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孙式太极拳”推手

 eat飞 2014-06-25
太极推手这一武术项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不包括传说),始见于明末清初陈王廷的墨迹,后来经过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等几代太极宗师的完善和发展,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各具不同太极拳门派特色的百花争艳的壮阔局面。太极推手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和体育事业创造的的珍贵遗产。太极推手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是开展全民缝技的最好形式。

    太极椎手是一项传统的、文明的、高雅的武术技击形式,是衡量与检验习武者,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知劲、懂劲与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太极推手是武中之文,它绝不是一顼单纯的武术形式,它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太极推手对优化人们的性格和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以及防身、健身有很高的价值,是我国武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人不揣冒昧,现将孙老师的教导和自己体会,对孙式太极拳推手(以下简称太极推手或推手)介绍如下:

何为太极推手

    孙剑云老师说:“拳术都包含着‘体’和‘用’两部分但‘体’和‘用’是互相关联的,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套路的务式是‘体’,是知己功夫,虽然‘用’在其中,但单人练习,不易体验到‘用’的方法和妙处,故有太极拳推手以致用。”

    孙禄堂老先生说:“太极拳诸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也。以八式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备,乃得万全。以练体言,是知己功夫;以二人打手言,是知人功夫。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神气混融而为一体。”论到推手时,老先生又说:“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太极推手也叫做“太极之用”,或者叫做“使用太极拳”。

    阴阳,合为太极,分为两仪。太极拳之两仪,一为走架,二为推手。走架与推手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太极拳。走架是太极之“体”,推手是太极之“用”。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静之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的走架及推手的动与静、开与合、虚与实、刚与柔、蓄与发、化与打、奇与正、呼与吸等之间处处充满辩证法。而这些辩证转换又是这些阴阳转换中最实质和最重要的内容。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太极拳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具体运用到走架和推手的实践中,使太极拳及其特有的交手技艺成为既简单又深奥、既朴素又神秘的一种武术文化。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孙禄堂老先生著作中称“打手”,孙剑云老师著作中称“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起练方法和技击应用。它是在拳架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特别是提高技击能力的重要环节。太极推手是中华武术中一项独具风格的技击练习方式,它不是简单的招式攻防,而是在双方肢体的连续接触缠绕中相互制约。两人相互搭手,通过肢体接触中灵活运转,依靠皮肤及体内感觉能力,听劲而动,黏走相随,从而达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它是一种不用护具、稍有伤害的攻防练习方法。

太极推手的内涵

    孙禄堂老先生说:“以八式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老人家又说:“打手之诸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从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太极之用的内涵,即太极推手的内涵是八法和五行。

    孙剑云老师说:“太极推手,是以练‘用’为主,寻求致用之门径。其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挤、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需先以‘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有其中变化而出。此时将能通体虚灵,圆活无碍,变化无穷,而非笔墨所能尽言。”此外,孙老师又强调:“八法分为‘四正’和‘四隅’。四正是:掤、捋、挤、按。四隅是:采、挒、肘、靠。四隅也叫作‘大捋’。”

    从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太极之用的内涵,即太极推手的内涵是八法和五行。八法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行是:进、退、顾、盼、定。而八法又分为四正、四隅及大捋。

(一)八法

    八法是太极推手中的具体手法,也是具体的劲力。实际上,太极推手就是较手双方,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手法,互相粘连黏随,互相作用,寻找时机,将对方发放,摔跌、擒拿的一种交流、切磋、比赛的形式。

1.掤

    孙老师说:“掤就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弹簧力承接对方来劲的技法。”掤,是太极拳中排在首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劲力和方法。掤,有膨、撑开、张开之义。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力。具体讲,就是双臂或单臂撑开,承接对方的来劲,使自己之臂不致被突然撞击。但这种力并非是与对方顶抗,而是指不瘪而言,所以撑开、张开不等于抗,不瘪也不等于抗。因此,掤不等于抗,不等于顶牛。这就好像一根正在承受压力的弹簧,当压力增大时它随之收缩,当压力減轻时它随之伸张。而且无论压力增至多大,来的多么迅猛,都只能将它压而缩之,却不能将它压瘪以致摧毁。这种缩而不瘪、缩而含张的手法和劲力,就叫做“掤”。孙老师又说:“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也被化去。”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悟出在掤法的运用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要粘住对方,但不要顶牛,要“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使对方的手臂始终在我掌控之中。二是,要使自己的手、腕、小臂、肘、大臂、肩形成一个圆弧形,使整个臂膀蕴藏着向各个方向的圆活力,处处都是力的作用点。三是,掤为八法之母,要随时就势而派生出其他七法,例如,在掤的运用中,就可产生掤化、侧引,以致捋法。另外,掤还可乘对方压我之意断失,压我之力断无之机,突然反弹崩发。此时的掤就成为膨、伸张,进而演生出挤法、按法。同时,又因为掤具有向各个方向运转的圆活力,善于运化,从而又生化出采、挒、肘、靠等法。

    掤是八法之母,是八法的基础,所以要想练好推手,首先要将掤的基础打牢。

2.捋

    孙老师说:“捋是一种顺着对方手臂的来势,用双手擒其腕、肘,而向侧、向后的牵引力。”

    捋,捋顺之意。是一种借对方来劲,顺其势而取的回收力。当对方向本人中路打来,并对本人使用掤、按、挤的手法,本人立即一手握其腕,一手托其肘,顺势拧腰退步、转身向自己腰的侧后牵引其臂,使其向前摔跌的一种技法。这是一种变守中寓攻的招法,既化解对方的进攻,使其招法和劲力落空龙,又借劲反击,使其受制。

    运用捋法时,要掌握好三点,一是,要顺着对方的来劲而动,但自己的力的方向要和对方力的方向成一锐角。二是,拧腰坐胯、含胸拔背,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三是,双手始终不离对方的肘腕,严防对方乘势反捋,并借机使用肩胯打来。但特别注意的是,擒肘之手,要紧粘其肘,以防对方乘势以肘击来。正如孙老师所说:“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同时也可防止对方趁我捋时,进步横肘,将计就计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撅劲,易伤人,不可轻用。”捋法在实战中,多为乘势倒步大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借力发力、以巧取胜的方法。

3.挤

    孙老师说:“挤就是用手背或前臂向对方推去,使对方失去平衡的一种技法。”

    挤,是本人乘对方力劲回收时,或对手攻我之力出现凹欠时,本人立即用前臂或手背(通常用另一手掌在前手内侧助力)挤向对方身体,使本人之前臂、对方被挤之臂和对方的身体紧密接触,使对方被挤之臂不能动弹,使本人之力直接作用于对方身体,致使对方失去平衡的技法。挤,通常是在自己受到对方捋劲时用的技法,着力方向与对方着力方向垂直,这样就会破坏对方的捋劲,造成本人顺他背之势,这就是所谓的“挤可破捋”。挤要横排,需借助肘劲。孙老师说:“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4.按

    孙老师说:“按是用双手指、掌接触对方手臂并向前、向下推按的一种技法。”

    按,是用自己的单手或双手的手指或手掌接触对方一臂或双臂之腕部和肘部,但不能脱手撞击对方,而是向前或向下推按对方,使对手向其身后放出或倾倒之技法。在推手中,按法可以按压、吸纳并化解对方的掤劲、挤劲,而且还可以乘虚而入,推掷而去,使之倾倒。孙老师说:“按包括轻灵或虚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或开或合,总之依势而变。”

  总之,上面四种技法称为“四正”。四正之意,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明朝王宗岳《太极拳经》中说:“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此种说法出于中国古代《易经》里的八卦哲学理论。八法对应八卦,即八法中掤、捋、挤、按、采、例、肘、靠,对应八卦中乾、离、坎、坤、巽、震、兑、艮。其中乾、离、坎、坤,是方位里的南、东、西、北、四个正方位,故曰四正。而巽、震、兑、艮,是方位里的西南、东北、东南、西北为四个角,隅者,角落也,因此称为四隅。这就是四正、四隅的来历。


    孙老师说:“八法中以掤、捋、挤、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首先以‘四手’为基础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丟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进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有其中变化而出。”孙禄堂老先生说:“总以掤、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丟不顶中求玄妙,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由此可见,四正是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要想练好太极推手,就必须先练好四正,然后再练四隅及其他。下面,再接着叙述四隅。

5.采

    孙老师说:“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不易变动。”

    采,就是用单手或双手(一般情况下用单手,用双手时也是一瞬间即过)抓握、擒拿、摘取对方的指、腕、肘、肩等关节,以控制和发放对方之技法。此法在推手中有较多使用,因为它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技法,是攻、防和转守为攻的一种至关重要和非常便捷的招法。同时,它常常为进一步实施攻击创造先决条件,以致迖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采,也是擒拿范畴内的一种技法,它既可牵制又可发放对手。如果和挒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巧妙控制对方,甚至可伤筋动骨、封穴闭脉,而伤及对方。因此,实际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采的方法形式多样,有横采、掳采、掏采和吊采。但都要遵守一条原则,即,采前轻,采时快,这样不易使对方发觉。另外,在发力时,要凭借腰和腿的旋转进退起落灵活多变,以达到以轻巧敏捷而取胜的效果。

6.挒

    孙老师说:“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挒,从字典讲,它有扭转、回旋、折断、揉搓等意思。”

    挒,从推手上讲,就是自己用单手或双手,从正向,或反向,或横向,以一种快速旋转的劲力,扭转对方的腕、肘、肩等关节,使其本来稳如泰山体势和无懈可击的架式,瞬间出现破绽,立即其体位发生转动而被放出,以致被摔跌的一种技法。挒也同跤行中的一种摔法。其原理都是使对方关节旋转而失去平衡。最典型的手法是,一手托对方的肘,一手压腕,相对拧扭其肩、肘关节,使其烦倒。挒法的发力是,先松后紧,身体要和双手配合,腰似螺旋力,发劲如惊雷。孙老师说:“挒是用掌挒开对方,是彼失去重心,而改变力的方向或中断。但不可握住对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则失其意,并为人所制。”

7.肘

    孙老师说:“肘是用肘顶向对方。”肘,就是用肘向前面、或侧面、或后面击打对方,或者用肘部掤、捋、挤、顶、撞、挂、掩、化、引对方劲力的一种技法。在推手时,当双方距离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并且用手或其他部位都不如用肘方便而顺手时,正是用肘的最好时机。用肘时要以腰、胯、身紧密配合。但是,肘法的威力较大,易伤及对方,故时刻 要有用肘意识,但要点到为止。同时要谨防对方用肘,随时注意控制住、封住对方的肘,以便保持全面的攻防能力。

8.靠

    孙老师说:“靠是用肩挤靠对方。”

    靠,就是用肩、背挤靠、靠击而发放对方的一种技法。靠是在比用肘法时还要接近对方是使用,这时用拳或手都不利于进攻,用靠最佳。孙剑云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远拳、近肘、贴身靠。”就是此意。孙式太极拳推手中的“大捋”里,就明显有靠法的应用。使用靠法时,以肩贴近对方胸部,紧接着气沉丹田,肩、胯、腿、脚高度协调一致,瞬间整体爆发出一股弹簧力,要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但靠法力大势猛,易造成伤害,用时慎之。


(二)五行

    太极推手中的五行是指进、退、顾、盼、定,也就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行哲学理论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是右、左、后、前、中。因此,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水、木、金、土,所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太极推手中的五行,也称五步。

    五行也属太极推手的范畴,它要和八法协调配合使用。前进和后退,不只是步法进退问题,还包括身体的其他部位的进退问题。同样也是,左顾和右盼,不只是眼睛的动作,也含有肩、肘、手、胯、膝、足等有关部位的顾盼。中定更是这样,中属土,土含生万物,它是全部技法的核心。

1.进

    进,前进,就是向前进步。目的是逼近对方,向对方发起进攻。在推手时,向前进步,就是向前移动重心,始终保持自己身体的动态平衡,借以来配合八法,以达整体发劲效果。“手脚齐到方为真”。孙老师说:“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她老人家强调,在推手时,适时适势向前进步,后腿必须同时跟上,以配合八法发挥整体效果,重心因势在两腿移动,使自身的平衡不被破坏,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下一节后退中的退步必撤也是这个道理。

2.退

    退、后退,就是向后退步。目的是远离对方,暂避其锋芒,蓄势待发。在太极推手时,向后退步,一是在敌顺我背时,化解对方的猛烈攻势,然后发现其破绽,乘虚而入,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技法。二是攻击的另一种形式,即退中有打。如孙式太极拳中的“倒撵猴”,就是在退中打。

3.顾

    顾,左顾,即环顾、顾及,眼环顾,手顾及,是眼手协调统一,进行周身防御的一种技法。在太极推手时,要顾及到自己的全身,不给对方有可乘之机,这是一种战术防御的招法。在较技中,攻和防总是辩证的,既要保存自己,又要打败对方,只有保存好自己,才能有打败对方的可能。

    先贤们的拳论里说:“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徐明桥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说:“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此三前为敌我决胜之场合。”因此,在推手时,时时处处都要有防御意识和全身整体协调一致的抵御技法,这就是太极推手的“顾”。

4.盼

    盼,右盼,即盼望、心想、希望、想要看到之意,也就是想要看到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意念,也是对即将出现的局面的一种准确的判断。这个“盼”字充分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其意在先”的深刻内涵。

    前面提到的“顾在三前,盼在七星”中的“盼在七星”的七星,是指肩、肘、膝、胯、头、手、足,人体的七个部位。盼,就是时刻想到对方身体的七个部位随时可能对自己发起攻击时,自己所具备的防御之心。同时,也意念着自己的身体的七个部位随时向对方发出攻击。总之,随时想着、看住对方的七星,同时也想着、运用好自己的七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意领先,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力到手脚齐到,手脚齐到放人丈外,这就是太极推手的“盼”。

5.定

    定,中定,有安定、稳定之意。这里的定是指身心两个方面,一是心续要安定,二是身形要稳定。

    在太极推手时,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攻防运动,这首先就需要竞技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即安定的心绪。只有这样,才能神情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敏捷,反映迅速,出手有章,行步有法。同时,竞技者要有稳定的身躯,平衡的体态。站桩是静态平衡,拳架是自身动态平衡,而推手则是双方相互作用中的动态平衡。最后这个平衡就是五行中的“定”,有了这个定,就能在较技中立于不败之地。孙氏太极拳中的“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就是实现中定的真谛。

    上面讲的推手的五行,进、退、顾、盼、定,这五行之间不是孤立、固定、静止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首先,五行中定是基本的,其他四个都要以定为核心。定,即中定,五行属土,土容生万物,金、木、水、火,都由土所生,都甶土来承载。只有定好了,进、退、顾、盼才能发挥作用。另外,进和退,又必须在顾的前提下,在盼的支配下进行。而顾和盼,又必须由进和退来完成。所以这五者必须密切配合其、协调一致,才能在搏击的剧烈动态中,身体保持高度的动态平衡,以致不被击败,而战胜对手。

如何练习太极推手


(一)太极推手的练习方法和功夫层次

    孙禄堂老先生说:“总以掤、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拥、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差,权彼势之长短,好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怡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靠千万手法,皆有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

    孙剑云老师说:“初练习推手,需先以拥、捋、挤、按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丟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有其中变化而出。”

    由此可清楚看到,练习太极推手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要一步一个脚印。初练太极推手,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练习拥、捋、挤、按四手,这是太极推手的基础,这个阶段要认真刻苦、细心体会,要将基础打牢。第二步,才是采、挒、肘、靠和其他技法。

    关于如何练习大捋时,孙老师说:“四隅大捋之步法是进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老师还说:“活步大捋是将拥、捋、挤、按、采、掤、肘、靠八法皆蕴蓄在一捋之中。两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互相转換。纯熟时可随意而变,此种练习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是为由推手过度到散手技击的必经之阶。须有形意拳的桩攻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练习中变化自然。”

    另外,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步法上有定步、活步之分,先练定步,熟练后再练活步。小老师说:“推手步法有静(定)步、动(活)步、合步、顺步等。初学推手应以静步为根本,静步熟练后再习动步。其间合步、顺步皆可用之,是为静步(合)、静步(顺)、动步(合)、动步(顺)四种。”


(一)太极推手的练习方法和功夫层次

    孙老师说:“初习推手时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孙老师还说:“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中。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由此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要想练好太极推手,必须掌握好两条基本要领,一是“粘连黏随”,二是“劲力”。

1.粘连黏随

    粘连黏随是太极推手中所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贯穿整个推手过程中,推手里的一切手法、步法及劲力,都是在粘连黏随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和运用,因此可以说它是太极推手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粘,就是粘在一起;连,就是连在一起:黏,就是黏连在一起,不丢不顶;随,就是始终紧跟对方,舍己从人。粘连黏随是在练习太极推手时,首先训练的一种运动形式。只有长期进行这种练习,才能增强习练者的肌肤和神经的感知能力,为太极推手下一阶段的练习筑好根基。

2.劲力

    在太极推手中,劲力主要包含有听劲、化劲和发劲。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叫法的劲力,但是这三种劲力是最基本的、它可以涵盖和派生其他劲力,如问劲、知劲、懂劲,都在听劲的范畴内。

(1)听劲,就是在推手过程中,较手双方通过肢体间的粘连黏随,而感知对手的劲力状态,即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刚柔、虚实及其变动状况。这是在较手时必须实施的方法和劲力,是实施其他劲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好听劲,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了百战不殆。

(2)化劲,就是化解对方作用于自己肢体上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达不到目的,甚至被我所利用。它既是一种防守,又是由防守转为攻击的过渡,是四两拨千斤的绝妙运用,是放人丈外而精彩漂亮的集中体现,是臝得满堂暍彩、热烈掌声的最佳形式,是太极推手的上乘功夫。

(3)发劲,即在粘连黏随中,听到对方劲力的破绽,即抓住机会,乘虚而入,运用技法,发放劲力,以致战胜对手,它是一种主动进攻或者适时反击的攻击手段,也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劲力和招法。

    总之,练习太极推手,要时刻掌握好四个字,即多练,多悟。也就是说,平时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反复体验,细心领会,悟出其中道理。孙老师说:“盖因推手非言传身教、实际研练不可,笔墨述之再多也难尽其法,学者亦难得其妙。”

    孙老师经常说“时间乘以规矩等于功夫。”也就是说功夫是由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时间积累,这两者所决定。按照规定的要求练习的时间越长,功夫也就越深。功到自然成,这也是千古名言。

    要牢记中国一句名言,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须知,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努力后就会达到另外一种“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全新境界。这个全新的境界,就像孙禄堂老先生所说:“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然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其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