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精神》:时代的局限,并不能掩盖人的光芒

 天府小小爸 2022-10-21 发布于甘肃

《中国人的精神》由清代学者辜鸿铭先生于1915年发表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晚清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集体性的谴责心理,认为是导致国家落后的主因。受过西式精英教育的辜鸿铭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呼吁“把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清除东西界限”。本书就系统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

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初始对象是西方人,似乎寄希望于当时的西方列强能够理解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我只能一笑了之。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西方帝国主义将中国视为一块肥肉,巴不得全盘侵占、肆意掠夺,除了个别学者,实权派又怎会放弃本国的利益而去保护他国的所谓文化呢?恐怕毁灭中国的传统、让中国人成为他们的永世奴隶,才是当权者最渴望达到的目标。辜老先生的这种想法,着实天真得可笑,学者的迂腐之气展露无遗。

其次,这些文章写于百年之前,当时的国人无论智识、追求都与现在相差甚远,诸多观念放在现代也只会被视为“封建糟粕”。说实话,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极大的不屑和鄙夷。

辜鸿铭作为一代国学大儒的地位固然不可否认,但任何人都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源于个人的经历、站位,更源于所处的历史时代。

在清末民初,国人的眼界刚刚开始拓展,观念尚未得到解放,传统的封建思想虽仍占据主导,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冲击的浪潮正逐渐由小变大。

辜鸿铭先生如同一位倔强的老者,在无数华人精英奋力鼓吹西化的浪潮中,始终孤寂而执着地坚守着儒家文化,勇敢地直面来自西方人的好奇目光以及同胞的冷嘲热讽,运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奋起还击。

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之举的痛心与谴责,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具体的观点,而是看待问题的宏观视角;这本书的精华,不在阐述的内容,而是作者展现出的不屈。

辜鸿铭先生痛批西方文化,却赢得西方人的推崇和尊重;极力鼓吹和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却遭到同胞的嘲笑与唾弃……无论面临怎样的局面,他始终坚守个人信仰,处处为祖国发声,时时以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

辜鸿铭先生的这种责任感,是我读完本书唯一的收获。

时代的局限让作者的观点已不合时宜,但依然不能掩盖大儒的光芒,更不妨碍他青史留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