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王芯克
杭州是世界上最先开凿运河的地区之一,这条穿越杭城的古运河从曾经的高速黄金水道,演变成了今天的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使杭州一直保持着江南历史名城的显赫地位。
曾经的运河
“运河边的房价涨了吧?”2001年6月16日,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解振华参观大运河时颇为感慨。1994年他来过杭州,回忆当时,运河是一条污水横流的“龙须沟”,谁会选择在运河边买房?当时央视《话说运河》摄制组来杭州拍摄,一位老太太直截了当地说:“这条运河有啥好拍的,很脏很臭。”早年,杭州城面积不大,废水排放量相对较小,河流的自净能力超过入河污水的排放量,随着经济发展,运河两岸以及船运的生产和生活规模不断扩大,不少企业只讲效益不讲环境,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运河。运河一度成为杭州水质最差、污染最严重的河道之一。
1998年开始,杭州全面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清净”四大环保工程,投入70多亿用于城市环境保护。3年中,关闭、淘汰了600多家企业,对全市3000多家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使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995年4月5日,一工人在运河艮山门段检修线路,“上改下”工程后,这些线路被迁移到了地下,如今的运河上空再也看不到悬在空中的“蜘蛛”了。 1998年10月,运河古河巷段,河岸垃圾成堆,河水黑臭。 1998年12月,艮山门居民在运河边洗涤。 2013年8月16日下午,一市民在运河艮山十景之一的“石栏长阵”水里捕鱼。 2014年5月31日上午,一鹭鸟在运河拱宸桥水面捕食。
流淌的运河
每次看到卖鱼桥码头门口的几尊铜像,总会勾起儿时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公路并不发达的当年,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发生过无数次如铜像那样的道别场景。我的外婆家在桐乡,亲戚间来来往往基本上以轮船为主,寒暑假我都会去乡下,如果坐火车只能到海宁长安,再换轮船。在卖鱼桥坐船可以直达,但时间长。有时表哥会划水泥货船来杭州,小货船停靠在武林门外,当时很多外来的货船都靠在那里装卸货物。自划船很慢时间更长,夏天夜泊在郊外,蚊子咬得受不了。后来,货船停靠点改到了艮山门流水苑。上世纪80年代初,杭州到桐乡开始修公路了,最后一次坐船是在1985年的清明,记得那天,客船行驶到崇福,船里一乘客指着上方大叫一声:“汽车!”船里所有的人全部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辆背部装有备胎和梯子的长途车扬尘而去,这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轮船的速度自然不能跟汽车比,到桐乡坐船来回要两天,汽车当天就能回,后来就不再坐船了。 1999年4月,武林门码头,一香客踏上客船,杭州最早的长途客运码头在卖鱼桥,后迁到武林门。 2013年10月,武林门码头,几艘夜游的船只回航,这里的长途客运早已停开,每到节假日,乘水上巴士和游船人数量增多。
运河的细节
2014年1月30日,即农历大年三十傍晚,来自河南的丁显贵、丁显宝两兄弟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船头上张贴对联,燃放鞭炮,他们在运河杭州段船上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年。但他们压根不知道,这条和他们日夜相伴的河流,新年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关键的一年。
杭州的兴起,离不开运河,更离不开市中心的中河和东河。这两条河同属运河水系,杭州人和这两条河有着密切联系,东河北面连着运河,中河南面连着钱塘江,两河在市中心的艮山门并联在了一起。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以前河水既是居民的生活用水又用于灌溉农田。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天要走过中河上的回回新桥,经常能看到转运江河来往的货物,印象最深的是几个人用竹竿撑着长长的木筏经过桥洞,还看到过鱼鹰抓鱼,河道十分繁忙。读中学后,船只往来渐渐稀少,河水越来越脏几乎成了黑河。去临河同学家,微风一吹臭气熏天,大白天紧闭窗户无济于事。历史上,中河、东河有过多次疏浚。杭州市对中、东河最大的一次动迁改造是在1982年,300多家单位和7000多户居民,2.7万人搬离河道两岸。我的家就在那一年搬离了中河。
1999年5月,驻浙武警官兵在中河清理淤泥,中河诞生于唐代,与东河相连,历史上多次清淤疏浚。 2013年10月25日,以“热心公益”为标准遴选出来的10对新人,在运河上举行婚典。 2014年1月30日,来自河南的丁显平和丁显宝两兄弟和家人在运河上过大年。
今日之运河
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从此有了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申遗只是一个阶段,绝非大功告成,保护才是根本。三年前的西湖申遗成功,让杭州有了保护世界遗产的经验和标准,我们要像保护西湖一样去保护运河,决不能让文化遗产被利益驱使,在我们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过张家界的教训。运河杭州段是遗产资源保存较完整的区段之一,我们应该把现有的遗产文化传承下去。据悉,杭州下一步将为保护大运河(杭州段)立法,运河遗产区内的规划会进一步完善。让运河成为展示杭州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世纪“新地标”,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杭州“塞纳河”。 2013年8月10日,运河杭州段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