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钱币知识: 第一集:源远流长

 红豆居士 2014-06-30

古钱币知识: 第一集:源远流长

西祠胡同 > 收藏天下 07-07-01 21:46
第一集:源远流长
原始的商品货币和无文字社会的咒语一样,可以是力量的宝库,并常常成为狂热经济活动的诱因.
                                                                                                                                            ------------马歇尔.麦克卢汉
前言:
    古往今来,钱似乎总在诱惑着人类的灵魂,在人类竞相追逐的目光中,钱于是成为神圣之物,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和创造力,中国古人甚至幻想着怎样才能让钱像果实一样从树上长出来,而不必经过艰苦的劳作来获取,于是他们用青铜打造了精妙绝伦的摇钱树--------如《东汉摇钱树》,人们怀着感激诚敬之心祈祷:“摇钱树,聚宝盆,日装黄金,夜装银”。然而,摇钱树终究摇不出钱来,生生不息的钱币之流究竟源自哪里?起于何处呢?

第一集: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支中国科学院考古队来到河南偃师市古城,挖开掩埋了四千年之久的厚厚土层,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从此揭开了远古中国夏代历史文化之谜的一角,一种叫贝的随葬品吸引了考古专家的目光,这些看似平常的随葬品被放置在死者的口中、手上或者身边,它们是普通的装饰物吗?或者,还有什么别的用途?

    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教授介绍:“从新时器时代的墓葬开始,一直到夏、商、周各个时代的墓葬中,或多或少都有海贝随葬,少则一枚,多则十几枚,甚至上千枚、几千枚,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随葬海贝6880枚,这么多海贝,绝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它应该是一种墓主财富的象征。”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只是从阳间转入阴间,这些生前使用的贝,死后埋进地土里,仍然可以在阴间享用。显然这是活着的人献给死者的财富,是具有购买力和交换价值的特殊商品,也就是古书上曾经一再提起的中国最古老的钱。

    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蔡运章教授介绍:“货贝已经从沿海流传到了内陆,夏代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墓葬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都大量出土有海贝和玉贝,这与《盐铁论》楚币篇记载: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相符合,这说明货贝这种最重要的外来交换品,由于质地坚硬,形体比较小,既可以作为装饰品,又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用,到了夏代这个时期,它已经取代了其它实物货币,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实物货币。”

    “二里头遗址”用它的文化遗存无声地诠释了两千年前中国经典著作《盐铁论》中的著名论断:“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银刀布”。就是说,汉朝人已懂得钱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他们知道夏代人使用的就是贝。人们正从不断出土的古代器物铭文中找到古人以贝为钱的更多证据,这是西周遽(ju)伯寰卣的铭文拓片,它告诉人们,周成王时的遽伯寰做了一尊铜器,花了十四朋海贝。时间流逝着,历史遗留下来,今天的中国人,仍旧能够从自己熟知的语言文字中找到华夏先民以贝为钱的斑斑印迹,并且将自己最珍爱最值的东西称作“宝贝”。

    黄锡全教授介绍:“这个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悉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当中,很多有贝的字,它的造字本意应该与货币有关系,比如买卖的买,卖字出现的比较晚,到秦始皇的时候才有卖字,买卖是一个字,所以它画的这字上有网,就是像鱼网一样,底下是贝,好比用网罗海贝这个意思,又比如贮藏的贮,这也可以看出贝有贮藏这种功能,再比如说宝贝的宝,上面一个宝字盖,就像屋檐下,底下有玉,有贝,是把这个玉和贝作为宝货来说明它的,这个字跟这个贝、玉应该有关系。”

    在中国云南的一些偏远地区,至今还能看到佩带海贝的传统遗风,而以贝为钱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结束,不过海贝的价值并非一开始就被人类所发现,在此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而笨拙的以物易物时代。就像7000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族群,他们来到黄河岸边结庐定居,他们有的以渔猎为生,有的靠耕种为业,有的还开起了手工业作坊,烧土制陶,打制石器,他们用自己的猎物去换取别人的粮草或者拿多余的兽皮去交换必须的陶器。

    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然而他们之间这些最原始的实物交换是否能成功,却依赖于双方需求和交换时间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需要我的兽皮,我就无法换来对方的陶器,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谋求新的方式来促使商品交换的达成,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个特殊的物品进入了人类追寻的视野,在古人的眼里,这些来自远方的海贝,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和魅力,它们外表光洁而美丽,质地坚硬而耐用,只需在背上钻一个小孔就可以串成一串,便于外出时佩带或者携带,而且巧合于夏后之际,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原始遗风,因而被赋予生生不息的神奇力量。

    上海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叶世昌教授介绍:“货币呢是人类一个很重的创造,没有货币就没有文明,没有文明社会,产生货币的前提就是分工,假使不分工的话,一个人的全部生活都自己解决了,他就不需要跟人家交换了,但这样的话,这个社会就发展很慢,所以有人总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我可以专门做某种东西,除了自己用的,我拿去和人家交换,但是在交换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因为我拿去的东西人家不一定想要,我要的东西人家不肯用我拿去的东西交换,怎么办呢?后来慢慢地大家考虑哪一种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我去交换的时候带那种东西去,我先去把这种东西去买家的东西,我再卖人家,也是我要关心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货币。”

    就像现代人,把10角硬币称作1元人民币那样,古人用丝线将10个海贝串在一起当作一朋,他们用一枚一枚海贝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时候也会像《诗经.小雅》所描述的那样“即见君子,赐我百朋”,被相爱的恋人用作爱情的风证,或是君臣之间友谊的象征。

    在商末周初,百朋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周成王时,铸有一只硶簋铭文上说:姜尚令贝十朋,臣士家,鬲百人。按中国学界秦斗郭沫若的解释,贝十朋的价值就超过了十户家奴和一百个单身奴隶,这样说来,当时一名奴隶的价格竟不值一枚海贝,简直低贱得令人难以置信,据考证,周共王时的一朋贝币可以购置土地7.5至9亩,而一套装备精良的车马,则需花费五、六十朋的贝币,当然,在漫长的实物货币时期,贝也不是唯一的支付手段,除了天然贝之外,还有龟、玉、布帛和其它一些用来交易的实物,有的实物货币还沿用到久远的后世,就像卫国一个名叫“氓”的青年男子,到了该娶妻结婚的时候,他看中了一位女孩,于是抱着布帛笑嘻嘻地跑到女孩那里求婚,表面上却装着是来卖布买丝,这个美妙的场景在《诗经.卫风》的著名诗章里被写得兴味盎然:“氓之嗤嗤,换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多么浪漫的求爱故事,虽有铜臭之嫌的钱,有时候也能成为绝妙的定情之物。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直到殷商之际,冶炼技术臻于成熟之后,才有金属铸币逐步取代天然实物货币,进而引发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