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瓜子文化

 wwb708 2014-06-30

之所以将微不足道的瓜子单列出来并与文化组合,系因它是国人的独特零食,并可力证国人既“食不厌精”亦“食不厌烦”。每到节假日,必定有大量瓜子被国人消耗掉。国人嗑瓜子的声音,颇有悦耳韵味,昔日丰子恺先生就曾把女性嗑瓜子的声音形容为清脆可听。嗑瓜子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天赋而且历史悠久,马王堆汉墓女尸的腹中就曾发现未消化的瓜子。中国女子一旦瓜子在手,各种雅嗑动作便纷纷脱颖而出。在成都,由于女人也爱泡茶馆,所以成都茶馆里的瓜子消耗量全国第一。为了使瓜子可口,炒瓜子时除了盐外还要加入调料,因而使瓜子不吃则已、一吃则久嗑不已;“嗑友”们谈笑之间,瓜子壳很快就堆积如山。鲁迅先生当年是厌恶此物的,说嗑瓜子浪费时间。而丰子恺先生却说:“利于消磨时间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休闲之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行家……”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这话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道理。君不见,中国的“品味”一词,那个“品”字不是三张嘴的组合吗?美食家巴不得用三张嘴来品尝美食。由于国人爱吃,所以“吃”字无所不在,诸如“吃亏”、“吃力”、“吃惊”、“吃香”、“吃批评”、“吃红牌”、“吃不消”、 “吃枪子”、“吃回扣”、“吃喝风”、“吃不开”、“吃老本”、“吃闲饭”、“吃喝玩乐”、“吃苦耐劳”、“吃里扒外”、“软硬不吃”、“吃了败仗”、“中看不中吃”、“吃饱了撑的”、 “吃不了兜着走”、 “狗改不了吃屎。”、“吃一堑,长一智”等等不胜枚举。此外,国人见面就问“吃了吗”,比洋人的“哈罗”显然更富“吃文化”色彩。只是,“吃文化”泛滥,难免忽视饮食习惯优劣,饮食安全纰漏就更是多多。不信请往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