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何种动物展出是动物园自筹建就要永久考虑的事情。选择展出动物既要考虑现有条件或环境,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下能接受何种、多少种(只),又要考虑动物园未来的规划和运营开支。否则动物得不到应有的福利,动物园还会负债累累,最终都与动物园的价值和形象相悖。 中国的大型动物园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运营多年,对展出种(只)数有明确规划。如北京、上海、南京等,虽然因为场馆设计的缺陷(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动物的生活空间都比较狭小。但大多数的动物都可以稳定的活下来,其中还有不少可以繁衍后代。 但对于更多的中小型动物园和园中园,往往因为在物种的选择上没有拿捏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毫无地域特色,千篇一律,违背动物园的社会职能,不仅流失了游客,还自毁形象。 (其实对于小面积的动物园,如果有出色的规划和设计,也可以达到大型动物园的效果,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园只有14公顷,约北京动物园的1/6,但饲养种类(只数)的规模和北动持平!但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型动物园一般位于中小城市,或生存于当地大型动物园的“阴影”下,无论从技术、财力,以及“没必要”,都不是一个现实的事情,我们也就改日再谈了。) 中小型动物园选择物种的时候,必须履行动物园“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社会职能。所谓综合保护,是动物园应该作为社会环保行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日益发挥作用,使物种在任何可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栖息地有永续的种群。所谓保护教育,是通过向游客介绍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反省自身行为并付出行动。 为兑现这一职能,在物种的选择上有几项原则性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认识。 首先是动物展示的规模。当今动物园已不是动物大观园,动物展出的多少并非动物园界论资排辈的绝对依据。盲目的扩大展出规模会给动物园的运营带来极大负担。而且对每一个动物个体都是不公平的。如雁鸭类,选择几种具代表性的即可,足够给游客带来对水禽的认识。特别是这些需要断翅而丧失天性的动物,事实上很多动物园已经不再引入了。 其次,每一只动物都扮演一个角色,牠们都是大自然派进人类社会的大使。一些动物园为吸引眼球,展出白化、变异、畸形、杂交动物。这些动物除了自身承受的痛苦外,牠们并不能给公众带来正面的保护教育信息。是严重违背动物园职能的事情。@真大雨 老师2002年在华盛顿动物园白虎展区看到一块展牌上写着“白虎是人工近亲的产物,这只是我们展出的最后一只。” 结合中小型动物园的特点,选择物种应坚持以下标准:
|
|
来自: krisablablabla >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