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寻源系列报道之二十:四十五代以上世系疑惑的思考

 东莱愚公 2014-06-24

沈阳   孟令保


2014-6-7


历经长达五十二年编撰而成的《重纂三迁志》,在孟子家世方面做了实事求是地评述,尤其表现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第四十四代与四十五代,描述的很客观。至于从第三代到四十三代之间,重纂三迁志也给出不免“附会穿凿”这样结论性的回答。提示我们,针对四十五代以上这一大段家族世系,需要重点考虑。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查阅了很多孟氏家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部大型家谱,诸如:江苏毗陵《孟氏宗谱》、浙江《暨阳孟氏宗谱》、安徽太湖《孟氏宗谱》、湖北鄂城《孟氏宗谱》、四川合川《孟氏族谱》以及湖南安化《孟氏族谱》等,在四十五代以上均采用“拿来主义”。这个问题就大了,几乎成了“共识”,甚至有积重难返势头。假如四十五代以上的世系基本属实,那是最好不过了,也是广大孟氏后裔所依赖的。然而,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状况。否则就不会有《重纂三迁志》那样的审慎评述和处理。大家都知道,全国各地孟氏多达300多万人口,各支各派追根寻源理清希脉,能够客观地,符合历史现实地衔接到孟子名下,是续修家谱的前提。不然,所有自称为孟子后裔的广大族人,再怎么表达自己如何是孟子后代,都显得那样空乏,那样缺少依据,不具说服力。

这里将针对四十五代以上中的代次问题、生卒年代及其父子传承问题、迁徙地域问题等,所产生的疑惑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以四川合川《孟氏宗谱》为代表,该谱所列出的带有生卒年代的世系,经整理列出表格(简称表一),加以思考。

表一:

代序

名讳

生卒年代

居地

说明

1

周烈王四年(前372)生

周赧王二十六年(289)卒

邹邑

2

仲子

生卒年代未详

3

生卒年代未详

4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生

西汉 惠帝元年(前194)卒

5

秦  始皇十五年(前234)生

西汉 后元二年(前162)卒

迁河北赵国

后居云中

6

之后

汉高祖三年(前204)生

汉景帝后元五年(前139)卒

7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生

汉昭帝始元三年(前84)卒

8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43)生

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卒

广川人

今河北枣强东

9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生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卒

东海兰陵人

10

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生

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卒

东海兰陵人

11

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生

王莽天凤四年(17)卒

12

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生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卒

13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生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卒

会稽上虞人

14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生

 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卒

15

 安帝永初五年(111)生

 灵帝光合六年(183)卒

河南洛阳人

16

 顺帝阳嘉元年(132)生

 献帝建安九年(204)卒

河北赵州人

17

 桓帝延熹二年(159)生

三国蜀建兴十五年(237)卒

河南洛阳人

18

 献帝初平二年(191)生

三国魏正元二年(255)卒

河北安平人

19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生

三国吴建衡元年(269)卒

江夏人

20

三国蜀延熙十五年(252)生

东晋太兴元年(318)卒

21

西晋太始十年(274)生

东晋咸康二年(336)卒?卒于永宁元年(301)

晋初东光人

卒年疑惑

22

东晋永昌元年(322)生

   宁康元年(373)卒

东晋咸和元年(326)生

   太元十三年(388)卒

23

怀玉

东晋永和十五年(359)生?生年应为385

   义熙十一年(415)卒

世居京口

龙符

兴宁元年(363)生?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卒?应在415之前

生年在385之后

24

东晋义熙三年(407)生?应为435

南朝宋建武五年(498)卒?应为515

北魏

济北蛇丘人

25

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生

南朝齐天监四年(505)卒

26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生?

南梁大同九年(543)卒?应为536

洛阳人

27

南齐天监三年(503)生

隋天皇十二年(592)卒

北齐广川人

28

南梁中大通四年(532)生

卒年未详

29

南陈永定二年(558)生

唐贞观十四年(649)卒

30

善谊

隋开皇九年(589)生

唐龙朔二年(662)卒

31

唐武德七年(624)生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汝州梁人

32

大融

唐永徽二年(651)生

 开元二十二年(734)卒

33

浩然

 永隆元年(680)生?689

 至德元年(756)卒?740

襄阳人

34

云卿

 神龙元年(705)生

 建中二年(781)卒

德州人

庭玢

生卒年代未详

35

 开元十八年(730)生

 贞元三年(787)卒

 生年未详

 卒年824

 751

 元和九年(814)卒

武康人

36

常谦

天宝二年(743)生?755年生

 太和七年(833)卒?(814)

37

遵庆

 大历十二年(777)生

 太和五年(831)卒?卒于父后

38

 贞元十六年(800)生?应789年左右

 中和三年(883)卒

湖南郴州人

39

方立

 会昌四年(844)生

后梁乾化四年(914)卒?应为889

河北邢州人

40

承诲

唐咸通十四年(873)生

后周显德元年(954)卒?901

河北大名人

41

汉卿

后唐天复三年(903)生

宋开宝九年(976)卒

42

后唐同光二年(924)生

宋祥符元年(1008)卒

福建人

43

后周显德(954)生

宋祥符四年(1011)卒

44

宋雍熙三年(986)生

庆历四年(1044)卒

山东凫村人

45

祥符三年(1010)生

元丰三年(1080)卒

山东凫村人

一、世系中代次问题的思考

孟子多少代的“代次”概念,是宋代景祐年间之后才出现的。所叙的世系,按道理说,应该在此之前就有记载,而查阅宋代之前的孟氏史料,及其有关文章得知,与宋代之后相比较却截然不同。关于孟氏世系的构建,杭州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魏峰曾对此作过研讨。(《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他首先指出, 孟子作为接续道统的关键人物,其地位直至唐宋时期方逐步提升。孟子虽有圣贤之名,但其后裔亦毫无声息。在谈到孟子世系时强调,宋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重郡望。他说道:“自魏晋门阀形成以来,郡望观念普遍流行,自称阀阅者多,标榜儒家圣贤后裔者少。唐代孟氏多以兖州平昌为郡望,并以孟孙氏后裔自高。”。他同时也列举了诸如《唐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少卿秦公夫人平昌孟氏墓志铭》、《唐故都水监舟楫令孟君墓志铭并序》重郡望等例证。

宋景祐年间追访得孟宁为四十五代孙,随后抢修孟氏族谱。至大安三年,建修庙碑时,碑阴仅以一句“四十三代已上世系载在家谱”,就将北宋孟氏究系如何传承一笔代过。石刻谱系目的是为保存家族谱牒,本质系石质宗谱,怎会略其前代而仅记当世?大安三年的孟氏建碑其目的虽在自标为孟子后裔,但却不免令人疑窦丛生,仅列数代的世系透露出的孟氏并不清晰的血缘,孟子的世系传承缺少前代的世系,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世袭谱牒。所以如此不合常理,孟氏族人恐是仓促之中不及编纂。

魏峰文章分析到:“从明代成书的孟氏史志考察,金代成为孟氏世系传承明确化的重要时期,如孟氏的孟宁、孟坚等人,记载大约皆出于此时。北宋时期的孟子的祭祀尚未比照孔子后裔制度,因此既未追访后裔以奉祭祀,也未形成世系明确的所谓“圣裔”之族。宋金易代,地位次于孔子孟子后裔借助统治者崇奉孔门后裔的机会,更是借助易代之时,原本不明的世袭、宗族更加难以稽考,遂迅速建立本来没有的孟子族系,形成所谓的孟氏圣贤裔孙的传承关系。”魏峰的这段分析,值得深思。

二、父子相承思考(例举)

①二代与三代是否同一人?《重纂三迁志》提出了质疑(参见《追根寻源之十九》)。这里所要补充的思考是,凡是到过凫村孟母林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列为二代祖的孟仲子墓碑上,没有明确出生年代。另外,作为第三代孟睪的坟茔墓碑在哪里,没有明示。

②孟尝祖先三代到底是谁?孟尝,孟氏家谱列为第十三代看不到可信的依据。资料载,孟尝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青少年时努力砥砺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享年七十岁,在家中去世。(参见《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六十六》)。请注意的是,他的祖先三代,即为曾祖父、祖父、父这三代。如果依着《孟子世家谱》,孟尝曾祖父是孟喜,祖父孟鎡、父孟兴,然而谱中看不出这三代是浙江会稽郡人,也查不到担任(会稽)郡吏经历,更没看到谱中有在祸乱中死去的记载。

③孟观、孟嘉、孟怀玉是否祖、父、子关系?

孟观,字叔时,晋渤海东光人。永平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政,念孟观平功绩斐然,加封安南将军,领兵驻屯于宛。其年,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河间王司马颙等起兵讨司马伦,孟观夜观天象,以为代表皇帝的紫宫星没有变化,认为司马伦必胜,乃为其固守。四月,司马伦败,赐死。其亲党皆被诛。五月,诏永饶治令空桐机斩孟观,夷三族。表明孟观卒于301年。

孟嘉,表一中写到他是东晋永昌元年(322)生,我们对比一下,孟观早在301年已卒,怎么可能在322年生孟嘉呢?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是父子?

孟怀玉,平昌安丘人也。高祖珩,晋河南尹。祖渊,右光禄大夫。父绰,义旗后为给事中,光禄勋,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世居京口。

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加持节。丁父艰,怀玉有孝性。因抱笃疾,上表陈解,不许。又自陈弟仙客出继,丧主唯己,乃见听。未去任,其年卒官。时年三十一。追赠平南将军。子元卒,无子,国除。怀玉别封阳丰男,子慧熙嗣,坐废祭祀夺爵。慧熙子宗嗣,竟陵太守,中大夫。推知怀玉出生于385年。而孟嘉是在宁康元年(373)卒。说明孟嘉卒时,怀玉还未出生,说他们是父子关系,是何依据?

三、生卒、年龄疑惑(例举)

孟琯出生年代,被说成是贞元十六年(800)生,是站不住的。因为有关资料载,孟琯於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这就成了孟琯10岁就登了进士。按着常理,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追根溯源之十三中考论了孟琯应该生于789年左右。

孟方立生卒及年龄,表一上说,会昌四年(844)生,后梁乾化四年(914)卒。这就是说孟方立在世年龄为71岁。考查孟方立在当时是领兵打仗的壮年时期,兵败于李克用,饮鸠自命的。说他在世70岁余,怎么可信?

孟宁,表一说他宋祥符三年(1010)生,元丰三年(1080)卒。按着这个记载,我们产生以下两个思考。孟宁出生于祥符三年这件事果真属实,这就证明孟公济与孟宁之间不可是父子。《孟子世家谱》与《三迁志》都记载:宋景德初年(1004),契丹大举入寇,孟公济携妻子(带着老婆孩子)避匿东山。此时,孟宁尚未出生。联系孟公济藏谱于壁的事,孟宁根本就不知道,因此看不出他们有父子关系,这是其一。其二,表一说孟宁卒于元丰三年(1080),这就与元丰六年,孟宁发现了烂简谱,而抢修编纂时间相互矛盾。如果表一记载的孟宁卒年是真,就证明孟宁没有活到元丰六年,从而说他抢修家谱的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初稿,待充实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