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1:02 《醫道宗源·四診精微·切》001前言:脈學,難學、難精。 後世末法,真正肯鑽研斯道者,寡。 脈道式微,經學已成絕響,惜哉。 故,今示所學,為後來者鑒。 呵呵,这种纯古文的东西, 不知道能看下去的有多少? 看的明白的有多少? 呵呵,急功近利的朋友,就不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哦{:soso_e112:}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1:25 《脉之长》师言: 脉之爲治要矣,治之与病也,至关至重也。 故 辧于望, 辧于闻, 辧于问, 不若存神以触者也。 触者,心会者也。 彚四时之变而触其气之应,乃知存亡矣。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3:46 《论五行》天之示诸象也,兆诸气之变易。 地乃(地气出,热上蒸也)诸气也,表诸形之咸化。 日光而气乃龢同而物自已。 天然哉!地然哉!人亦然哉! 故 火之存虚灵,动诸以炎上。 水之存气势,龢诸以清下。 土之以亲物,賷诸而生物。 木之存扶摇,增诸气长上。 金爲四物之生,故后生而成先,以其利也。 《五行之气》 言气也, 火之气浮,轻而热,故主乎懑。懑则病不乐而蒙, 水之气沉,下而寒,故主乎滞。滞则病少动而满, 土之气散,浊而不宰,故主乎蓄。蓄则病不足而惫, 木之气清,达而踈,故主乎郁。郁则病不宣而胀, 金之气浊,扬而发,故主乎凝。凝则病不通而痞。 《脉有五行》 阴阳之谓大矣,其谓小也微矣。 阴有其异。 阳无所同。 灋以形, 别于质, 四时所迁。 故 古之别頪于《易》而言其象, 以象頪言而附其龢, 致其明白而不着形质, 此圣人之德耳。 故(五行之性) 火者,以上爲阳而下爲阴,其上烁也。 水者,以动爲阳而静爲阴,其澑活也。 土者,以表爲阳而里爲阴,生之附也。 木者,以枝叶爲阳而根荄爲阴,荣所至也。 金者,以燥爲阳而湿爲阴,度所伏也。 无离乎日月时序之道。 勿远乎气亟形质之赋, 是谓得矣。 观乎五行,各有其道, 故 金之沉取时,而其浮取象。 即 沉取其形,浮取其音。 形者,濡而胜也, 音者,若流水之荡波也。 木之沉取其形,而其浮取时。 即 沉取木之沉于水,人中见而长也。 浮取叶之发于端,浮而散微滑也。 火之沉取质,而其浮取形。 即 沉以形之表,而其浮以表之形也。 形之表者,濡中洪也。 表之形者,浮其散大也。 水之沉取象,而其浮取形。 即 沉取其宻,浮取其涛。 宻者石而清润, 涛者大而耎也。 惟土之沉取冬,而其浮取夏。 即 沉以凝,浮取其散。 所谓凝者,沉中濡也。 所谓散者,耎而大也。 表里阴阳之在脉也。 人有确脉,与生而来。 脉异而人不病,人病而脉不异。何也? 病于胎而附生者也,故见其是脉而弗见其病。 故 火中有水,水中有火。 金中有水,水中有金。 土中有木,木中有土。 木中有火,火中有木。 水中有木,木中有水。 土中有金,金中有土。 金中有木,木中有金。 表里之别,各有其道。 形爲质结,气爲形发。 五行之乂,以域爲基,此其眞也。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4:25 《持脉意义》故曰:“ 知内者,案而纪之。 知外者,终而始之”。 何谓也? 言以脉而知内脏之彊弱盛衰, 当以阴阳、时序、五行爲之纲纪矣。 知之阴阳、时序、五行之纲纪,以明其内中之循动也。违时则爲病。 此六者,持脉之大灋。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4:53 《切有五常》《上经·宗言(“言”字疑似衍文)》曰:' 切有五常:气、脉、谷、音、形、色也。 切者,切合也。无合不切。 夫 气以形切, 血以脉切。 虚实以谷切, 气以音切。 通滞以色切, 病不病以常切也'。 五常之要,在于一也。 一者,天地之至极也。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盛气塞,形瘦热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声洪气盛,声喑气衰。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色美内热,色枯血败。此其常也,反此则病。 气盛血寒,此谓反也。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形消而寒,此谓反也。 形肥而注,此其反也。 音大失中,此谓反也。 声喑气盛,此谓反也。 内寒色美,此其反也。 血盛色枯,此其反也。 气盛血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舆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热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形消而寒者,怒伤气而血泣也。 形肥而热及血妄水注者,湿反于上而热客于下,土躁而反失约也。 音喑气盛者,邪客肺也。 音洪气哀者,邪客于心也。 夫 实者,气入也。 虚者,气出也。 气实者,热也。 气虚者,寒也。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5:28 《形气》经言:(此节有残缺,且有下重出,合并于此) 形盛气虚, 气胜形亏。 形濇脉滑, 形滑脉濇; 形小脉大, 形大脉小, 形短脉长, 形长脉短, 肥人脉细, 瘦人脉燥者, 俱非吉兆。 气胜而形骄, 形胜则气夭。 气虚形亏, 气实形引。 形盛脉细,蹇滞及危。 形瘦脉大,火王气盈。 实多中风,因形盛而血泣。 滞壅,火亢暴厥。 羸瘦血少而阴虚, 相火亢贲则风嗽。 形脱气盛,无生, 气衰形虚,有救。 形大皮宽,终天年, 形大肤紧,当夭。 血实气虚,体肥。肥耐寒。 气实血虚。易瘦。瘦耐热。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矣。 形瘦脉大,胷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曑伍不调者,病。 是以 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6:21 《脉理》是言: 察乎阴阳升降之标准, 自识脉波遁迁之气象。 审气候交住(当是“往”字?)之去来, 分明气血分合之交并。 欲知精微之玅用, 且观于地上时序之秩昁, 尽心精恖五土之表现, 神聪水与时之韵, 脉理自豁然矣。 故曰: 五行生王者,脉之准也, 四时六气者,脉之度也。 雨露雪霜者,气之变也。 江河水流者,脉之应也。 此四者,迺脉之宗,师之表也。 《脉》 师言: 脉之肇始于四时。 四时生成之变化爲五行。 万物作息,宴然有纪。 脉之大小,与外相呼应。 故,三代从来之验证,传爲纪也。 抑有余而奉不足者,天也, 穷有余而盈不足者,地也。 故 治者,灋天地以治之也。 是以 养益之道,其象天, 治理之道,其灋地也。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6:58 《脉道渊》 夫脉之道,渊矣, 若窥深渊之窈窈。 不见耶?如玄玄其黑。 若视浮云,莫明其迹。 其理出,而意难明。 一意所归,口难之言(口之难言?)而莫传也。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7:51 《脉难别》夫脉也,若水之流溪。 非心至而莫之能知, 无恬憺而莫之能辧, 非神与会而莫之能察矣。 故 知问、闻者众,而通望切者少也。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7-22 09:18:19 《清心应脉》观形脉应,心清自澂。 清虚心神,无感不应。 灋乎自然,见乎时运, 能知其机,是爲通神。
页:
[1]
2
|
|
来自: johnney908 >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