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曾敭的功与过

 sonocaddie 2014-06-24
张曾敭(1852-1920),字“小帆”,又字“润生”、“抑仲”、“筱帆”,号“筱帆”、“静渊”,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考取进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迁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任会试同考官。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知湖南长沙府。光绪十二年(1886年),转知永顺府。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曾敭授肇庆知府,“有惠爱,督抚交章论荐。”(《清史稿·张曾敭传》)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知端州军(今广东肇庆)事。为了振兴文化和教育事业,他倡议且带头捐俸在端州城北宝月台创办“星岩书院”(今肇庆市第一中学)。

  张曾敭任肇庆知府期间,重修星岩书院。增建斋舍、讲堂,筹措经费购置书籍,选取正、附课生徒住院,肄习经史、词章,自任主讲。书院《章程》规定:延请山长(校长),每月授课按端溪书院之例。官课一次,对取得超等、特等、上取、中取成绩的生徒,从优酌情给予奖赏;师课两次,对取得上取成绩的生徒,亦给予奖赏。后因经费不敷,仅实行了一年。

  同时,张曾敭还为星岩书院强学堂撰题一副楹联。联曰:

  此地为江山灵秀所钟,后起英才皆磊砢;

  我辈有道德切磋之谊,愿持旧学与商量。

  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曾敭出任广州知府。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福建盐法道。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迁福建按察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四川按察使,迁福建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授湖南布政使、广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授四川布政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迁山西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转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

  张曾敭是一位叱咤风云人物,“功劳”显著:整顿福建盐务、广西财赋,镇压后套马贼刘天佑,惩治浙江盐枭,参与浙路交涉等。“光绪初,督抚权重,及其末年,中央集权,复多设法令以牵制之,吏治不可言矣。……曾敭论法律,并能持正。”(《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六》)

  张曾敭并不是与民争利的贪官污吏,为百姓办过不少实事。他因屠杀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过错”,却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遗臭万年。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日本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祖籍为浙江山阴(今绍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的秋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认识了后来曾任“辛亥革命”起义军总司令,为辛亥革命成功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家黄兴。在黄兴寓所,她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上海创刊《中国女报》。秋瑾为该报撰写《发刊词》,号召中国女界为“醒狮之前驱”和“文明之先导”。随后,她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与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她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她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葬于杭州西湖旁的西冷桥畔。

  1912年12月9日,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写一副挽联。联曰: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之死,引起了全国舆论哗然,连国外报纸也纷纷指责。“刽子手”绍兴知府贵福、浙江巡抚张曾敭、会稽知县李瑞年、绍兴劣绅胡道南等,均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从此,他们仕途不顺,或死或藏,都不得善果。

  张曾敭开始时称病乞退,后被朝廷调补为江苏巡抚,但引发了江苏绅学界颇具声势的拒张运动。他尚未履任,再被朝廷改派为山西巡抚,仍然难平民愤。在国人的责骂声中,他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