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到《西周淮夷综考》一文,这是南开09年的硕士论文。文章名称我作论文时已经见过,但文章寻找不到,只得作罢。近日翻看,多有启发。
徐和淮夷的起源和关系,前人论之甚多。自己作论文论文时也曾经多方寻找史料和相关论文,但毕竟能力有限,所得并不完备,有些论文但闻其名,而不知内容。《西周淮夷综考》一文正是这样的一篇论文。
文章称名“综考”,其实所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淮夷的由来及其沿革、西周淮夷活动区域与社会经济状况概述、淮夷与周王朝的关系。其中淮夷的起源部分和活动范围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至于淮夷与周王朝的关系,无非朝贡与战争而已;战争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朝贡与否、文化如何,史料毕竟太过苍白,前人各执其据、各抒己见,但难有定论。文章读罢,我的论文多处已觉饶舌。赘举如下:
1、淮夷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近二十年的每一篇论文都有介绍。此文与我所做,亦大体相当。首先是关于夷族分类的简介。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一文名声太大,是夷夏两族分野的开山之作,此前东夷并无与华夏族分庭抗礼的地位,而此文一出,“夷夏东西”说法遂成定论。蒙文通《古史甄微》分古代民族为江汉、河洛、海岱三族;徐旭升分华夏、东夷、苗蛮,两种说法其实仍是夷夏二族之分。南方江汉民族,或者成为苗蛮民族,又称祝融族,很可能也是东夷的分支。这三位学者其说甚巨,都是关于夷夏几族的重要论断。故成说以来,多有学者称用。我在论文中就用了这个说法来说明东夷的地位演变,想法来自于刘起釪先生《古史续辨》一书。今日读《西》一文,没想到竟与他人相合,可见学术构思并未跃出前人逻辑之外,可惜、可叹。谈及对前人学者学说的分别,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陈梦家《隹夷考》、李白凤《东夷杂考》等前辈学者论文、论集已经成为必谈之论,我又落入窠臼之中,唉。
2、谈及西周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的分期比较,张懋镕先生在论文中已经做过表格,但是我得到的电子文稿中并无其表,自己依据陈梦家、唐兰先生两部著作做出,用来统计这些关键词在铭文中出现的频率以判断出现的时期。不想,今读此文,又已步他人后尘。《西》一文亦作表格,而且兼论春秋部分,所选青铜器,更注明在《集成》中的序号。就表格而言,内容并无太大差异,但单就此处而言,所花功夫就比我更大。
此文也有几处特点,不论正确与否,是其他探究淮夷的相关论文并不具备的。约略有三:
1、对淮夷在西周初期居住在山东潍水流域的说法提出质疑。这个说法也有多位学者提及,持论最正的是顾颉刚先生。大约是限于文章的篇幅吧,顾颉刚先生仅列举关键证据,并没有多加论证。我接受了顾先生的说法,引入自己的论文中。此说也并无驳文。《西》文应该是首树异议的文章。顾先生在49年后,由于**原因,不能安心进行古史研究。但是所幸尚书研究工作仍然陆续进行。所著《尚书大诰译证》,前后70万字,考证周公东征史实,精详无比,令人钦佩,惜乎今日尚不能睹其全貌。淮夷初居潍水说,本其中枝节,无详备叙述的必要。《西》文列举几点疑惑,主要是质疑。但并没有取得自己的说法,文章最后,又承认淮夷西周初期确居山东。这一点就再无叙述的必要了。
2、至于淮夷和南淮夷,似乎目前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二者名异而实同。但具体到地望上还有争议。
总之,就此文比较,我的论文还有一些问题。跃出此文视野来看,也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某些史料的重新甄别和重新认识、新出土材料的运用等等。尤其是《鲁颂》的背景,在没有更仔细考察的情况下,还有一些问题。
自己的东西,越看越有问题,也是一件幸事。徐淮夷的问题,还是很有兴味的。试问天下之大,谁能一言而决?老师说的对,先秦史的魅力就在于其不确定性。有兴、有志于此,才是人生的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