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九曲黄河故事流》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6-25
    黄河,奔腾咆哮,滋润、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一代代传诵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动人歌谣,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丰功伟业。同时也流淌、演绎出了一个个潺潺流水、惊涛拍岸的黄河故事。《黄河口文学》第二期刊载的《微波龙鳞散文小辑》,便是这故事的新传奇。
    有位作家说过,文到精妙处,不过自然。读微波龙鳞的散文,就像天上下雨地上流一样,水到渠成,贴切自然。如《过河卖草》,几个汉子在“封河时节”,准备推车“踏冰而过”,去潍坊卖“秆草”。而“推着七百斤重的载,自肩膀到脚跟,我的每一寸肌肉,每一块骨骼,都在二百斤重的重量压迫之下”,还要走四、五天赶几百里路,为的只是去换取比当地贵几分的“大钱”。如此艰难的人生画卷,浓缩成一个“河”字,蕴含着几多辛酸、几多惆怅,更有淌不尽的渴望和憾人心肺的故事。这“河”便是“无风要起三尺浪,有风浪头百丈高”的千古黄“河”呵!
    “放眼望去,河水细雾迷蒙,河面冰层震颤,好像有重槌乱敲大鼓,‘咚咚咚’响个不停。冰面‘咔咔’地列开,河水‘突突’地上涌。上游漫过来无数门扇大小的冰块,像万马奔腾……整个河道冰裂水溅,响声一片。”真够“摇山动地的威风”啊,大有“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之势。如此还不足足威煞“满怀强烈渴望”的卖草人?
    但黄河岂能阻挡住希冀“赚了大钱”就能吃上白面“火烧”的庄稼汉。一种“不用就咸菜也能吞下三两个”的“强烈渴望” ,驱使着“劳力”们于“大年初四”便“推起那车倍受蹂躏的‘秆草’,又踏上了卖草的路途。”
    是的,一次次成行,一次次失望,折射出黄河人执着的追求和无悔的人生。正如作者所说,“我渐渐地明白,过日子的人不能愁眉苦脸的一副受难相,更不能随便叫苦诉怨。”所以,“我们这些推独轮车的人,(尽管)只能在汽车掀起的风沙中(的柏油路上),规规矩矩地前后排成一溜,沿着路边梢儿默默地行进。”却没有一点怨天尤人的“受难相”,在广袤的原野上,留下了一串串发人深思的车轴负重的“吱嘎”声和一道道“满怀强烈渴望”的车辙。
    如果说在《过河卖草》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向读者刻划了黄河人任劳任怨的不屈品格和为了过上好日子而顽强拼搏的人生轨迹。那么,在《风雨草桥沟》里,则进一步描绘了那个年代的“我”,在“离开乱哄哄的校园不长时间”,就“稀里糊涂地随大流涌上了草桥沟工地”,既想“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掘沟”,又不安于“掘沟挖壕”,祈望将来能“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复杂人生感情。
    作者用极其生动、凝炼、细腻的语言,浮雕似的刻划出了“劳力”们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形象和深藏于内心的不懈追求。“你看那身强力壮的劳力,坦露出黑油油的臂膀,抡着亮闪闪的铁锨挖起大块泥土,三下五除二装满小车,最后一锨封顶时还要‘叭’地一拍,弯腰搭襻瞪圆眼睛大喝一声‘走’,拉开架式端起小山一座,在拉钩的牵引下就往陡坡上拱,满脸豪气一身雄壮真让我羡慕不已。”多么精细的“刻刀”,多么感人的立体画卷,让人拍案叫绝。一个挖土、推车 “吭吭咔咔”的壮汉跃然纸上,在你面前晃动。让人如听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仅“拉开架式端起小山一座”,就足让读者看到了“劳力”们举重若轻、蔑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作者深深地同情、关爱、关注着普普通通的“劳力”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写他们干,干得惊天动地;看他们吃,吃得荡气回肠;听他们想,想得鸿鹄志飞。当“劳力”们放下“小车铁锨破棉袄”,“掐起两个窝头端上盛满菜汤的大铁碗,就地蹲着唏哩呼噜呱叽吧哒响成一片,真不知天下还有什么好东西比这种吃喝这么惊天动地,这么销魂夺魄”的时候,还有什么山珍海味,能抵得上“有这样的玉晡珍馐供奉,一口气吃个肚儿圆”呢?能“端起小山一座”的“劳力”们,仅“两个窝头”一碗“菜汤”就“心满意足”了。他们深知“用力气挣来的饭格外香”。
    有位哲人说过,越是坚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刚刚走出校门的“我”,在“掘沟挖壕”的磨砾中认识到,要想摆脱贫困,将来“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就得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在“风刮得脸上爆皮嘴唇裂纹儿”,直“刮得沟筒子里黄沙翻滚迎风睁不开眼,呼呼吼叫(得)像撒泼的悍妇”的草桥沟,“我暗下决心要把子曰诗云和最高指示结合起来认真学好弄通,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掘沟”。并偷偷“卷缩”在草铺上看《青春之歌》、《红旗谱》这类的‘闲书’”,用以明其理树其志。期望将来“天降大任于斯人”。
    作者通过描绘“劳力”们在草桥沟“掘沟挖壕”的生动故事,歌颂了普通劳动者敢想、敢干、敢爱的坚韧品德和以苦为乐,憧憬向往美好生活的无畏精神。而在《霜晨‘管子桥’》里,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要想使生活不致于太悲苦,最好的办法是不能期待得到太多的好处”。因为“几年的光景,北洼里的草场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事实说明,疯狂的索取,一时的拥有,并不能改变“悲苦”的命运,而且还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不是吗,为了“省下绕路的辛苦”,拾草的“捷径”便是“十来米宽的二河”上,横跨着“直径一米多粗的一条输油管道”。 “只身过(这样的)‘桥’,对于我来说,无异于空中走钢丝”,但“我”还是“心惊肉跳”地“四肢紧贴冰凉滑腻的管子”“桥”,“上身前倾,双手撑抱,一蹲一蹲地向前挪动”着爬了过去。哪曾想,“盖屋走脊檩俺的腿也不软”的王蛋,正笑话“我”“看你这个熊样”时,却“‘扑通’一声掉下去了”。 
    俗话说得好,“要想索取,就要有所付出”。这付出虽然“扑通”一声掉下河一个王蛋,代价大点,确也值得。至少在二河拦道、“管子桥”上一层“毛茸茸的霜花”时,“劳力”们没有退缩,竟使“天堑变(成了)通途”。然而,“这条直通大海的二河,(或许)是荒原阻止人们靠近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许正是为了阻止“这群野蛮劳力地攫取”而给予的惩罚。
    不错,水往低处流,人往好处走。人在向自然贪婪的攫取的同时,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片广袤的荒原,是黄河摆尾改道淤积而成的扇形陆地。(原本流淌着)大河、二河一直到五河这几条黄河故道”。可惜的是,“其余的都已干涸,唯有二河(还)是胜利油田的人工水道。”荒原原本绿波荡漾,生机盎然。却因为无法施舍给人更多的贪欲而“悄悄地收拢着美丽的裙裾,默默地躲闪着没完没了地骚扰,带着不尽地艾怨,慢慢地向海边退去。”
    作者的担心不无道理,“望着横穿二河的‘管子桥’,心里边涌出一些恐惧和惆怅,不知道拾上一车草后,荒原还会给我什么样的惩罚,再过这‘管子桥’时,会把我折腾成什么模样。”虽然找到了“攫取”的“捷径”,却留下了 “恐惧和惆怅”?真快到了“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的境地,人,已经没有退路。
    读书至此,很为作者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和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而赞叹。更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黄河、歌颂黄河人的纯朴风范而倾倒。作者的笔触极力避开喧嚣的闹市,而努力镌刻黄河岸边泥土味十足的“劳力”们敢于改天换地的朴素形象。对他们的酸甜苦辣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拉家常、讲故事似的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广袤的田野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如《过河卖草》,通过描述卖草的过程,展现了黄河人坚韧不拔的追求和渴望。“卖草”难,“拾草”亦难。《霜晨‘管子桥’》里的“我”,则通过“过河”“拾草”,由“恐惧和惆怅”感悟到人进草荒、人进草退,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的大主题。以一个近乎顽皮又让人笑不出来的故事揭示出了在人与自然的共存中,人如何向自然索取又如何保护自然的深刻命题。作者文笔流畅,用词精妙。同是“过河”,“卖”、“拾”有别,人物形象鲜活各异。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时而如瀑布泻顶、莹珠飞渐。如在《风雨草桥沟》里,仅用一百零六个字,就精炼地将“劳力”们如何挖土、如何装车、如何推车等一招一式的劳动架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使用了如“坦露、抡着、挖起、装满、封顶、一拍、弯腰、搭襻、瞪圆、大喝、拉开、端起、牵引、上拱”等环环相扣、形象生动的动词结构,使文章极具表现力和感然力。如同攀登泰山石阶,一步一嶝,步步蹬高,极至峰顶,方才尽览其妙。可谓篇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读来余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地痛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