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上海的各位,一定注意到上海浦西都是以各地地名为主进行命名的,今天梳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下: 首先,上海的道路命名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上海市的道路命名主要以省市级地理位置为参考来命名的,然而上海的道路以省市和地理实体来命名的起源,来自英租界的历史。 为了称呼、记忆的方便和显得整齐,自1862年开始,英租界的路名开始趋向于以中国其他省份的省名和城市之名来加以命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1865年,英美租界当局通过严格照行的议案,决定在原英租界内实行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省名来命名,东西向的道路以中国的主要城市之名来命名。为此,将旧有的一些道路名称作了调整和更改,将已经符合这一规定的一些路名作了正式肯定,此外对未加命名的道潞按此规定作了新的命名。英租界的主要道路经、调整、命名后的情况如下两表。 1865年英美租界当局提出的以外地省名和城市之名来命名道路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到1943年10月,民国32年(1943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对原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道路的更名方案,以欧美人名命名的166条道路全部更名,如爱多亚路改为大上海路,霞飞路改泰山路等。少数以西方在沪机构、外国地名等命名的也作更名,如公馆马路改金陵路,哥伦比亚路改番禺路等。与租界有关的人和事命名的道路如法华民国路改民国路、虞洽卿路复名西藏路等。此外还将一些英、美、法租界都用的重名道路予以更名。新路名大都以全国各省、市、县、镇,山川等名命名,更名方法多数用谐音和半谐音,如韬朋路改通北路、高恩路改高安路、赫德路改常德路、平济路改济南路等。 1951年起在市区周围大批住宅小区内修筑许多道路,旧住宅区改造也修建一批道路,至1958年共命名新筑道路170余条。新建住宅区内的道路命名,仍以中国省、市、县名命名的方法,并注意到地理位置的对应,如:杨浦区选用东北各省地名,有鞍山路、本溪路、松花江路等;浦东沿江选用山东省地名,有潍坊路、乳山路、崂山东路等; 上海一直有把城市名作为路名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路名地名化愈演愈烈,而且根据地理位置设置,看路名就大概知道其所处的位置,而且也很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