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病家庭实用外治法

 海贝39 2014-06-27

 外治法以其简、便、验、廉而成为人们防治一些常见病日常的治疗方法。高血压外治法种类繁多,目前已发展到130余种。如体针疗法、鼻嗅疗法、艾炙疗法、浸洗法、药枕法、推拿疗法、贴脐法等。现介绍几种适合家庭使用的验方供参考。

一、运动降压

運動降壓的可能機轉

降低體重或體脂肪

糾正高血壓危險因素,紓解壓力

腎小管對鈉的回收率減少

減低交感神經對血管的作用.

血管面積增加,血管內在彈性與功能的改善.

內分泌調整

運動處方

 

二、沐足降压

鄧鐵濤浴足方

天麻10、鉤藤10、夏枯草10、吳茱萸10、肉桂10、牛膝30、川芎30 加水2000ml,煎沸20分鍾,取汁溫熱浴足,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鄧鐵濤浴足法具有清熱息風、平肝潛陽、活血行氣通脈、補益肝腎、疏肝解鬱、引肝氣下降等功效,從整體上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疏通經絡氣血,使高血壓患者重新恢復陰平陽秘、氣血調暢的正常生理狀態。

沐足时间30分钟——40分钟;水温不超过45度;水面在膝关节以下;把每副药用布袋缝好,每副药均可以反复加热使用5天。

其它泡足液

        磁石、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黄芪、党参、当归、桑枝、枳壳、蔓荆子、白蒺藜、白芍、杜仲、牛膝、乌药、独活各15g。
        上药水煎泡足,每日l~2次,每次浸泡30分钟。本方具有镇肝熄风、滋水涵木、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失眠、肢体麻木等症。
      夏枯草30g,钩藤、菊花、桑叶各20g,白蒺藜10g。 煎水泡脚,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对肝阳上亢眩晕、头胀痛、耳鸣、易怒、失眠多梦的高血压患者,有清热平肝的功效。

        桑寄生10g,怀牛膝10g,钩藤30g,茺蔚子10g,桑叶10g,菊花10克g,桑枝20g,明矾30g。水煎2次,滤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浸足30分钟,浸后用大拇指按摩涌泉穴10分钟。如因工作不便,亦可在晚间进行,时间40~45分钟。
 此方能引热下行,使头目清爽,血压下降,一般疗程为1个月,血压稳定后可改为2~3天浸足1次。

三、穴位敷贴降压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药物组成:吴茱萸20克、研末、醋调

功能:止痛镇静。
主治:高血压性头痛。
方法:1、睡前敷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固定,次日起床后去掉

     2、敷于脐中(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1日1换,5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有显效。

注意事项: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应 立即停用。

四、梳头降压

梳頭降血壓

五、药枕降压

药枕防治早期高血压

冬桑叶,白菊花,夏枯草,黄芩,晚蚕砂,丹皮,白芷,薄荷,川牛膝,决明子,明矶,冰片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

伴头晕耳鸣加灵磁石、五味子;

心悸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

健忘加远志、石菖蒲等。

上药共研粗末,装入约50cm×25cm布袋内,中间用线缝扎,使药物平整均匀,挪动不致堆积,放于枕头上铺上枕巾即可。一般枕用3个月,血压即可降至正常水平。

六、按摩降压

四)平常保健

1.降压:按摩涌泉穴。

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足太阴肾经的井穴。

2.頭痛:风池。(頸部背面上方。)

足少阳胆经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頭痛、頸部酸痛:按摩合谷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手背, 第1 、2 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4、預防胸闷、气短發作,肥胖:按摩内关穴、外关穴(手掌腕關節橫紋後三指寬中點)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 

5、纳差、疲倦: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指幅處)。女性要特別加強三阴交。(內腳踝側往上四指處)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6、腰、背痛:委中、承山。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承山: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极为承山穴。

7、下半身的毛病:环跳。上半身的毛病:膏肓。

环跳: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膏肓:在第四、第五胸椎间两旁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七、耳穴压豆降压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耳穴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

取穴:交感、肾、脾、皮质下、心、肝、耳背沟(降压沟)

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等,贴于0.6×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3~7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