

 

 

 

 

 

   1994年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的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