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延伸意涵及其论命的必然(下) 蔡斐鹏(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员、厦门市易学研究会会员) 三.天干地支用于论命的必然 在之前的论述中已经清楚地知道,天干地支的每一循环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生命的周期,而且天干地支又能够以质具以地的面目来阐释气行于天的抽象。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干地支所表述的生命周期是具备五行特性的。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生命周期,而且人是由气聚而生,同样具备五行特性(详细论述见拙著《四柱相同命运为合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人与天干地支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天干地支的周期可以被看做是人生的缩影。在拙著《阴阳五行论命的合理性》也论证过,人生命运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阴阳五行变化的结果。那么,天干地支这种以质具以地的面目来阐释气行于天的意涵,是不是可以是以天干地支的形式来阐释人生的吉凶祸福呢?探究天干地支之五行变化,窥视人生命运曲线之奥秘,自然而然会被认为是一种可能,关键是要找出人与天干地支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之前及拙著《阴阳五行探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天干地支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提并论时,与他们同时出现最多的是天星、四季,与人有关的论述是在《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主要是在阐述人的生理上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并不是身心上的吉凶祸福的必然。从木火土金水五行到天星、四季已有连接,从天星再到人的生命曲线吉凶祸福,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同样,从木火土金水五行到人的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已有连接,但要把生理上的认知转为身心上的认知,在认识上也要有重大改变。但遗憾的是在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距离、这种认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导致这种障碍的原因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旨在解决人的生理上的问题,沿着《黄帝内经》的思维发展,天干地支的点只能是落在人的肌体上,只能体现生理上的生老病死,与人的命运曲线、身心上的吉凶祸福不可能产生交集。也就是说传统中医学和命理学虽然都是在阴阳五行的思维上孕育产生,但各自的目标不一样,医学理论实践更注重寒暑燥湿风火之感觉得到的五行变化对人体的侵袭,其所得出的生老病死的结论,不可能转化成命理学吉凶祸福的反映。而命理学注重的是,木火土金水所表述的所谓看不见的五行变化对人生的介入。《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就阐述得很明白:“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成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荣成伤血,甘胜成。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这些都是在说,寒暑燥湿风火五行变化反映在肌体上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五行的不协调而导致的肌体变化,其结果是人们生理上的生老病死,与命理学所想反映的吉凶祸福之变化规律相去甚远。 而在天星与四季方面,需要解决的就是天干地支如何与人的无缝对接、直接代表人,进而简洁明了地反映在人生命运曲线上。当一日被认定为十二时辰并用十二地支来表述成为法定(祥见拙著《用十二地支纪时考》),当天干地支被用作纪年成为法定(祥见拙著《四柱命理学的形成》),天干地支能准确、精细地落在所需要的时间点上、天干地支与人的无缝连接的节点被显现出来,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能做到无缝连接、天干地支与人能做到无缝连接。这时,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挡命理学的融会贯通了,天干地支也就成了论命的必然。在唐代早期天干地支到天星、四季再到推衍命理之发展到了巅峰,李虚中的论命术谁能排除他没有受到这种天星论命的影响,不是从这种论命方法中截弯取自而来?(干支纳音五行,也很可能是李虚中从《果老星宗》引入命理学的。)李虚中可能正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并从天星论命中吸取精华,将人的出生点的天干地支转化成了人的化身,同时发现此节点的天干地支在人生长河中受阴阳五行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能勾画出人的命运曲线的每一个点的轨迹,并规范完善了月令等相应的天干,开启了中国传统推命术崭新的一页。 五行为阴阳之子,有阴阳的烙印。天干地支要用来阐释五行的穷通变化,当然也要分有阴阳。《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一句话:“甲刚乙柔,丙刚丁柔,以至于癸。”指出十天干有刚柔之分,这也意味着指出了天干阴阳之雏形。《白虎通*蓍龟》中有一段引用《礼三正记》的论述:“天子龟长一尺二寸,诸侯一尺,大夫八寸,士六寸。龟阴,故数偶也。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阳,故数奇也。”在《嫁娶》篇中也有:“阳数奇,阴数偶”,这两段描述道出了传统中国哲学文化分阴阳的基本原则,凡位居奇数者被判定为阳、位居偶数者被判定为阴。甲刚乙柔等,正是甲位居奇数一,甲为阳;乙位居偶数二,乙为阴。因此,十天干阴阳就此而定。同理,不难推论出十二地支的阴阳。 到了此时,天干地支已完全具备了阴阳五行的功能,不但是质具于地的木火土金水,还分出了阴阳。既然阴阳五行论命是科学的,那么能代替阴阳五行与人无缝连接的天干地支,用于论命则是必然的。(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