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炎武崂山纠错

 苏迷 2014-06-27
顾炎武崂山纠错
  山东即墨黄家,是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先祖黄嘉善曾当过明朝的兵部尚书。明亡后,黄家人无不身穿丧服,对朱明王朝念念不忘。
  顾炎武离开江南北上,在山东见到了坚贞的黄家人,而且与自己声息相通,感到无比的欣慰。住在黄氏家族中的黄坦家以后,即墨的三十几位知名文人得到消息,纷纷前来看望他。大家一起探讨学问,议论时局,都有说不完的话。这天黄坦出了一个主意:“我们何不一起去崂山踏雪寻梅?”
  顾炎武当然也很想去崂山考察一番。一路上,他与大家吟哦唱和,随心所欲地谈论反清复明的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太清宫是登崂山的第一站。站在门口,任海风扑面,看水天相连,但见大海一览无余,波涛汹涌,天人合一的感觉油然而生。雪后的崂山,无论奇峰深谷、寺院道观,还是北九水瀑布,更呈现出一派绮丽的景象。
  顾炎武长久生活在江南水乡,第一次登临如此峻峭的山岭。他觉得不仅开阔了眼界,疲惫的灵魂也得到抚慰。
  从崂山返回的路上,黄坦、黄培堂兄弟俩把顾炎武拉到旁边,避开众人耳目,悄然告诉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山东栖霞于七兄弟,正在进行密谋反清的义举。于七的父亲绰号草上飞,脚力很好,行走如飞。他生有十个儿女,于七排行第七。于七身材高大,膂力过人,22岁时得中明末武举。但是他不求入仕,热衷于以武会友。重义气、性好见义勇为,武功出色,手里的一柄大刀,挥舞时虎虎生风,声名闻于四方。
  顾炎武说:“要是多几个于七这样的英雄,抗清复明就烽火四起啦!”
  在游览崂山的过程中,顾炎武仔细核对了景观与典籍的有关记载,由此发现了一些差异。回到住处,一口气写下了几首吟咏崂山的诗。《劳山歌》是他难得的描摹山水的作品,将山海气势写得淋漓尽致:“劳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包鸿蒙。幽岩秘洞难具状,烟雾合踏来千峰。华楼独收众山景,一一环立生姿容……”
  随即他又潜心写下了《劳山考》。
  《劳山考》在朋友中传开后,大家纷纷称赞它学术价值很高。确实,顾炎武旁征博引,穷源溯流,纠正了不少偏差。他认为,崂山原来称作劳山。名字的由来,起始于秦始皇当年慕名而登崂山,因为山路险峻,必须万人开道,千人拥挽,百官扈从,这实在是劳民伤财。人们觉得很苦,才取名“劳山”。加了山字旁的崂,是后来衍化而成的。
  他最为精辟的见解是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中,载有秦始皇北至“荣成山”的记述,实际上,“荣”字是“劳”字之误,“荣成”其实是劳、成二字,应该写为“北至劳、成山”。顾炎武的《劳山考》,足可为《史记》纠正此前从未有人发现的错讹。
  顾炎武还应黄坦的请托,为《崂山志》撰写了序言。
  《崂山志》是黄坦的父亲、明末进士黄宗昌所著,书未竟而人去世。黄坦继承父业,将书续完。有顾炎武作序,真是令人高兴。
  顾炎武在《崂山志序》中再次提出了崂山之名源于秦始皇的见解。以前人们的种种考证、推测,都不如他分析得鞭辟入里。从此,崂山作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由于顾炎武的文章而张扬海内,流传四方。
  在造访即墨的这些日子里,顾炎武与当地名士结交、畅谈,彼此十分融洽,更有许多学术收获。这无论对于黄坦、黄培,还是对于顾炎武自己,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