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马路现在这样起名

 向春阁 2014-06-22

上海马路现在这样起名

2014年6月16日   解放周一10/11:解放周一10/11-外滩 讲述     作者:龚丹韵

  本报记者 龚丹韵

    上海是一座发展中的城市,各种新开发区域、新道路不断出现。那么现在的上海路名是怎样起的呢?

    起名的原则是“好记好找、通俗易懂”。要做到这四个字可不太容易,记者从上海市地名办了解到,如今上海为道路起名还会考虑以下细节:

    第一,不能同名,连谐音都不行。此外要避免方言歧义,如过去有两条路,一条叫赤水路,一条叫黔西路,均为贵州地名,从字面上看很不错,但用上海话一讲,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市民纷纷建议要改这两条路名,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改掉。

    上海一度开展过道路重名现象的大整治,发展至今,仍怕挂一漏万。“现在给一条路起名真不容易,必须正过来读、反过来读、用方言读、联想着读。网友们都火眼金睛,很有想法。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而为。”地名工作者这样感叹。

    第二,尽量延续传统规律,又有所发扬。以全国地名来命名上海的道路,是上海路名的创举。这个传统还是需要继承。它有两个好处,一能体现上海服务全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外省市客人来上海,看到自己家乡的地名出现在上海,倍感亲切。

    如今严格按照东西向取城市名、南北向取省名已经不太现实。1979年市地名办曾经发文规定,如以全国地名命名道路的,原则上就以道路所在上海地理位置,去选取全国版图相应方位的地名。比如上海北面的宝山,多以东北地名命名。嘉定区多以新疆、陕西、甘肃的地名来命名。浦东的许多新马路取了山东的地名,像崂山路、乳山路、莱阳路,等等。虹桥开发区建设时,许多新马路又以贵州的地名为主,像娄山关路、遵义路等等。按中国版图地理位置匹配,有规律可循。这个原则主要针对新开发的区域。

    第三,保护历史地名。郊区的老地名也许比较土,但往往带有地域特征,比如一些“塘”、“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地理实体已经消失,然而只要路名还在,城市的记忆、生活的烙印就还保留着。

    地名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城市开发速度快,针对成片的新区域,明确要求规划时就要编制道路命名方案,摸清现状,把即将消失的、有文化特色的老地名保留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