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份证上留住“斜塘元素”

 苏迷 2014-06-20
斜塘河边“原住民”顾少华
身份证上留住“斜塘元素”
 “老斜塘”顾少华常会到斜塘河周边看看,感受斜塘河的变化。
  □苏报“行走鱼米之乡”报道组
  顾少华的身份证很特别,上面的住址是“工业园区塘南街57号2幢102室”,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条街。只有“老斜塘”知道,塘南街是之前斜塘老镇上的一条街,早就没有了。“派出所民警让我改过来,可我不舍得”,顾少华说,坚持留下塘南街,是要留住一个“斜塘元素”。
  顾少华今年50岁,出生在斜塘河的最东头,读书在河西头,一度工作单位也在河岸边,一条斜塘河承载了他大半生的记忆。
  “斜塘河原来是条农河,也是一条航道,因为是吴淞江的两大源头之一,水利、地理专业人员称其为西吴淞江,小时候,在家里经常能听到大船开过、浪花拍岸的声音”,顾少华说,最早是摇橹木船,后来是扯风帆的“使风船”,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机帆船”。坐船往西经金鸡湖到苏州市里,要三四个小时,有时候产妇出现难产,真是“急煞人”。
  顾少华最早住在斜塘河北岸最东头塘浦村,工作后搬到老镇区塘南街的公寓房里,就在斜塘河南岸。枕水而居,河的变化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顾少华说,在“使风船”时代,河水清澈,淘米洗菜全在河里,水能直接喝,还经常下河游泳,捉鱼摸蚌。到了“机帆船”时代,河水有了柴油味,鱼虾越来越少,也没人下水游泳了。
  随着园区发展,斜塘整个老镇拆迁,斜塘河从原来的航道、农河变成了城市景观河,顾少华也从塘南街搬到了独墅湖边的动迁安置区。“斜塘河重新整治的时候,我经常过来看,看着河边一步步建起了生态绿化带,建起了森林公园”,顾少华说,以前斜塘河两岸基本没绿化,只有沿河村民零星种点槐树、苦楝树,十里斜塘河两岸的土驳岸,经常要被浪冲坍塌,“现在是一片绿色,早晨、傍晚,公园里有很多人健身、休闲。”
  漫步斜塘河公园,顾少华对河两岸的“老地理”了然于胸,“这边原来是吴航船厂,那边以前是个粮管所,再往东过去点,就是以前的斜塘老镇”。
  从独墅湖边的新居所到斜塘河公园,驱车只要几分钟,没事的时候,顾少华经常会去斜塘河边走走看看,不仅是休闲,还要寻找记忆中的“斜塘元素”。在斜塘河公园往东,新建的斜塘老街上,一座石拱桥南北横跨斜塘河。顾少华说,这座桥最早名叫“慰民桥”,几经重建,但位置一直没变,以前是居民过河到斜塘老镇的主要桥梁通道,现在是老斜塘人眼中的“地理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