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电影《老井》,讲的是陕西农村干旱,农民们为解决用水问题,世代打井不止并为此献身的悲壮故事。电影由张艺谋主演,曾经红极一时。不过我当年看这电影时,颇有些不以为然,心里总不解,挖一口井何以如此烦难? 的确,井在苏州实在是太普通了,可以说遍地都是、无处不在。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地下水位高,打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在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公井,几乎每一个门堂子里,都有专供几户人家使用的水井。有的人家的井,甚至就在屋檐底下。象我们五卅路32号从前到后,一共有大小三个院子,每个院子里都有一口井。在自来水还不普及的年代,大家生活用水的来源都是井水。苏州一般人家饮用井水,有时还会用明矾沉淀一下。我们院子里的那口井,水质一向清冽甘甜,可以直接饮用。 用井水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的水温,冬暖夏凉。苏州旧时冬天没有暖气,用河水洗衣洗菜,两只手冻得受不了,井水就没有这个问题。夏天太阳落山后,邻居马先生总要吊几桶井水,把院子地皮暑气冲一冲,这样晚上乘风凉时就不热了。夏天的井还象一只天然大冰箱,邻居们把西瓜用网线袋装好,放到井里。过几小时再拿出来,西瓜就会变得冰凉爽口。不过,也发生过西瓜从网线袋里溜出来的事故,那就比较麻烦,要靠吊桶来捞了。 那时的苏州人家里,都有吊桶、铅桶和水缸这几样用水工具。吊桶和铅桶都是白铁皮做的,白铁皮是镀锌的铁合金,耐腐蚀,苏州人亦称洋铅皮。吊桶小,用来从井里取水。铅桶大,用来在井和水缸之间运水。说句题外话,那时还有一种白铁做的淘米烧箕,样子和吊桶几乎一样,只是上面有许多小洞,是用来淘米的。 用吊桶吊井水,是一门技术。内行人,只要在吊桶碰到水面以后,轻轻抖动吊桶绳,让吊桶装上半桶水后自然沉入水面,再提绳就可以取得满满一桶水,用的是轻软劲,毫不费力。外行人,拼了命地抖动绳子,结果花了力气,还只能吊上半桶水。有时不小心,绳子脱手,吊桶掉在井里,那就要用工具捞了。工具是一只挂有十几只钩子的白铁圈,用它来捞吊桶是很简单的事情。 苏州的井大都有井圈,没有井圈的则有井盖,以防止人、特别是小孩不小心掉下去。井圈的材质、形状各式各样。象我们32号里的三口井,前院的是六角形武康石的,中院的是井字形黄石的,后院的则是圆形青石的。后院的井圈,大概因为年代久远,上面有一条条井绳勒出来的沟印。井里面的井壁上,是砌得整整齐齐的砖石,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我们的一位邻居徐先生,喜欢搞点盆景艺术,要用青苔装饰,就会到井壁上部去取材。 过去走在苏州的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井。《老苏州》一书中,就有许多苏州城内外的水井的照片。象灵岩山上的吴王井、东山席家花园里的柳毅井、虎丘山脚的憨憨泉,都有属于各自的优美传说。就是那些遍布在各处的普通水井,构型也是各异,从单眼井一直到五眼井。 十全街,其实本名十泉街,得名于原来街上的十口井。这十口井具体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原来带城桥畔路北河边,有排列呈十字形的五眼井。虽然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建在河边的井,想来它们的水脉一定是相通的。饮马桥北人民路东,原来有一条双井巷,顾名思义,原来巷内有两口井,据说都是唐宋的遗物,我小时候还见过。它们的位置在张果老巷和锦帆路的转角处,一口是青石井圈,另一口是黄石井圈。沧浪亭内的假山上,有一口假山井。井在假山山洞里,井圈却在洞顶的山上,也算是一大奇观。醋库巷中段,居然还有建在路中央的井。因为用水的人流不断,来往的自行车到此都要下车推行,以免发生冲撞。 苏州城内水井众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视打井为造福邻里的一件善事。于是,富贵人家或因得子、或因及第、或因高寿,需要感恩上苍、发愿行善,都会捐钱请人打井,所打的井亦被称为义井。象平桥直街中段西则,原来有并排的两口井,叫喜雨泉。清咸丰二年,某潘姓太夫人在苏州城内外一共捐建了五十多口井,这就是其中的两口。旧时遇火灾,井水也是灭火用水的重要来源。齐门路口原有古井七口,据说就是用来压制城中火神的。 城市生活用井四周的地面上,通常会有一个青砖或者水泥砌成的四方平台,平台的角上还有阴沟通下水道,这是为了大家就地用水方便而建的。因为如此,那里便成了邻里之间自然的一个聚集区。忙碌的时候,你会看到人们在那里洗衣、淘米汰菜。当然,东家长、西家短的流言蜚语也常常起源于那里。所谓吴门人家的市井生活,大概就包括这种井台边的闲话吧。作家陆文夫有一篇题为《井》的小说,写的就是苏州井边的故事。《井》后来也拍成了电影,主演潘虹还因此赢得了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 32号后门口,也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井的故事。后门口朱进士巷对过的门堂子里,住着两家人家,其中一户潘姓人家长期住在那里,另一户却搬来搬去住过好几家。原因是这两家合用的一口井,却座落在潘姓人家的客堂里。吊水拎水,难免会弄湿客堂地面,加上潘姓人家又天性疙瘩,为了这口井来一家、吵一家。记得有一阵子,市机械局造反派的头头常征搬到了那里,常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有时清晨五六点钟就开始了。苏州人有喜欢看人家相骂的习惯,每当他们开吵,万人空巷,都聚在他们家门口看热闹。后来,房管局出面息事宁人,把一个门堂子分成两个,给常家接了自来水,才使两家井水不犯自来水。 苏州的井和苏州的小巷、河道、桥梁、民居一样,都曾经是苏州古老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令人可惜的是,八十年代以来,苏州城内外的许多井随着街坊和道路改造,填的填,拆的拆。象上面提到的双井巷里的唐宋遗井,随着锦帆路的拓宽,和双井巷一起消失了。32号里的三口井,当然也早已埋在了南林苑的地底下。即使有留下来的井,也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旧日的容颜。象平江路上,不少原来藏在人家院子里的井,因为第一进、第二进门堂子的拆除,而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加上水质又不好,一副遭到废弃的样子。 几年前夏天回苏,在耦园东山舅舅老宅的院子里,看到了一口老井。这井是舅舅家用来浇灌院子里种的蔬菜花木的。看到井边的吊桶,我就忍不住要跃跃欲试一番。虽然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碰过吊桶,我还是能轻松地吊起一桶水来。那清凉的井水让我又想起了苏州逝去的美好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