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旺分水枢纽:农民建造的水利奇迹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6-26
南旺分水枢纽:农民建造的水利奇迹
2014年06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杨义堂
  在汶上县南旺镇小汶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有一座恢宏的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松柏参天,绿荫蔽日,碑碣林立。这里有宋尚书祠、白公祠、潘公祠、运河分司衙门、水明楼、戏楼、蚂蚱神庙等十余个院落,巍峨壮观,古朴典雅。这片建筑是为表彰纪念工部尚书宋礼、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等明朝治河功臣而修建的。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想将京师从金陵迁往北平。永乐九年,济宁州分管水利的同知潘叔正发现济宁以北的会通河只有200里左右不能通航,上书皇帝,请求开通会通河。永乐皇帝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等征发济、青、兖、东(昌)四府民夫15万人,外加登州、莱州1.5万人,共16.5万人疏浚会通河。七月底工成,但会通河仍然无水。永乐皇帝非常生气,要斩杀宋礼等官员,经漕运总兵陈瑄等力保,皇帝要宋礼等戴罪治河。宋礼沿着运河两岸微服私访,寻找治河能人,经过多方寻访,终于找到一位有经验的乡官老人白英。
  白英对当地山水地形非常熟悉,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治水方略,他感于宋礼“礼贤下士,治河心切”,主动向宋礼提出:南旺是运河的“水脊”,应在大汶河戴村修坝,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水南北。据《明史·宋礼传》载:“宋礼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为了确保治河成功,宋礼邀请白英一起治河,可是白英淡泊名利,不愿意出山,宋礼多次登门求情都不答应。最后,宋礼和他结拜异姓兄弟,白英终为情义所动,答应担任治河总师。他首先在比南旺地势更高的大汶河东平戴村附近筑坝拦水,遏汶水前行之路,然后在坝的上游南岸开挖一条长达40多公里的小汶河,引汶水直达南旺。最后在汶运交汇的“T”字口筑砌一道300米长的石坝,中间迎汶急流处设一鱼嘴形“水拨刺”。又南自沽头北至临清置闸38座,以时蓄泄。汶水急流奔腾至坝下鱼嘴处,被拨刺一劈为二,使河水七分北流,三分南流,彻底解决了北段断流或水量不足的问题,形成了“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粮”的壮观景象。
  白英废寝忘食,亲自规划指挥工程施工,劳苦憔瘦,罹患重病。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竣工后,随宋礼坐龙船进京复命,船至德州桑园镇,不幸呕血而殁,终年56岁。宋礼送葬于汶上彩山之阳,让其仍能视汶水、听泉涌、看戴坝、望大湖。
  大运河畅通之后,明代每年运送漕粮达三四百万石,比元朝增加十倍多,最高年份达500万石。永乐皇帝下决心迁都北京,北京被称为“运河上漂来的京城”。运河沿岸的临清、济宁、扬州、淮安等城市也很快兴盛起来。
  白英设计兴建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其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当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相媲美,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影响深远,为世代所称誉。
  为纪念白英、宋礼等治河的功臣,明正德年间建宋公祠、白公祠、潘公祠、分水龙王庙等建筑。白英被追封为“功漕神”,百姓们称之为“白大王”。白公祠两侧的对联是:“天下无二老,泉河第一功”。宋礼被追封为“宁漕公”,老百姓说他是有求必应,最为灵验,称之为“显应大王”。宋公祠两侧的楹联是:“凭宋尚书,用白老人,才有这黄金水道三千里;筑戴村坝,分南旺水,造就了帆樯如林六百年。”
  今年6月,汶上南旺枢纽国家遗址公园建成挂牌,这座由古代农民设计建造的大运河枢纽工程、北方的“都江堰”,将成为大运河畔的一处文化旅游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