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强地理意识,认识学科价值》给地理同行老师

 gigi的书阁 2014-06-24

增强地理意识,认识学科价值

——在云南师大初中地理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

     王树声                

一、地理是启迪爱国、经世致用的伟大学科(吴传钧先生语)

1、初中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爱国教育、环境教育的最好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从小知国情、懂国策(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明法规,都必须以地理知识为基础;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以具体的祖国自然环境、文化历史、人文活动等地理事实为依托;要进行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环境意识),也离不开地理知识和具体案例;因此认识祖国,了解世界,适应全球化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必须以掌握祖国和世界的有关地理知识为前提,这些都是初中地理教师要承担的启蒙教育的任务。

2、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学科,和许多学科联系密切。
   地理学科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技能知识,和多方面知识有联系;它要为高中学习的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发展研究打下基础,很多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地理现象的观察了解、地理技能的初步训练,都必须在初中课堂打基础;而且地理和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
3、了解地理学科特点,掌握学科知识呈现形式,是每位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地理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特点,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同时地理学科又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并且其呈现形式既有文字语言,又有图形语言,即地图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和知识载体,是不容忽视的。


二、初中地理课承担为地理教育打基础的任务

1、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良好习惯,形成于初中学习过程中。

初中学生对许多学科都有兴趣,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形色色的自然的奥秘,千奇怪的自然现象,天上地下的不解之谜,不同的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都会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看图记图查阅资料,勇于发言提问等。都需要在初中阶段培养。

2、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形成,地理事物间联系关系的理解,来源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

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来自初中课堂上。事实证明,凡是地理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的看图记图习惯、并且头脑中牢固地“印”下许多地理事物的位置,他们的空间思维敏锐,空间联系广泛,空间结构清楚,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3、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区分(一般概念、特殊概念、集合概念等),地理语汇的掌握,多来自初中地理的学习。

地理基本概念来自初中打下的基础,概念清楚了,运用起来就不会出错误,理解原理就不会糊涂。回答问题知道用准确的地理语汇,这需要教师精心地培养,有意识地要求。

4、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看地图、用地图;判读等值线图、气候直方图、地形剖面图、分析各种统计图表等),观察特征、比较异同、分析原因、描述现象等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在初中阶段完成。


三、对地理价值的初步认识,和地理意识的建立依靠初中地理的学习

1、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认识,来自地理教师的讲解,贵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地理是进行爱国教育、经世致用、连接着人类未来的伟大学科。

在了解国情、制订国策、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交通选线、农业发展、工业布局、产业建设、建筑设计、灾害防治、商业贸易、军事国防、文化研究、人口计划、环境保护、联系交往等多方面都需要地理知识的参与。

生存、生产、生活中都需要地理知识。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行地理育人教育

明确学习目的,发挥主动性,使学生要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爱学;

教会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性,使学生会学;训练学习习惯,培养自觉性,使学生想学。

3、学科价值的认识,在于通过案例自然进行,让学生自觉地体验,而不能“贴标签”式地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4、地理意识建立,重在行为教育

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能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能随时查阅地图、运用地图,了解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及方位关系;

  能够用地理观点、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认识和评价有关问题。特别是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以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如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等问题。


四、初中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在观察思考过程中掌握的,不是老师给出结果让学生去记忆的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空间,因而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也才有区域特征。

   建立空间概念,要通过阅读观察地图,查阅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相互联系,不断加深对空间的印象,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提问思考在新旧知识联系中、不断加深扩大形象而掌握的,因此讲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多做练习,是加深空间概念的好方法。

在讲新地名时,一定要注意学生获得第一印象时的识记方式,可以边看图边提问:

这个地方在什么纬度?和过去学过的哪个地方同纬度?在哪个经度?大致在什么时区?是否临海?面临什么海?或距海远近如何?在什么山的哪一侧?或河流的上中下游?在哪个地形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从我们这里到这个地方有什么交通线?或大致距离多远?

在讲某些界线时,要了解确定这条界线的根据。分析这条界线两侧的差别,联系界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如讲我国1月0度等温线时,在观察地图的基础上,提问:这条等温线是根据什么画出的?它的南北两侧有什么不同?(联系水文如河流结冰、植被如树木落叶、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等)在这条界线上和哪些我们讲过的地理事物重合?(秦岭、淮河)它们大致在什么纬度?

在讲一个地区时,要从地图上观察所跨纬度和经度范围、属于哪个温度带?周围有什么地理事物(临海、邻国或地区、界山或界河等)?与这个地区处于同纬度或地形区、气候类型的主要地区是什么?这个地区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观察地形图、气候类型或该地区的气候直方图、描述这个地区的地形或气候特征?综合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知道哪些有关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等。

2、掌握地理科学思维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是确定地理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就是把两个或两类或更多地理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

比较对象可分为单项或多项,比较内容也可分为单项或综合,也可分空间比较、时间比较、特征比较、成因比较、异同比较、变化比较等。

在比较的基础上还有类比法,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地理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从一个到另一个、从一类到另一类的推理形式。

类比常常是迁移思维的基础,迁移的线索就是基于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信息迁移或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也称类比推理。

(2)分类法

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比较是分类的前提。是根据地理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例如;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又可分为:油料作物、纺织工业原料作物、糖料作物、、蔬果类等。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又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非金属矿、能源矿产等。

森林可分为常绿林、落叶林、阔叶林、针叶林、硬叶林等。

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可分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分析与综合法

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方面,是从总体到局部;综合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方面结合起来,从局部到整体。

例如:综合区域特征,就是把区域的各个部分突出特点提出来,加以综合,得出能够代表该区域的特征,便于加深了解和掌握。如日本的区域特征:多火山地震的山地岛国,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高科技农业和海洋渔业。非洲的区域特征:起伏和缓的高原大陆,对称分布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差距较大的南北经济,“原生态”的黑人故乡。中国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雪域高原广阔,大江大河源地;地高天寒雨少,农牧经营粗放;地热风能钾盐,开发潜能巨大;城市散布河谷,交通促进繁荣。

分析区域联系或差别,要把两个区域的某些部分拿来比较它们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或者就某个方面来类比,如发展花卉生产的条件(自然、人文),分析地形与河湖水文、植被、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联系等。

(4)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是从个别地理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把相同事物的共同特点、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概括的方法。通常把从个别到一般称为归纳推理。

例如:把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水温线等多项地理事物的等值线的特点归纳起来,找出其共同性质,予以归纳,即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观察等值线的数值间隔与单位,线上等值,线两侧相差一个等值距,观察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分析原因),分析递增递减规律(如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观察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封闭等值线的判读等。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如凡是符合某项规律的个别地区气候类型的推理判断。(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度的地方属于地中海气候)。

(5)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间的转化

教师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板图板画基本功的展示,地理直观教具(标本、实物、图片、影视多媒体等)的视觉、触觉、听觉的直接感知,都会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印象,构成形象思维的基础。再加上教师的对原理的讲解、阐释,在学生头脑中经过理解、思考,上升为抽象思维。有的老师总结为:因图“识”地,以地“析”理,由理“释”地,“知”地“知”理——“地”代表具体的地理事实。“理”代表规律、原理。

3、讲清基本地理概念
(1)把握概念特征,明晰易错概念

① 定义与表达之间差异的误区    时刻与时间    水利与水力    西部与西面

② 关联性概念的误区      丰水期与洪水  干旱与旱灾    水稻与稻谷   

     光照与热量   肥料(养分)与肥力    湖泊流域与湖面   河流流域与流经地区

③ 望文生义的误区    风化与风力侵蚀    山区与山地、山脉

④ 程度性概念的误区    气旋与台风

⑤ 因果关系的概念     风暴潮与海啸    干旱与降水少

⑥ 易混淆的概念       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    湿季干季和雨季旱季

(2)组织概念群,加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把相近的概念或具有联系的概念,组成概念群,便于记忆和理解。如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于初中学生并不要求深入掌握,但作为教师却不可不注意思考,同时应深入分析和了解。

(3)注重推导过程,不要导致死记硬背

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结论的获得是学生参与讨论思考的结果,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学生的思考、应用旧知识逐步建立。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必要,因此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法指导等应写进教案中。

4、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应用

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图形语言的理解、判读、分析、比较、综合等;

   各种地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各种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气候直方图、各类统计图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