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孟令保 2014-6-7 历经长达五十二年编撰而成的《重纂三迁志》,在孟子家世方面做了实事求是地评述,尤其表现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第四十四代与四十五代,描述的很客观。至于从第三代到四十三代之间,重纂三迁志也给出不免“附会穿凿”这样结论性的回答。提示我们,针对四十五代以上这一大段家族世系,需要重点考虑。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查阅了很多孟氏家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部大型家谱,诸如:江苏毗陵《孟氏宗谱》、浙江《暨阳孟氏宗谱》、安徽太湖《孟氏宗谱》、湖北鄂城《孟氏宗谱》、四川合川《孟氏族谱》以及湖南安化《孟氏族谱》等,在四十五代以上均采用“拿来主义”。这个问题就大了,几乎成了“共识”,甚至有积重难返势头。假如四十五代以上的世系基本属实,那是最好不过了,也是广大孟氏后裔所依赖的。然而,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状况。否则就不会有《重纂三迁志》那样的审慎评述和处理。大家都知道,全国各地孟氏多达300多万人口,各支各派追根寻源理清希脉,能够客观地,符合历史现实地衔接到孟子名下,是续修家谱的前提。不然,所有自称为孟子后裔的广大族人,再怎么表达自己如何是孟子后代,都显得那样空乏,那样缺少依据,不具说服力。 这里将针对四十五代以上中的代次问题、生卒年代及其父子传承问题、迁徙地域问题等,所产生的疑惑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以四川合川《孟氏宗谱》为代表,该谱所列出的带有生卒年代的世系,经整理列出表格(简称表一),加以思考。 表一:
一、世系中代次问题的思考 孟子多少代的“代次”概念,是宋代景祐年间之后才出现的。所叙的世系,按道理说,应该在此之前就有记载,而查阅宋代之前的孟氏史料,及其有关文章得知,与宋代之后相比较却截然不同。关于孟氏世系的构建,杭州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魏峰曾对此作过研讨。(《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他首先指出, 孟子作为接续道统的关键人物,其地位直至唐宋时期方逐步提升。孟子虽有圣贤之名,但其后裔亦毫无声息。在谈到孟子世系时强调,宋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重郡望。他说道:“自魏晋门阀形成以来,郡望观念普遍流行,自称阀阅者多,标榜儒家圣贤后裔者少。唐代孟氏多以兖州平昌为郡望,并以孟孙氏后裔自高。”。他同时也列举了诸如《唐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少卿秦公夫人平昌孟氏墓志铭》、《唐故都水监舟楫令孟君墓志铭并序》重郡望等例证。 宋景祐年间追访得孟宁为四十五代孙,随后抢修孟氏族谱。至大安三年,建修庙碑时,碑阴仅以一句“四十三代已上世系载在家谱”,就将北宋孟氏究系如何传承一笔代过。石刻谱系目的是为保存家族谱牒,本质系石质宗谱,怎会略其前代而仅记当世?大安三年的孟氏建碑其目的虽在自标为孟子后裔,但却不免令人疑窦丛生,仅列数代的世系透露出的孟氏并不清晰的血缘,孟子的世系传承缺少前代的世系,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世袭谱牒。所以如此不合常理,孟氏族人恐是仓促之中不及编纂。 魏峰文章分析到:“从明代成书的孟氏史志考察,金代成为孟氏世系传承明确化的重要时期,如孟氏的孟宁、孟坚等人,记载大约皆出于此时。北宋时期的孟子的祭祀尚未比照孔子后裔制度,因此既未追访后裔以奉祭祀,也未形成世系明确的所谓“圣裔”之族。宋金易代,地位次于孔子孟子后裔借助统治者崇奉孔门后裔的机会,更是借助易代之时,原本不明的世袭、宗族更加难以稽考,遂迅速建立本来没有的孟子族系,形成所谓的孟氏圣贤裔孙的传承关系。”魏峰的这段分析,值得深思。 二、父子相承思考(例举) ①二代与三代是否同一人?《重纂三迁志》提出了质疑(参见《追根寻源之十九》)。这里所要补充的思考是,凡是到过凫村孟母林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列为二代祖的孟仲子墓碑上,没有明确出生年代。另外,作为第三代孟睪的坟茔墓碑在哪里,没有明示。 ②孟尝祖先三代到底是谁?孟尝,孟氏家谱列为第十三代看不到可信的依据。资料载,孟尝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青少年时努力砥砺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享年七十岁,在家中去世。(参见《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六十六》)。请注意的是,他的祖先三代,即为曾祖父、祖父、父这三代。如果依着《孟子世家谱》,孟尝曾祖父是孟喜,祖父孟鎡、父孟兴,然而谱中看不出这三代是浙江会稽郡人,也查不到担任(会稽)郡吏经历,更没看到谱中有在祸乱中死去的记载。 ③孟观、孟嘉、孟怀玉是否祖、父、子关系? 孟观,字叔时,晋渤海东光人。永平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政,念孟观平氐功绩斐然,加封安南将军,领兵驻屯于宛。其年,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河间王司马颙等起兵讨司马伦,孟观夜观天象,以为代表皇帝的紫宫星没有变化,认为司马伦必胜,乃为其固守。四月,司马伦败,赐死。其亲党皆被诛。五月,诏永饶治令空桐机斩孟观,夷三族。表明孟观卒于301年。 孟嘉,表一中写到他是东晋永昌元年(322)生,我们对比一下,孟观早在301年已卒,怎么可能在322年生孟嘉呢?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是父子? 孟怀玉,平昌安丘人也。高祖珩,晋河南尹。祖渊,右光禄大夫。父绰,义旗后为给事中,光禄勋,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世居京口。 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加持节。丁父艰,怀玉有孝性。因抱笃疾,上表陈解,不许。又自陈弟仙客出继,丧主唯己,乃见听。未去任,其年卒官。时年三十一。追赠平南将军。子元卒,无子,国除。怀玉别封阳丰男,子慧熙嗣,坐废祭祀夺爵。慧熙子宗嗣,竟陵太守,中大夫。推知怀玉出生于385年。而孟嘉是在宁康元年(373)卒。说明孟嘉卒时,怀玉还未出生,说他们是父子关系,是何依据? 三、生卒、年龄疑惑(例举) 孟琯出生年代,被说成是贞元十六年(800)生,是站不住的。因为有关资料载,孟琯於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这就成了孟琯10岁就登了进士。按着常理,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追根溯源之十三中考论了孟琯应该生于789年左右。 孟方立生卒及年龄,表一上说,会昌四年(844)生,后梁乾化四年(914)卒。这就是说孟方立在世年龄为71岁。考查孟方立在当时是领兵打仗的壮年时期,兵败于李克用,饮鸠自命的。说他在世70岁余,怎么可信? 孟宁,表一说他宋祥符三年(1010)生,元丰三年(1080)卒。按着这个记载,我们产生以下两个思考。孟宁出生于祥符三年这件事果真属实,这就证明孟公济与孟宁之间不可是父子。《孟子世家谱》与《三迁志》都记载:宋景德初年(1004),契丹大举入寇,孟公济携妻子(带着老婆孩子)避匿东山。此时,孟宁尚未出生。联系孟公济藏谱于壁的事,孟宁根本就不知道,因此看不出他们有父子关系,这是其一。其二,表一说孟宁卒于元丰三年(1080),这就与元丰六年,孟宁发现了烂简谱,而抢修编纂时间相互矛盾。如果表一记载的孟宁卒年是真,就证明孟宁没有活到元丰六年,从而说他抢修家谱的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初稿,待充实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