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

 风虎神韵114 2014-06-27

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

 

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教师教学反思问题已经引起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新课程改革呼唤反思型教师,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都需要教师学会反思。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反思日记等途径和方式,在教学反思方面做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考察目前教师反思现状,与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目的,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反思意识不够强。反思没能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多数教师是当作任务被动完成;二是反思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反思处在回顾总结水平,对改进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实际效果不够明显。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不是简单想一想、写一写就能达成的。如何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逐步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学会反思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学习,加强对反思内涵的理解和意义认识
  进行教学反思,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反思内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已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的再认识与矫正,是一种有益再学习过程。反思的目的是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思考、评判,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完成教师个体关于教学的经验建构。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呢?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的。由于教学情景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去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的”的工具,而是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已有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经验,努力探求实现理想的教学境界。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成长的核心途径。
  二、采取一些方法策略,引导教师积极反思
  一位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不见得有意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反思需要后天的培养与促进。无论把反思看作是活动、能力,还是思维方式与态度,仅靠学习和培训都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引导,借助于一定的行为训练方式,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我们探讨总结出以下六条策略:
  1、以突出的问题引发反思
  反思是以问题为起点的,反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积累实践知识。因此,首先教师要感觉到自己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比如,选择“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实验教师的关注点,反观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育,就成为教师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就要思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什么方式提供学习机会,实现有效参与?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需要?怎样实施有效帮助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实验教师反映:以往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多是由于他们自己懒惰、笨拙,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很少想到教师自己。现在觉得自己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教学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得实验教师开始从自身查找原因,这正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影响反思的首要因素。
  2、以共性问题共同探讨
  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教师反思途径和方式一般是自己写反思日记,多属于自我内省,日记不过是内省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之间有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多是随机进行的;个别学校有一些反思日记的交流,也是各说各的。因为彼此并不了解他人反思中所描述的具体场景;再有,每个人的关注点也不同,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这种情形存在两个弊端:一教师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当事人,他们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材料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实践。如果完全依赖他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与评价难免有所偏失;二是自我反思受个人知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与他人探讨又缺少共同话题,反思难以深入持久。因此,反思很需要多途径获取信息,多角度审视,尤其是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的教学;反思强调外部交流,尤其是参与人员力量的整合,教师、研究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以研究课为媒介,以“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为共同的反思指向,将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结合起来。我们将反思渗透在课前备课、课上实施和课后讨论全程之中。
  3.程序参照策略
  首先,我们为实验教师初步构建了这样的反思程序,供教师参考:
  经验重建
  ↑ 
  具体经验(情境) →  审视评价   → 发现问题  → 分析归因 → 调整教学策略
     ↑
  也就是说,教学反思首先是从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分析评价开始,从中发现具体问题,进而产生改变教育实践状况的需要,积极的自我归因,寻找进一步改进的策略措施,再次回到教学实践中去实践,去检验其有效性、可行性。成功了,形成经验,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重构;问题没有或没能全面解决,调整教学策略,再进入下一个循环,进一步探讨。
  参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反思,抓好反思点是关键。抓反思点就是要捕捉教学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境,尤其是教学细节,如教学的成功之处、遗憾之处,师生间的精彩对话等,原则上是其中一定蕴含着探讨价值,或成功经验,或疑难问题等,以此作为反思指向来反思。如何在转瞬即逝的课堂教学中,独具慧眼的发现、捕捉到有价值的反思问题,取决于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的形成又受个体的理论、教学经验、他人间接经验的综合作用和自身教学行为的影响,也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尤其我们听一些名师评课时,感触最深。反思的过程可以训练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提供方法引路
  教师最需要知道的是“我该如何反思?”,为此,我们搜集有关信息,结合教师反思的实际状况,进行如何作教学案例反思的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⑴ 了解并采取适当的反思形式。基本方式:想一想;口头交流、讨论;撰写反思日记、教学随笔;进行行动研究。
  ⑵ 明确反思指向,抓好反思点。即如何在转瞬即逝的课堂教学中,独具慧眼的发现、捕捉到有反思价值的问题。
  ⑶ 教学反思案例的撰写
  包括:什么是教学案例,为什么要撰写?反思点的捕捉与描述;事例分析的依据和角度;解决对策的来源;(A、已有的教学理论。B、他人成功经验。C、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训。);感受体会与启示等内容。
  ⑷ 提供成功的反思案例,供教师学习模仿。
  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本。如何让教师把自己所观、所感、所想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中,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参照是很必要而且有效的。我们给教师提供的材料除了一些反思理论外,还结合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提供范例。比如,案例可以写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写他人的;可以写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也可以对遗憾之处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可以选取某个环节、可以对一节课,也可以对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可就事论事,也可组成专题来写;可以夹叙夹议,也可采取事例、分析、对策这样的基本格式等等。
  5、课例研究引领
  作为反思的初始阶段,尽管反思的程序、方式方法提供给教师了,但教师个体独自完成有一定难度。况且,就每一步该怎样做,也的确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采取课例引领策略,发挥课题组优势,集体攻关。课后执教者先自我反思,之后,所有参与听课人员都要就本节课的“目标与策略”问题,对课加以分析,肯定成功、查找不足;可以是整节课、可以是某个环节。课题组成员有学校抓教学的干部、有经验的教师、有研究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和教学背景,优势互补,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课进行剖析,谈出自己的见解,提供好的经验做法或相关信息,对执教者、对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受到很大的启发,真正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有机结合。
  6、实施成功激励
  成功的积极体验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早已被证实的。因此,要注意引导教师在初步感受成功的积极体验中,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实验教师积极承担研究课,参与讨论,撰写日记。我们利用课题组建立的四个邮箱,为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学习的平台。利用课题观摩活动、课题研讨会,展示实验教师的优秀课例、反思日记,交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感受和体会。这些活动,一方面是参与者感悟、理解和运用反思的方法技术,学习反思,同时,也使参与者确实感受到反思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逐步形成这样的共识:要想取得教学上的进步,就要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教师内在心理机制被启动起来了。我们(包括实验校领导)都及时把握时机,尽可能创造条件,巩固强化这种意识和行为,逐步使反思逐步恒定为教师自觉的意愿和行为,进而提高反思能力。
  三、给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些建议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的必备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加以引导,需要借助一定途径、方式的训练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与实践结合
  反思自然要联系实践中的问题,但往往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不够,反思处在低水平重复,达不到反思促提高的目的。适当的学习与培训指导是有效的,但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自身漫长的修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初始阶段,可组织专题反思。比如,像前边列举的“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反思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反思的切入点都是相同的,即针对学困生的帮助是否有效?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每一次反思都围绕这一个关注点,促进教师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
  2.自我内省与外部交流结合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个人的知识信息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学会寻求外部力量,做到自我反思与外部交流相结合,提高反思实效。但实现这一点,确实有困难。一方面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岗位和任务,难以提供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其次是要帮助反思者努力克服来自内部和外在的压力。一是教师个人主观上要做这方面的努力,放松自己,调整心态,从自我封闭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积极争取外部援助与支持。二是学校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淡化评比,减轻外部压力,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坦诚的交流和面对,创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注重反思活动力量的整合
  在反思的初始阶段,需要组织活动,整合多方的力量,促进反思有效进行。这如同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研究人员、教学干部和教师之间力量互补,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多种角度来审视一节课,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分析一节课,拓宽反思的思路,使反思深入持久有效。否则,力量单一,视角单一,影响反思效果,影响教师对反思的接受和认可。
  4.反思不必整齐划一
  学生学习是有差异的,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个体可能在反思内容指向、反思层次水平、反思形式、反思习惯上有着诸多的不同和差异,我们不必追求数量上、内容形式的整齐划一,重看其教学实效。要尊重教师的付出。 
  我们以学困生教育为研究载体,通过“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反思,引导教师意识到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存在,以突出的问题引发反思,以集中的专题共同探讨,学习反思的技能和方法,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个体反思的基础上,提供外部环境的支持,通过自我对话、同伴讨论、行动研究等方式,并尽可能提供有关教学反思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教师持久深入地反思,从而探讨总结出引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些基本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尽管实验教师在参与时间、培训内容、活动机会等方面条件基本是均等的,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方面还是有差别的。经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反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效反思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支持。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仅凭教师有反思的意愿还是远远不够的。影响有效反思的因素有哪些,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支持,教师自身和外部应如何创造条件,以保证反思的顺利有效,这将是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批判反思型教师ABC》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教授(美)
  2、《反思性教学》熊川武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傅道春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