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秦淮八绝”|专栏·食话食说

 真友书屋 2014-06-28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河畔自古以来就是个纸醉金迷花红柳绿的地界,且不论"六朝金粉"的盛极一时,也不扯"秦淮八艳"的风流韵事。即使仅是两岸的酒家茶肆,就已留给了我们无数的知名美食。南京夫子庙小吃与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齐名,是去南京旅游的吃货们绝对不容错过的。而"秦淮八绝"更是夫子庙小吃中的佼佼者。时过境迁,如今这七家名店(奇芳阁独占两绝)的生存现状又分别如何呢?


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莲湖糕团店,列入秦淮八绝的是它家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然而,如今已无法寻觅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的踪影,莲湖糕团店当下的拳头产品是莲子赤豆元宵和佛手糕、如意糕。时过境迁,莲湖还是莲湖,还在做它的糕团,也依旧门庭若市,只是好像少了些什么,显得熟悉而陌生。


先说元宵。说来桂花并不难获取,却不知为何莲湖舍弃了这一名点,改为莲子赤豆元宵。不过事实证明,这新款的招牌元宵还是很受欢迎的,店里几乎每桌都要点上一碗。吃来水准也不差,南京做赤豆汤不像上海会把红豆煮烂做出沙沙的口感,而是加了藕粉使口感更稠厚顺滑。想起在夫子庙夜市等地都能见到莲子赤豆元宵,臆测或许赤豆味儿更迎合南京人的口味,改革或许也是顺应潮流的举动。


再说糕团。莲湖糕团店的糕团在南京人心目中地位依然颇高,我两次造访时都见到门前大排长龙。由于初次造访是在傍晚,存货已售卖殆尽,主打的佛手糕和如意糕已告售罄,于是买了三色糕,算是对昔日五色糕团的怀念。莲湖的糕团虽没有太大惊喜,但能保持稳定水准,外形也很漂亮,黏度相较其他地区的糕团则更高一些,三色分别是原味、豆沙、玫瑰三种口味,极具江南特色。次日去莲湖糕团店又品尝了佛手糕和如意糕,老实讲除了外形别致些,口味并没有太大差异。


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不经意间在一条小巷子里发现了以牛肉汤和牛肉锅贴闻名的蒋有记,店面窄小陈设简陋,和随处可见的兰州拉面馆无异,乍看之下全无在南京城叱咤百年的著名老字号的气势。门外一位师傅现煎锅贴,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油,闻着有些油腻,让人不禁担心会否有油耗味。但只要一吃过,就会明白蒋有记并未没落。


牛肉汤是现成的,很快就上桌,看着清汤寡水的,只有香菜一如既往地挥霍着香气。不过只抿了一小口,便知这汤蕴含的功夫,名不虚传。蒋有记的牛肉汤是用牛肉、牛骨、牛油熬煮出来的,在门外有一个大桶存放看家的汤,店员盛汤时我瞥见大块的牛膝,货真价实。另外,豆皮吸饱了肉汤却不失韧度,入口顺滑美味;汤里的牛肉片颜色则鲜红得有些诡异,令人好奇。


和上海的锅贴不同,蒋有记的锅贴呈现一种奇诡的金黄色,如何做到又是一个谜。其实就蒋有记煎锅贴的油量来说,与其说是煎,不如说是炸,饺皮在高温油炸下变得金黄香脆,吃来却全无油耗味。虽不像上海锅贴那般加了肉皮冻,但肉馅仍多汁到足以用"爆浆"来形容,鲜美而纯粹的肉味不枉多时的等候!


相比其他几家尚且存活的"秦淮八绝"出于盈利的考虑而颠覆传统的举动,蒋有记选择挤在小巷里踏踏实实地卖着自己的锅贴。曾经蒋有记也风光一时,店面也敞亮些,如今因为店租的限制才无奈搬到深巷之中艰难地生存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蒋有记选择以另一种看似顽固不化的方式来适应这个社会,倔强而浪漫主义地维系着自己的传统,低调而有尊严地继续着自己的传奇。


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和开洋干丝

相比起其他几家"秦淮八绝"略显惨淡的现状,永和园可算是改革最成功的一家了,店面很大且人流量也不小。永和园立足于做小吃起家的优势,转型为自助式的小吃城,顾客拿着托盘挑选中意的小吃,最后到收银台结算。由于目的在于品味昔日的"秦淮八绝",所以我只挑选了开洋干丝和蟹壳黄烧饼。


开洋干丝顾名思义,就是用开洋配上干丝。永和园最初为扬州人所开设的茶肆,而淮扬茶点多爱使用干丝,最著名的则莫过于扬州的大煮干丝。干丝吃来爽口有咬劲,清新无异味,可与任何口味相匹配,所以围绕它可产生千百种变化。说来开洋干丝的口味并不复杂,无非干丝的豆香配上开洋的海味而已,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仿佛有一股若有似无的茶香,再辨又仍是豆香与海味的结合,颇为玄妙。


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当年名噪一时,不同于寻常店家做烧饼时油酥与油面二八开的配比,改为"三七油面,四门包酥",品种更是多变。现今配比不得而知,但依旧颇为多变,一碟四个小烧饼,却是两甜两咸。咸的是葱油味,甜的则分为黑洋酥和五仁馅。葱油蟹壳黄咸味调得得当,香味却欠了些;黑洋酥的猪油较少,冷了吃来亦不会腻,却也少了些香味;五仁馅调低了咸味增强了甜味,中庸了却能为更多人接受。蟹壳黄最具魅力的时刻在于刚出炉时,饼皮香脆酥松,饼馅因为热气而散发香味;而永和园快餐化的模式注定了这太过奢侈,只能提供冷食。于是尽管饼皮还能保持松脆,内部却已因潮湿而变糊,大量的芝麻也未能带来相匹配的浓郁香味,但总得来说还算是保持了水准的优质蟹壳黄。


永和园对经营模式提出创新,同时尽力坚持着传统,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可算是老字号尽力维系历史同时顺应潮流的成功尝试吧。


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素什锦菜包、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秦淮八绝"中扩大规模青出于蓝的,除了永和园,便得算奇芳阁了。不过,不同于永和园采用快餐模式的平民化做法,奇芳阁定位于高端,将夫子庙地区的特色小吃绑定销售,如我此次选择的60元十八种点心已是其中最廉价的一个套餐了,其余套餐根据品种不同甚至可以高达百元以上。于是相比永和园的熙熙攘攘,奇芳阁有些门可罗雀的惨淡,毕竟不是谁都愿意花这么多钱来吃几道小茶点的。


"秦淮八绝"之中奇芳阁独占其二,分别是鸭油酥烧饼和素什锦菜包,以及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但即便是纷繁复杂的十八小碟,也只能品尝到菜包和干丝;鸭油酥烧饼则被分在更贵的套餐中,在外卖部也可寻见;唯独不见了鸡丝浇面。事实上,其后买外卖烧饼时,包装袋上宣传奇芳阁的特色也仅有前三者,看来听名字就足够诱人的鸡丝浇面如今已被放弃。所幸,我们仍能品尝到鸭油酥烧饼、素什锦菜包和麻油素干丝。


先说堂吃的两样。素什锦菜包本该有青菜、芝麻、豆干、木耳、面筋等素菜,再以盐、砂糖和麻油调味,有如一锅香气扑鼻的素什锦。但如今的素包子却已和外面的寻常菜包一样,简化了不少,仅有青菜和豆干而已。口味上也没有太多特殊之处,只能算是标准的南京口味素菜包。总得来说,如果想要吃个足以果腹的菜包,还是够格的,但称之为"素什锦"却有些徒有虚名。


麻油素干丝可算是这十八小碟中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道了。麻油素干丝无非是烫干丝加些麻油拌一拌,但这最简单的做法却因芬芳馥郁的麻油而增色不少。原本就豆香浓郁的干丝,趁热淋上麻油,香味随着热气升腾而来,是最适合品茶的点心。有趣的是,虽少了开洋这极品鲜味剂,麻油干丝却不会让人觉得比开洋干丝寒碜--或许是捆绑销售带来的多样化弥补了口味的单调,或许是茶点终究还得配茶吃(套餐里有雨花茶),亦或许是麻油自身的魅力使然吧。


堂吃之后,我又到外卖部买了鸭油酥烧饼。从销量来看,价格实惠的外卖显然比堂吃更受欢迎,而鸭油酥烧饼又是最具人气的。烧饼因为现场烘制以及保温设施而始终能保持着最佳的品尝状态,香脆可口,酥松诱人,加之芝麻散发出阵阵香气,我一时间忘却了刚刚大快朵颐的饱足感。如果仔细品尝,可以闻见、尝见烧饼中浓郁的油酥味,不同于寻常烧饼,自然是鸭油的独特风味了。鸭油不似猪油那般荤腻,而是更淡雅一些的油香味,也不会有鸭子的腥味。奇芳阁是清真餐馆,制作油酥时不能使用猪油,于是就想到了南京特产--鸭子,可谓是因地制宜在美食上的完美体现。

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和五香豆


灯火阑珊中,在秦淮河畔看见了魁光阁的霓虹灯,在它背后却只有空空荡荡的残柱证明着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百年老店"的字样更像是一种讽刺。五香豆和茶叶蛋,看起来最草根最不起眼的东西,魁光阁却使其体面地登堂入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奇芳阁门口大肆地卖着五香豆、状元豆、茴香豆等各种豆,还拿远在绍兴的孔乙己来说事,曾经齐名的魁光阁却只能在秦淮河的灯火之中寂寞地旁观,绚烂的霓虹灯无比讽刺,仿佛小丑的彩妆一般有一种黑色幽默的调调。


魁光阁的霓虹灯依旧在闪耀,却不知该说魁光阁是存在着还是消逝了。魁光阁的灯还可寻见,却只是名不副实的虚妄而已,亦或者只是种留恋;魁光阁的店已经无处寻觅了,但它永远地存在于一代人的记忆里,和那个金色的岁月一同不朽着……


除了去到的莲湖糕团店、蒋有记、永和园、奇芳阁这"五绝"(奇芳阁独占二绝),只剩牌匾的魁光阁外,以豆腐脑儿和葱油饼著称的六凤居和以红汤爆鱼面和薄皮包饺著称的瞻园面馆都已消身匿迹,昔日的盛极一时转眼间已是过眼云烟。或许是自将磨洗后的折戟沉沙,或许是盛名难副的无奈解脱,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依然作为曾经存在过的传奇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朽着。而那些依然奋斗着的,则在夫子庙通宵达旦的阑珊灯火中,继续撰写着自己的故事,镌刻着最后的倔强……


关于作者

谢天,乃一“馋人”,爱旅途中的闲情偶寄,亦爱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致力于探寻最地道的风味美食,邂逅其背后的深邃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