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海涌书法七要的多变意象之美

 娜视花开 2014-06-22

袁海涌书法七要的多变意象之美

杨青云

 

 来源:大中国书画网

 

《庄子天道》有云:“朴实中透出素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比大道内美与之更美,含其德与道之渗透化一,可谓大美也。”品读书法家袁海涌作品,你会深刻理解这句话真正内涵延展的“书道新说。”我之所以在这里说袁海涌提出的“书道理论”为“新说”,是因为大多学者、书家或艺术评论家,只论书艺,不谈书道。袁海涌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树他的“书道理论”:书法背后的文化笔墨:将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文化积淀以及人格力量,通过情感加灵感的催化而结晶,称之为书道。“书法”是“书道”的门卫。书者,抒也。袁海涌提出的“书道理论”主要指精神与思想层面上的审美视觉。他认为:中国书法就是“道书”,书法的美学观点与道家的哲学观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中,他把书法笔墨、浓淡、大小、快慢、枯湿等变化,与道家阴阳变化概念渗透表现出无穷的意象之美,或叫意象书法,看上去有眼睛一亮的视觉冲击。换一种说法,书家强化的“书道理念”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袁海涌一直坚持艺术源于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体验书法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转载]杨青云评论:试议袁海涌书法七要的多变意象之美
在隆重的开幕式上,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左二)、李讷丈夫王景清(左三)、河南人民政府原省长赵正夫(左一)、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葛纪谦(右一)出席活动并剪彩

[转载]杨青云评论:试议袁海涌书法七要的多变意象之美
袁海涌书画展在开幕式上致词


用“字字看来皆是心,卅年辛苦不寻常”来乱弹袁海涌书法。他总结自己创作的心态时用“平常心,清静心”来概括。这看似简单的词语却总结出书家书法内涵中“书道”智慧延伸的学养浇灌,刻意求新求变,并又出奇制胜。袁海涌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尝试的。但他所强化的“书道”讲究的是寂寞成大家,苦坐冷板凳的大寂寞,才有大收获,经得起大诱惑,才会有大成就。研读袁海涌的书法作品:从质感上达到了藏露、方圆、长短、粗细、浓淡、刚柔的和谐统一之大美。袁海涌的《书法笔墨七要》在与本人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禅、思、景、笔、墨等所谓“书法七要”,对中国书法作出理论概括,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是当代书法理论中的经典学说。具体到袁海涌的书法美学思想,它从形式上做到了虚实、疏密、聚散的儒、道、释审美之有机结合。在内涵上做到了法度与意境统一的智取与广博,字外功与字内柔达到了笔墨与情趣和谐统一的抒情发力。

不论书法论神韵,不论书艺论书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海涌提出的“书道笔墨七要”理论,出现革命性的书体是不言而语的。首先,书法艺术的基础将比我们现代人想象的审美空间更加广大无际。随着国人书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取材范围将不断扩展,书法艺术的视野比其前人将更加宽广与博大。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和汉简中吸取艺术的营养,但古人是根本没这个机会学习的;其次,古代的书法艺术是文人墨客把玩的东西,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的书法则已经进入了“书道时代”,从视觉形式、个性化特征来说,进入“书道时代”的书法艺术是发展延伸了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六体论》等古人倡导的笔墨通变。如果没有从思想境界上提高,那是没有什么进步可言的。只有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笔墨不变而自变。比如人之修道,不是要面孔像神仙,而是要思想境界似神仙……因为袁海涌书道学说的“笔墨七要”:不脱离汉字的书法在视觉空间的构成上将会获得无限自由,从而为书法艺术的变革提供广阔的天地。他们必将以自己的努力来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书道时代”,求形神有机调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追求飘逸超脱之气,追求心胸旷达与洒脱的真诚理念。

不论书艺论书道,大道内美袁体雄。袁海涌推崇书道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大道内美与之更美,含其德与道之渗透化一,可谓大美也。”书家在理论阐述中的“大道大美”向往天人合一“道也美,飘逸超脱之气更美”。此时,书家书道多变的意象之美,正如他创作中常说:“书道意象美的最高妙境,重在各具汉字的‘面貌’、性格,使想象力驱使产生的灵感意象或多象,可开妙之蹊径。”于是,他独具个性的榜书从此臻于大成。因为,意象多变的书法,难度极大,难于气韵流动,但却为发挥用笔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审美旨能,也为颇得书法运笔开辟的新空间延展了一种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唯美大乐。因为这至少可以使人们的感官得到快乐。人,最难快乐,但快乐也有高尚与低级的区别。《易经大要》有云:“先王以作乐崇德,孔子以礼乐尚德,皆同时崇尚道德,为高人大乐、大美也。” 

袁海涌深悟:“嗜欲者,生之邪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使书法脱离了功利性的政治教化。他还把“书道”上升的人文精神,说成具有君子之风的寓意,寓为文人雅士的道德追求,为生活于乱世正直清高的文人,提供了独善其身的理论依据,“纵乐去杂欲”成为袁海涌“书道理论”的哲学思想。在古代,众所周知的意象书法名家,是湖广派的李记,但他那干裂秋风的意象笔墨,从大处着眼不重立趣,就受到一定局限。近代发展有见树的意象书法大家算是康有为的影响极大。许多人追随康有为的理论,从碑书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通过各种大胆尝试启发自己的艺术灵性。康有为亲身实践自己的理论并影响了他的四位得意弟子——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萧娴。康有为书法精湛,人称康体。但自认眼比手高。他的前三位学生书名均为文名或画名所盖。萧娴则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女书法家。本世纪初即以北碑书法闻名。但她的作品粗捍霸气有余,而细腻流畅不足。这些近代书法名家除去萧娴之外,就是晚年比较成功的书家于右任莫属了。于右任的意象书法,显得泼辣却有失灵动,但书家的泼辣未能全力以赴,克尽其才。于右任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写实观念束缚的限制,躬耕自给,通过笔墨写意表达自己厌恶乱世情怀。他主张书法,精微有余,写心抒情,畅达不足。而袁海涌的意象书法或袁体道书,既不同于康有为萧娴,也有别于于右任躬耕自给。比起康有为来,他的意境化枯寂为苍茫。比起萧娴,他的境界更大,笔墨形态也更丰满性感。比起于右任来,他的丘壑墨迹都经过了内心感情的熔铸,留其精粹,气脉贯穿,情韵流动。并总能彰显出难能可贵的泼辣灵动。要创作出泼辣是很难学到的大智之境,它是书家性格生命力的再现,而不是想“泼辣”就能随便泼辣?如果说,于右任是趋于写实的,那么袁海涌的意象道书则是泼辣中见灵活出锋,古雅中带有音乐节奏之大美

袁海涌进一步完善他的“书道理论”的同时,要求“似者得其形多其气韵,真气韵者,气质多真情”。更富有哲理化的内涵,反映出书家努力挖掘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属性。针对如何让书法丰满性感,他又提出了“书道美学”理念: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味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物凝想形质,时因取智,搜妙创真。笔笔运转变通,如飞如动。墨情自然神妙,奇化中禅味十足。

袁海涌的书道美学强调:艺术家要注意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把自我融合在笔墨情趣里,突出创作前先需胸有成竹,最后达到真真胸有成竹的程度时,则要胸“无”成竹,如清初的八大山人,现代吴昌硕的晚年,皆意到笔随,妙趣天成,留给欣赏者丰富的想象余地。然而袁海涌创立的“袁体道书”在书家日益成熟的今天,经书家进一步发扬广大,上升为理论性的胸“无”成竹。在中国当代书坛,袁海涌必定为开创中国书道先河,让中国汉字书写出现一次大进步与大提升。这是书法史上一次革命线条的圆润流畅,抒写灵性的自然延展,不但使汉字趋于圆润多变,书家更注重体会古人作品的意蕴境界,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与偏锋并用。其结构特点既有碑学之奇,又有帖学之雅,为当代“袁体道书”奠定了理论基础。“袁体道书”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堪称开创先河引擎的智慧结晶。

“袁体道书”对书法笔墨也作了明确界定,强调用笔变化的多变性和用墨韵味的天趣美。并指出笔有四势之功才能“妙”皆可观,妙生书理。笔法妙,就书面妙。妙中有动,动中止妙。惟其在妙中可谓筋、肉、骨、气顿生。在以妙带动中,袁海涌其用笔用墨,着线画点的技法,达到笔墨两得,横、擦、竖、抹兼备,标志着中国书法的一次大突破、大换血,为后世树立“袁体道书”之典范。320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