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写《石鼓文》

 啥不是6159 2014-06-23

篆书之道,余一向钟情《石鼓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3346608.htm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东周时期秦国人刻于石碣之上,乃记载秦王游猎之叙事诗。石碣共10个,大小不等,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为鼓形圆颈平底石。每鼓刻一首四言韵文,十首成一组。《石鼓文》为“刻石之祖”,与两周金文同代篆书刻石风格迥异,在大篆文字中最为成熟,独一无二。
  《石鼓文》承先启后,超越时代,彪炳书法史册。其体势卓然而立,与《虢季子白盘》、《秦公簋》等铭文一脉相承,为典型秦系书风,笔法、结构直启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文字,与其说是完美的大篆,倒不如说是“小篆之祖”。线条以曲为主,圆浑挺劲,极具张力,结体精整,端正大度,匀停茂美,魄力雄强,颇具理性色彩,而不受形式局限,深合“中庸”之道,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不负“书家第一法则”盛名。
  余于此文平素多有临习,于其字形、笔法、章法深有体悟。《石鼓文》中字形有方有圆,工稳端正者有之,欹正组合者有之,又含颇多独体字,与笔画多的字形疏密对比强烈。相较而言,独体字因其笔画少,对空间分割和线条质量要求更高,更难书写。独体字从容高古,若达到独体生姿绝非易事。书写此类字时,首先要做到潇洒中不失规矩,严谨中不失天趣,用笔适当加粗,强调内圆外方或外方内圆的笔势,弧线要写出弹性来,准确果断;其次,需做到结体端庄,方正平稳,舒展大方,从而建构起方正的文字形体,使之趋于规范和整饬,具有一种庙堂之气和金石意蕴;其三,需做到布白匀称,揖让有度,呼应得体,欹正顾盼。此处之匀称并非等线排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和而不同”的表现。把握字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分割以达端庄秀丽、布白均匀之目的。结字要聚散有度,收放自如,既严谨密实,又要有揖让,使之温和雍雅。对左右上下完全一样的字要同旁异态,在各自均衡中要有相称相联之形。上下结构的字要控制中心,布白停匀中须有遥相呼应之妙,使之有动态美,有机地通过穿插、欹侧等构字法使字形摇曳生姿,于平整中寓灵动。
  我认为有以下临习要点,请读者指正:
  1.用笔要中锋徐进,裹铺并用,明按实提。线条求质朴道劲,浑厚雄强。竖画有直,也需有向背对称之弧,追求饱满圆润,笔力劲健。横画有平、有曲,但要粗细均匀,力居其内,含蓄流畅。
  2.结体略呈长方,体格匀称,大方舒展。字形也有少数方形和圆环形,端庄正大之中寓欹侧之姿。造形重心偏上,有沉雄郁勃、挺拔飞天之势。
  3.章法要周正,布白要均匀,左右相间开合适度,把握整体恢弘之气度。
  4.吴昌硕、邓散木、王福厂都曾得益于此,有临本行世,然临此刻石不受他们影响最佳。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以上临习要点适合起步阶段,若积累了一定的笔墨技巧就必须提出临习的更高要求。临《石鼓文》欲求苍茫之意,需从《石鼓文》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石鼓文》属先秦刻石,上承金文,下沿小篆,其美学思想力主规范、务取装饰,用笔匀圆对称,凝重浑劲,结构略趋方正,促长引短,务取其称,洋溢着浓郁的金石气象与苍茫之意,表现出大篆已由天趣横生衍变为工稳规整,并昭示出向小篆的过渡。其博大雄伟的气象、恢弘的气韵、精深的高远境界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新的疆域。欲得上述艺术效果,可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由清新超逸到雄浑朴厚。起笔时,藏锋严谨,外形得圆势;点画中段运笔力求中锋,线条可略有粗细变化;收笔时小心裹锋收势。即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护。结构处理要求实临,务求其精准,达到笔势沉雄。用圆转流畅的线条加强书写的节奏与动感,刚柔相济,还可以通过墨色的变化平添整体效果之美。
  第二步,由平正稳健到纵横恣肆。平日需养成读帖的习惯,培养观察力、理解力、把握力。从原作中捕捉到线条的分合聚散、疾涩粗细,墨色枯润的变化之理。体悟圆转光润、流动而富于韵律的线条在笔下如何呈现出凝练厚重、苍劲朴茂、漫烂自然、刚柔相济的意趣和审美旨归。用笔要放开,不拘一法,融侧露取势,藏露分明,肥瘦相兼,辅以墨色变幻。笔画相同处求异,或长短、或曲直、或方圆等。结构上采取欹正、大小、揖让的手法追求险中寓平,动中寓静的意境。整体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是这步的中心,使临作“古得高雅出奇”。
  第三步,由整饬端庄到参差错落。起笔多裹藏圆转,收笔不刻意回锋,通过用笔的快慢或斩截而收、戛然而止,或顺势出锋、圆转回护。结构中宫收束,同时四方笔画用参差取势。墨色变化务求丰富。整体上,字里行间气象充盈,力可扛鼎,不失沉雄端庄之美,追求豪放与酣畅,让每一笔画都在精意之中;做到用笔圆融、劲道、饱实、婉通而不失力感,爽利中寓涩势。力感外扬又不狂放,朴厚而不呆板,浓墨重彩又不至滞浊。
  第四步,由恣纵老辣到魄力雄健。用笔上以粗细不同之笔触来表现丰富的线条变化,以浓湿用墨为主,饱墨铺毫,起收及转折处要方圆、方折并施,学会化方折为圆转,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八面出锋。在用笔沉厚的同时,明按实提,使结构雅和凝重,并辅之欹侧呼应、大小长短,古朴之风、苍辣之气、金石意蕴即能显现。墨从酣畅淋漓到墨尽笔枯,一任自然,苍茫朴拙之趣自然跃于纸面。这时的平中寓奇、奇中见平、平奇互现、奇平相依的高远境界才是书家所追求的。
  总之,临好《石鼓文》要由“骨力”和“气韵”入手。“骨力”主要体现在用笔的坚决与果断。平时下苦功夫,勤奋临习,使笔性纯熟,胸有成竹,下笔猛利迅捷,气足力健,笔下线条才会圆厚饱满,骨力盎然。《石鼓文》之美在于骨力雄强、气势恢弘、线条坚韧劲道,具有蓬勃的视觉冲击,而不是以姿态多变和奇险来吸引人。《石鼓文》之“气韵”是“金石气、姜桂气、庙堂气、篆籀气”,所以要从大局着眼,营造出连贯通畅的气势和宽博宏大的格局,使之凝重浑厚,生涩老辣,体现出对“骨力”和“气韵”的崇尚和追求唯此才是临好《石鼓文》之大要。
  若初学《石鼓文》,无书法技术品位的训练,由于笔力不足,可以借助硬毫笔来弥补笔力不足之弊;待技法提高,可用兼毫笔书写;技法娴熟后亦可用软毫临习。再经此“三段式”用笔锤炼,不仅熟悉不同性能毛笔的运用,同时找到合适自己创作的笔法。至于用纸,我想从半生宣开始训练最终过渡到生宣创作为好,因生宣发墨效果最佳。若初临《石鼓文》又要追求金石气,可用毛边纸背后或粗制纤维纸也有辅助作用。但必须强调笔、纸、墨皆为辅助工具,只有技法训练的精熟,从而产生技术品位的时候,通过自然书写来传递《石鼓文》之金石气、姜桂气、篆籀气、庙堂气,落笔成形,信手拈来,而不失石鼓之遗韵,才是正途。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7/view-334660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