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叔杂谈: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盛世辜鸿铭”

 我心……飞翔 2022-10-22 发布于青海
文章图片1

近代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断沉沦,一度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强调,要“睁开眼睛看世界”,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从列强身上学到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

当时的主流风气是“西学东渐”。

甚至,由于在近代中国落后得太多了、落后得太久了,于是很多中国人都觉得,一切关于中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都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恰恰是在这种要“打倒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下,还有一股在当时被认为是“逆流”的存在,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民国时代的“国学大师”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半岛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他父亲祖籍福建,说闽南语、英语和马来语,母亲是一个西洋人,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种植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在他10岁时,带他去英国学习。

文章图片2

临行之际,辜鸿铭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在英国、德国等国学习了14年,掌握了九种语言。

他23岁回到马来,28岁来到中国,之后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长达二十年。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事宜,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时代大背景下,辜鸿铭却热衷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用英语翻译了《论语》《大学》和《中庸》。由于他语言十分地道,而且又熟知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宗教典故、文学典籍和文化传统,他翻译的中国儒家经典著作,既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又能让西方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辜鸿铭一生阅历丰富,但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被列强欺凌、歧视的时候,这尤其难得。

文章图片3

辜鸿铭曾经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他自译为《春秋大义》)。当时,“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的京戏,门票只要一元二角,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两元,但仍然场场爆满。

据传,辜鸿铭有一次与外国人辩论,他说:“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辜鸿铭用自己的学识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当时能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和认同,这固然跟他学贯中西的深厚修养有关,也跟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关。

到了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突飞猛进,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堕落和腐化,甚至社会上出现了“寡廉鲜耻,利己杀人”的局面。

很多西方人通过辜鸿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希望能从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寻找西方世界摆脱自身精神困境的方法。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他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他在书中竭力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华文明的价值,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后世很多人谈到辜鸿铭,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灭亡后依然执意穿马褂、蓄辫子,并认为他是守旧派、保皇派的代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辜鸿铭作为一个在西方生活了14年、对东西方文化都有充分了解的人,他不可能是一个盲目守旧、保皇的人。

相传,慈禧太后过生日,辜鸿铭曾经当众脱口而出,说了几句“贺词”:“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后,当时全国要举哀三天,但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文章图片4

这些奇闻异事充分说明,辜鸿铭要捍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非只是某一个太后或者是某一个皇帝。

辜鸿铭深得张之洞信任,晚清灭亡后,有人向东北军阀张作霖推荐了辜鸿铭,张作霖见到蓄着辫子、服装怪异的辜鸿铭,直接问了一句,“你能做什么?”辜鸿铭听后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拂袖而去。

作为军阀的张作霖,怎么可能理解辜鸿铭的学识和才华?!

今天,我们看辜鸿铭的一生,惊叹其才华,敬佩其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和爱国之情,但又深深地为之惋惜,晚清和民国,同属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都配不上一个学贯中西、坚定文化自信的辜鸿铭。

“乱世辜鸿铭”,固然有才,却不能才尽其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而今天的中国,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要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人类找到治愈各种当代社会精神疾病的“良药”,就需要更多能够在语言、学识、思想上贯通中外古今的人,就需要更多“盛世辜鸿铭”。

也只有“盛世辜鸿铭”,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其实,中国的中小学和大学,都应该选编一些辜鸿铭、钱穆等人的文章。当年在中国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他们这一代人还能坚守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信仰,实在是太难得了。

文章图片5

另外,所有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外交工作、跨文化交流的人,也都应该看一下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和《中庸》,这依然是最好的跨文化沟通教材,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根性研究,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大国复兴的背后,必然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依然要了解西方思想史,要看到洛克、康德、凯恩斯、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中的积极成分,我们依然要研读体现了美国建国思想的《联邦党人文集》等书,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读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要搞懂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当代意义。

如果我们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就容易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封闭落后;但是,如果我们不真正去了解中国,就容易食洋不化、崇洋媚外、不知来处。

今天的中国,呼唤更多学贯中西而又充满文化自信的“辜鸿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