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分类: 中医分类 中医辨证 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一侧或两侧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前额痛为阳明经头痛,头顶痛为厥阴经头痛 西医分类 按头痛部位分: 治疗头痛穴位: 1、后头头痛:束骨、承山 ![]()
头痛 头痛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很多人一头痛就吃去痛片,却不知那并非在治病,而只是在掩盖病情而已。头痛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来治: 1、少阳经头疼: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常称偏头疼。 偏头疼就是典型的少阳经头疼,既然头疼跟三焦经和胆经有关系,情绪波动,风寒,内热,月经前后的气血大幅度调动都可以引起发作。 我本人就是这种经常有这种头痛的,前后算起来应该有十多年了。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只要有偏头痛的症状出现就可以按摩脚上从外踝到无名趾和小趾之间的痛点,压的时候一点一点往过压,找到很痛的地方重点揉,通常揉十几分到二十分头痛就会缓解很多。而且如果平时能坚持经常按压这个部位的话还可以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因为这种头痛和胆经三焦经有关,而我刚才说的按摩的部位其实就是胆经在脚上的部位,比如胆经的丘墟穴、足临泣、侠溪等穴。还有平时也可以注意多敲打或按摩胆经和三焦经上痛点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类头痛的发生。 女性月经前后最容易犯这类头疼,月经前后发作多与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有关,除按摩三阴交,次髎外,还应注意养气血,益肝肾。平时多吃些红枣红糖水。若头疼伴口苦,也可试下小柴胡颗粒与正天丸。 2、太阳经头疼: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治疗这种头痛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指压风池、风府和两边脖子部位的肌肉。可以用两手除了拇指的四个指头同时放后脑勺和脖子部位按摩,找出敏感点多按揉,十几分钟后多数可以减轻。如果按摩后感觉效果不佳,还可以找人帮忙指压脊椎两侧,找出痛点后多揉揉。或者在脖子和后背脊椎和两侧膀胱镜刮痧效果也不错。当然,太阳经头疼除了局部按摩外,也可以选用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及足太阳膀胱经脚上的昆仑穴,用远离头部的穴位遥控一下也不错。 三、阳明经头疼: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这种头痛就是前额的头痛,一般这种头痛和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所以我对付这种头痛的办法是在大肠经的上臂部位拔罐,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效果还不错。如果只是偶尔发生的话也可以在大肠经的上臂部位刮痧。或者指压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的痛点也可。还有几个常用的穴位可以选合谷,列缺和内庭。 对症处理后还不能算完,该病的根源在于胃与大肠脏腑功能不好,经常推腹,舒肝理气,使肝胃和睦相处,并从头到脚敲打或按摩胃经和大肠经,重点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补气养血,调理肠胃,改善全身气血供应才是治本之道。 四、厥阴经头疼:足厥阴肝经头疼 疼痛部位多为巅顶百会穴位附近,百会穴是肝经与督脉交界的枢纽,这块区域的头皮发热,起包,疼痛,则多为肝火引发的疼痛,这种头痛往往伴有心烦,夜里难以入睡,同时伴口苦或两侧肋胀满。 治疗这种头痛时以肝经为主,可以直接指压肝经上痛点,比如太冲到行间。还可以按压膀胱经的膈俞,肝胆俞,还有厥阴俞,肾俞。当然太冲、复溜和太溪等补肾益肝的要穴更不能忘记。这种头痛还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水深至少超过脚腕,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降肝火,从而缓解头痛。 经络穴位查找地址: 三、胃肠病 (一)、胃部不适和疾病 很多人经常会有胃部不适,比如:胃胀、烧心、胃痛、恶心、呕吐、打嗝、口臭等等。还有的人会有经医院检查确诊的各种胃病,如各种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等。所有这些和胃有关的病症我觉得都可以从胃经和肝经来调理。比如:胃部不适的症状都可以按摩足三里、梁丘等穴位来暂时缓解症状,也可以敲打胃经,或者在胃经刮痧按摩等等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或者可以按摩胃俞、中脘、膀胱经的至阳或灵台穴也有很好的效果。其他的各种胃部疾病都可以用这个思路来解决。有不少胃部不适的朋友可能肝火比较旺盛,出现了木克土的现象,此时配合按摩肝经效果更好。下面说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建议处理法: 1、急性胃痛,马上点按梁丘穴,几分钟后就会缓解; 2、胃有烧心的感觉是本身胃有寒象加上胃酸逆流,胃有寒象是血气不足,胃酸逆流是肝气上逆; 这种情况要压压膈俞穴与太冲穴,当然也要压心包经等。用干姜 5 克先煮 10分钟然后泡 3 克青皮 3 克陈皮,当茶喝,每周喝两次喝两到三周。气顺了,烧心的感觉就会没有的; 3、如果是口臭等胃热的症状,可以按压内庭穴来泻除胃热。按压劳宫穴也有不错的效果。 4、打嗝:打嗝是胃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现在提供几个穴位大家可以一试:第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是按压手心劳宫穴,按的时候时间要长点,很多人持续按几分钟后就能止嗝。第二种方法是有很多单独的穴位按压可以止嗝,如:攒竹、翳风、太渊、乳中、太溪等穴第三种方法是麝香0.5克贴肚脐也可以止嗝,但虚证和孕妇禁用此法。 5、恶心取内关、大陵穴按压。 这些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处理办法,平时还需要注意多敲胃经喝肝经胆经,不吃寒凉食物,像雪糕之类的东西一定要少吃。香蕉、西瓜等食物也要尽量不吃或少吃,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平时注意保养是很重要的。 (二)、肠道疾病 我们平常经常遇到的有腹胀、腹泻、腹痛,还有比如阑尾炎、痔疮等。 1、 腹胀、腹痛是我以前经常有的毛病,自从学会按摩后就不算毛病了,每次发作时只要按摩手三里,一会后就会打嗝、放P,几分钟后就没事了。同样给不少人试过效果都不错的。但是也有部分人按手三里不敏感,这时可以按摩三焦经的消泺穴;如果是饭后腹胀,可以按摩脾经的公孙穴。或者还可以按压大肠俞、小肠俞,在后背和前胸下三分之一刮痧。 2、 腹痛:最简单的治疗小孩腹痛的方法是在手臂大肠经刮痧,刮后马上见效。这个是我带小孩时经常用到的办法。还有按摩脚部反射区效果也不错。大约在外踝和脚的跟腱处找痛点按揉。 下面分四种情况说下不同部位的慢性腹痛(如果腹痛还很严重的话还是建议上医院,别耽误病情): 第一种:在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即胃脘痛。此种疼痛可以取足三里或中脘穴。不会找穴位的可以直接在后背胃区和前胸胃区刮痧,配合指压胃经效果更好。 第二种:肚脐周围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大肠病,应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或者配合天枢穴一起应用也很好。也可以用刮痧的方法:背部大肠俞和大肠经刮痧。 第三种:肚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小肠病。这种疼痛可以取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还可以配合关元、太溪穴。 第四种:下腹部两侧疼痛,这种疼痛多和肝经有关,是肝经经过的地方。这种疼痛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还有脾气不好经常生气发火、脾气特别倔的小孩子。这种疼痛多取肝经的曲泉穴。或者指压肝经痛点也可。 3、 阑尾炎可以按摩脚部回盲辨阑尾反射区。还有个阑尾穴:阑尾穴:经外穴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直刺1.5-2寸。这个穴在阳陵泉下一点。 4、 痔疮按摩脚部肛门、直肠反射区;还可以按摩孔最穴。平时注重补脾、多按摩肝经、肾经。 经络穴位查找地址: 简单易操作的补肾法 现在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自己想补肾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有的人听别人说这个药管用就跟着别人吃,其实吃药需要辩证清楚再用药,不可以别人吃什么也跟着吃的。下面介绍几种简易的补肾法,这几种方法不需辩证,更便于多数人自己保养。 1、外劳宫补肾法: 方法:每晚入睡前将双手放在两肾,双手背紧贴腰部(最好直接接触皮肤)仰卧,五至十分钟之后,便会出现热感逐渐传遍全身。 2、还阳卧:躺下的时候双脚心相对,脚后跟尽量向会阴部靠拢,每天至少练习十分钟。如果做这个小功法的时候膝关节很疼的话最好选择其他的方法。 3、每天坐着配合呼吸做20分钟缩肛要用力 4、单独在肾俞穴拔罐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前提是气血在逐步提升的基础上。 5、每天坚持按摩复流到太溪穴,注意方向不能错。 6、多用拳头按揉肾区也是很不错的方法,或者经常把两手搓热,捂在肾区。 7、(60克花生米,60克大枣(干枣最好)先把花生米煮好,再放大枣一起煮烂,每天一次,相当于每天的一顿饭,连汤汁一起吃(很好吃的),补肾最好了。 8、吃黑豆、黑米、黑芝麻等黑色食品和大米一起煮粥喝也是不错的补肾方法。 9、中里巴人老师介绍的“玫瑰的激情”补肾强法: 其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一定要练补肾功法,见效快。动作是两臂交叉从脑后向两侧分开,两手始终不交叉。用力点一定要在腰和脚掌。但练习时一定注意不要用肩膀使力,否则练后会加重肩膀疼痛,要把意念更多地集中在腰和两个脚掌上,还可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习,效果更佳。如能适应“取嚏法”,每日都打些喷嚏,将寒气逐渐赶走当然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