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遭遇“被韩国”全记录之一

 一览尽 2014-06-21

从中国端午节到韩国端午祭——中国遭遇“被韩国”全记录(序) - 地图驿栈 - 地图驿栈

序言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棕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于是,我早就计划着写点什么,否则博客里已无文可发了。提笔之后,思绪却始终无法进入正题,执着地往韩国方向狂飞。既然思绪暂时回不来,那就只有顺着它走下去了。

第一篇 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

第一章 中国有个端午节

对于传统节日,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和喜爱,正月闹灯、清明踏青、端午插艾、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思想,更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的优美篇章。

端午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起初,端午节起源于两湖一带,本是为了纪念著名爱国人士屈原同志,也有部分地方纪念其他历史人物;后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大,大量的传统习俗和丰富的农耕文明包容进来;再后来,端午节的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中国南方走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最后,端午节习俗进入韩国、日本,甚至亚洲的很多其他国家,与春节等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最终演变成亚洲区域的国际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来历,不同地域有不同传说,不同活动有不同含义。当年,中国文化名人闻一多先生曾经对此作过专门研究,并作有《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先生总结出如下几个端午节来源。 

一、上古夏至节:端午之源应该是华夏上古时期的夏至节,也是殷历新年。殷人以“大火(火星)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今农历、阴历)五月为岁首,即殷历一月相当于夏历五月,正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华夏上古时期,夏至节与冬至节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两大节日。西周至汉代,从周历、太初历到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于是夏至与端午开始成为两个不同的节日。

二、华夏祭龙日:龙是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五月江河涨水,人们把操纵水的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华夏民族的数字崇拜为“一、三、五、七、九”,叠日则为大吉日,如一月一(新年)、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当初有五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一起择定吉日,确定以五月第五个日子为共同的祭龙日。

三、石榴悬门避黄巢: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杀人放火,百姓闻之逃难。五月间,黄巢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路遇一妇人携子疾走,见她怀抱一个大男孩,却牵着一个小男孩。黄巢奇而问之,妇人答曰: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命脉,万一无法兼顾时,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颇为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即可避祸。妇人将信将疑,她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承诺,黄巢领兵离去,全城得以幸免。此后,端午时节门挂石榴花的习俗开始流传下来。

四、贤孝投江传说:端午节的投江传说有三个。

1、两湖流域:三闾大夫屈原。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楚怀王武关相会后扣其为质,使之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当,遂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大约是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的祭龙节日,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就曾经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吊唁。人们将饭团、鸡蛋等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而不去啮咬屈大夫身体。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便用楝树叶包裹,外缠五色彩丝,后发展成棕子,划船江面则发展成为龙舟竞渡。

2、江浙地区:伍子胥。楚国人伍子胥因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而弃楚投吴、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于吴京东门,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遂自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其尸裹以革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传说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是为端午节。

3、浙东地区:孝女曹娥。《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为救父而投江:“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综上所述,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夏至节即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风俗则来源于上古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的活动,龙舟竞渡又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忠烈献身之事迹颇为国人崇拜,且均巧合地发生于“五月五日”端午节之际,进而有所增附,使得端午节这个极为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之内涵愈加丰富。当然,端午节也远远不只纪念活动,还有包粽子、祭古人、赛龙舟、挂艾蒿、戴香包、贴钟馗等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活动,更是一个表达家庭亲情、开展社交活动、洋溢热情气氛的传统节日。

第二章 韩国有个端午祭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迅速引发中韩之间的“端午节申遗争议”。对此,韩国江陵端午祭委员会委员长崔钟卨表示,“韩国端午祭同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截然不同,部分人认为韩国剽窃中国端午节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近来由于端午引发了种种不谐音符,我们将率先敞开心扉、消除误解。”

出席中韩文化学术论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则在发言中就当年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事件给予了正面回应,显示了一个中国学者和非遗工作管理者的求实精神与开阔胸怀。田青发言说,“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在田青看来,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就像李奎报对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诗人心存感激一样,中国的文化人对此亦心存感激。田青认为,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韩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韩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也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算为本来并不应该存在争议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争议”画上了圆圆的句号。

第三章 由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说开去

中韩“端午节申遗争议”虽然结束了,我的思绪却仍然如脱缰的野马,天马行空般地飞了出去。即使真如韩国人所说,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之间并无关联而纯属名称巧合,中国与韩国之间,本来并不应该存在、目前却正在争议的“争议”,却依然还有很多、很多……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国名带“大”字的国家,多非真正大国,却都极其渴望成为大国。他们或者嗜雪成性,疯狂发动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他们或者四处抢劫,到处演义拿来主义的占有精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日本帝国、大韩民国……莫不如此!

政权可以更替,国家可以消亡,民族却会长存!大和民族、大韩民族……中华民族的卧榻之侧,这些“大”民族不断交替演义着拿来主义的历史长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韩民族的拿来主义表演,看看中国的领土和文化逐渐遭遇“被韩国”的历史进程。

附图: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习惯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从中国端午节到韩国端午祭——中国遭遇“被韩国”全记录(序) - 地图驿栈 - 地图驿栈

从中国端午节到韩国端午祭——中国遭遇“被韩国”全记录(序) - 地图驿栈 - 地图驿栈

从中国端午节到韩国端午祭——中国遭遇“被韩国”全记录(序) - 地图驿栈 - 地图驿栈

《地图驿栈》呕心沥血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