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中的鸟

 负鹏载舟 2014-07-01

《山海经》中的鸟

( 张中一2010-06-27 08:23:00)

《山海经》中的鸟

 

    《山海经》中所载的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由于时代久远,后代对它陌生,需要考证和破译才能认清它的真面目。考释如下:

鸡、鷩(付鸟)

    《南次一经?基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鷩(付鸟),食之无卧。”

考文字原意:鸡,合成字。由“滩”、“鸟”合成,即“滩地上的鸟”,引申为家禽。三,终。三,终。《太玄经·二进》:“三岁不不还。”《注》:“三,终也……山川高险,终岁不还,以喻难也。”首,山头。六,《易》称“六” 为老阴。足,走,跑。翼,躲藏。鷩,合成字。由“敝”“鸟” 组成,即隐蔽的鸟。(付鸟),合成字。即给与人享用的鸟。食,受纳。卧,卧具,引申为鸡笼。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似普通的鸡,终日活动在山头(三首),老阴着眼睛看(六目)、老阴着脚在地上窜(六足),始终躲藏着(三翼),称它为躲藏给与人享用的鸟,受纳它饲养不需要鸟笼、鸡舍。”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鸡”是先秦时约定俗成的鸟名。“鷩(付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与功能特征”,因之为名。

鸠、灌灌

    《南次一经?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考文字原意:鸠,汇合。指鸟的汇集。呵,呵斥,灌、灌,象声词,鸟叫的声音。佩,佩带。由佩带在身引申为牢记。惑,疑惑。这段文字的内容是:

    “有一种鸟,它活动时汇合在一起,叫声似呵斥人,称它为灌灌,记住捕捉它烹调不要疑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鸠”、“灌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动态”和“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鸱、鴸

    《南次二经?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考文字原意:鸱,合成字。由“氐”、“鸟”两个单词组成。“氐”,低首,俯首。通“低”。“俯首”是“鸟”的属性。“鸱”字的含义是“俯首听人使唤的鸟”。先秦时代的鸟尚未正式定名,因此,此时的“鸱”与后代的猫头鹰类的鸟无关。手,表示手的动作,取,执物。痺,低贱,衰微。通“卑”。鴸,象声词。唤鸡声。汉应劭《风俗通》:“呼鸡曰朱朱。”号,引声长鸣。放,恣纵,放任。士,古时四民之一,位于庶民之上的人。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状像俯首听人使唤的鸟,足能像人手一样敏捷取物,它发出的叫声衰微,被称为是鴸鸟,它的称谓是自己号叫出来的,它出现的时候,其地必多放任之士饲养。”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鸱”、“鴸”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和“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蛊雕

    《南次二经·鹿吴之山》:“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考原文原意:兽,在野为兽。此指鸟。蛊,诱惑。雕,鹰的一种。性格狡诈、凶猛,是狡诈、凶猛的代词。有,州域。《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韩《诗》作“九域。”角,较量,争竞。是,表示肯定。食,受纳。人,人饲养。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野生飞禽,称它为诱惑人的凶猛鸟类,情状似雕鹰,在州域角逐捕捉猎物,它盘旋发出的声音似婴儿啼哭,是可受纳人饲养利用的飞禽。”

    从破译的内容看,“蛊雕”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性特征”。

鵁、瞿如

    《南次三经?祷过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考原文原意:鵁、合成字。由“交”、“鸟”合成,原意为“往来的鸟”。白,大,通“伯”。首,山头。三,再三。足,走,窜。人、面,人的面前。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它活动的状况似往来的鸟,大都活动在山头(白首),再三跳跃(三足),在人的面前(人面),自称是瞿如,瞿如就是鸟自己的呼叫声。”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鵁”、“瞿如”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动态”和“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凤 

    《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考原文原意:五,一纵一横为“五”。 采,彩色,通“彩”。文,与“武” 相对,此指“温柔”。凤,古“风” 字。皇,大。首,头。文,文彩。德,五行之说称四季中的旺气。《礼·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翼。翅膀。义,宜,适宜。合理、适宜的事称义。背,脊背。礼,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膺,胸。仁,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腹,肚。信,舒展,伸张。通“伸”。饮,古人饮食的通称。食,受纳。天,天然。安,安定,舒适。宁,安定,平安。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鸡,纵横彩色缤纷羽毛温柔,名称凤皇,它头羽上的文彩具有一种旺气被称之为德,两翅羽的文采和顺称之为顺,背羽文彩适宜合理称之为义,胸羽文彩逗人喜爱称之为仁,肚上羽文舒展伸张更为美丽称之为信,实是一只极美的鸟,它的饮食姿态潇酒自然,自歌自舞。它的出现自然大地定是太平年代。”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山海经》中所述的“凤皇”是指孔雀鸟。它是产在中国南方的一种美鸟,由于个体较大,飞起来有一股风,故称“风鸟”,先秦时代“风”、“凤”字通。皇,大。“凤皇”的本义是“飞起来风大的鸟”。后人不知“凤皇”原意,便把雄孔雀称之为凤,雌孔雀称之为皇。由于孔雀自身美丽,举趾潇洒自然,自歌自舞,人见人爱,它是和平、幸福象征。因此,人们赋予它神性,受人们保护。

 

 

    《南次三经·令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名自号

也。见则天下大旱。”

考原文原意:枭,骁勇、豪雄的形容词。《淮南子·原道训》:“为天下枭。” 四,四方、四处。目,看,望。耳,物的两旁。颙,大头。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状骁勇、豪雄,在人的面前,它四处张望在山的旁边,称它是大头鸟,它的称谓就是自己呼叫出来的。它的出现乃是自然大地处在大旱灾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颙”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虫鸟)渠

    《西次一经·松果之山》:“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

考原文原意:(虫鸟),合成字,原意为爬行、隐藏的鸟。渠,沟渠,壕沟。黑,昏暗。身,现身。赤,裸露。足,走,奔跑。已,必,一定。(月暴),徒手搏击。通“暴”。《诗·郑风·大叔于田》:“襜裼暴虎,献于公所。”《传》:“暴虎,空手以博之。”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称为隐藏沟渠的鸟,形态似山中的野鸡,它隐藏自身,裸露奔走,可使用穷追猛打的方法必定徒手捕获。”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虫鸟)渠”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环境”,因之为名。

赤鷩

    《西次一经·小华之山》:“鸟多赤鷩,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鷩,隐蔽的鸟。御,劝宥曰御。火,用火烹调。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裸露隐蔽的山鸡,可以捕获它用火烹调成美味佳肴。”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赤鷩”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西次一经·符禺之山》:“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鴖,合成字。原意为躲藏的鸟,通“昏”。翠,绿色。赤,裸露。喙,口,叫。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躲藏在山中的鸟,它的形体翠绿,裸露地叫,可以用它进奉烹调食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鴖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因之为名。

鹑、肥遗

    《西次一经·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考原文原意:鹑,合成字,由“享”、“鸟”合成,原意是“享用的鸟”,俗称鹌鹑。黄,土的本色。指黄土。身,自我,自身。引申为“藏身”。赤,裸露。喙,口,叫。已,必,一定。疠,古代一种舞名,称“万舞”。通“万”。用,使用。杀,猎获。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像鹌鹑,黄土里隐身,裸露鸣叫,称为肥得飞不动的鸟,受纳它必定使人兴奋,可以养着使用它来捕虫。”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鹑”、“肥遗”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功用”和“鸟生栖特征”,因之为名。

槖(非巴)

  《西次一经·羭次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名曰槖(非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考原文原意:枭,猫头鹰一类的鸟.“人、面”、“一、足”在先秦时代不是约定俗成的词组词,它们都包含了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人、面”的原意是“在人的面前。”“一、足”的原意指“一只脚站着。”槖、(非巴) ,象声词。见,古“现”字。蛰,潜伏。服,制伏。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态似猫头鹰,在人的面前,它一足立地,自称为槖(非巴)  ,它冬天活动频繁,夏天潜伏在树上,想制伏它,要冒着雷雨去树林中捕捉。”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槖(非巴)”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它属猫头鹰一类的飞鸟,栖息时有一足站立的习惯,是冒雷雨可以捕获的鸟。

尸鸠

    《西次一经·南山》:“鸟多尸鸠。”

    考原文原意:尸,陈列。鸠,汇合。这句话的原意是:“鸟多陈列汇合在一起。”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尸鸠”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

白翰、赤鷩

    《西次一经·嶓冢之山》:“鸟多白翰赤鷩。”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翰,高飞。《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赤,裸露。鷩,躲藏的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多大鸟、高飞的鸟、裸露躲藏的山鸡。”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白翰、赤鷩”在先秦时代都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栖特征”,因之为名。

    《西次一经·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

    考原文原意:鹑,鹌鹑。黑,昏暗。此指屋内。文,温柔。赤,裸露。翁,尊称老的,此指成熟的鹌鹑。栎,欢乐。通“乐”。食,受纳。已,一定。痔,等待,通“待”。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它的生栖状态跟鹌鹑相似,关在屋里饲养十分温柔,裸露成长至老,称为欢乐的鸟,受纳它一定要等待它长大才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栎”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动态特征”,因之为名。

数斯

    《西次一经·皋涂之山》:“有鸟焉,其状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考原文原意:鸱,犹言俯首听话的鸟。足,走。数,技艺,技术。斯,斯文。食,受纳。瘿,系结,通“婴”。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它活动的状态似俯首听话的鸟,像人步行一样走动,称为技艺斯文的鸟,受纳它一定要套系脚才行。”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数斯”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技艺特征”,因之为名。

鴞、鹦(母鸟)

    《西次一经·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母鸟)。”

    考原文原意:鴞,引声长鸣的鸟。青,翠绿色。羽,古代舞者树雉尾於竿,执而舞之故称羽,引申为跳跃。赤,裸露,喙,叫。舌,言语。鹦,初生的小鸟。(母鸟),合成字,原意为“母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它类似引声长鸣的鸟,翠绿小鸟跳跃,裸露尽情欢叫,人的语言能学得像,称为小母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鴞”、“鹦(母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生长的特征”,因之为名。

    《西次一经·翠山》:“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鸓,合成字。原意为“成对的鸟”,通“叠”。鹊,喜鹊的简称。“赤黑”、“两首”、“四足”、“御火”在先秦时代都不是约定俗成的词组词,它们都包含了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赤,裸露。黑,昏暗,引申为“栖息”。“赤黑”的原意是“裸露栖息”。两,匹耦,即一对。首,山头。“两首”的原意指“对对出现在山头。”四,四处。足,走,跑,窜。“四足”的原意指“四处窜。”御,劝侑为御。火,熟食。“御火”的原意是“进奉烹调食用。”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种鸟称之为成对的鸟,形态似喜鹊,裸露栖息,成双成对出现在山头,四处奔窜,这是一种可进奉人们烹调食用的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鹊”、“鸓”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点”和“鸟的功用”,因之为名。

翟、鸾鸟

    《西次二经·女床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考原文原意:翟,长尾山鸡。五,一纵一横为“五”。采,色彩。文,温柔,与“武”相对。鸾,铃,通“銮”。《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则,乃,乃是。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栖状态似长尾山鸡,纵横色彩艳丽情态温柔,称为似铃鸣的鸟,它的出现标志自然大地安定和平。”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翟”、“鸾鸟”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形体”和“鸟的叫声特征似铃鸣”,因之为名。

凫(彳奚)

    《西次二经·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彳奚),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考原文原意:人、面,在人的面前。凫(彳奚),鸟叫的声音。叫,呼、喊。兵,伤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公鸡,它以勇武善斗姿态展现在人面前,称为凫(彳奚),它的叫声是自己呼叫自己,它一出现乃有猎物受伤害。”

    从破译的内容看,“凫(彳奚)”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一种“善斗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凫、蛮蛮

    《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考原文原意:凫,浮在水面的鸟,俗称野鸭。翼,覆蔽,躲藏。目,看。相,看。得,获得,捕得。蛮,野蛮,横蛮。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栖形状似野鸭,它一边躲藏,一边看,看到有人要捕捉它时才起飞,称为横蛮的鸟,它的出现乃自然大地面临大水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凫”、“蛮蛮”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和“鸟的横蛮特征”,因之为名。

鹗、鹄(俊鸟)

    《西次三经·钟山》:“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晨鹄,见则其邑大旱。”

考原文原意:钦,曲貌。(丕鸟),大鸟。通“丕”。化,造化。鹗,鱼鹰。性凶猛,背褐色,头顶颈后及腹部白色,嘴短脚长,趾具锐爪,栖水边,以捕鱼为食。雕,狡诈,凶猛。黑,暗淡无光。引申为藏着。文,温柔。与“武”相对。白,大,通“伯”。首,山头。赤,裸露。喙,叫。虎,威武的形容词。晨,早晨。鹄,天鹅。鵕,大鸟。通“俊”。鸱,俯首听话的鸟。足,走,奔跑。直,适宜的处所。通“职”。黄,黄土本色。即,就,靠近。邑,古代区域单位名。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曲折大地造化成为大批鹗鸟栖息地,鹗的形态狡诈凶猛,它隐藏着本性表现出温柔,大都出现在山头,裸露鸣叫,威武捕捉猎物,发出的声音像早晨的天鹅呼叫,它出现的地方乃有猎物遭到大伤害。隆起凸出的小山也造化成大鸟的栖息地,它的形状似俯首听话的鸟,裸露奔走在自己区域欢叫,黄色温柔的身子,大都出现在山头,它的叫声似天鹅呼叫,它的出现,靠近的邑地一定是大旱灾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鹗、鹄”在先秦时代已是约定俗成的鸟名。鵕是“大鸟”的泛称。

鸳鸯、钦原

    《西次三经·昆仑之山》:“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考原文原意:鸳,合成字。由“夗”、“鸟”组成,原意为“宛转的鸟”。鸯,合成字。由“央”、“鸟”合成,原意是“和蔼的鸟”。钦,忧念难忘貌。原,推其根源。引申为“原始”。蠚,有毒腺的动物刺毒别的生物。死,尽,消失。枯,憔悴。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态功能跟蜜蜂一样,形态跟宛转和蔼的鸟差不多,称为难忘的原始鸟,刺毒可使山上鸟兽害怕而消失,可使树木憔悴没有生机。”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鸳鸯”、“钦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和“鸟的本源”,因之为名。“钦原”的确是一种有剧毒的蜂鸟,中国境内存在这种鸟,剧毒只是小鸟本体一种自卫的毒素,鸟兽不攻击它,它绝不会攻击鸟兽,树木更不是蜂鸟攻击的对象,它是生栖在树木丛中的鸟。

胜遇

    《西次三经·玉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

考原文原意:翟,长尾的山雉。赤,裸露。胜,制服。遇,相逢,不期而会。录,象声词。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长尾山鸡裸露在水域啄鱼,称为制服相逢鱼的鸟,是受纳鱼的鸟,它的声音似录录,它的出现,其地必是涨大水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胜遇”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功能”,这是一种专门供捕鱼的鸬鹚鸟,是水域常见的捕鱼鸟类。

鹤、譌

    《西次三经·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考原文原意:鹤,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有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等类。“一足”、“赤文”、“青质”、“白喙”、“毕方”、“譌火”在先秦时代都不是约定俗成的词组词,它们都包含了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一,一只脚。足,站着。“一足”在此的原意是“一只脚立地。”赤,裸露。文,文净。“赤文”在此的原意是“裸露文净的身子”。青,青草。质,滞留。“青质”在此的原意是“青草地滞留。”白,大,通“伯”。喙,口 “白喙”在此的原意是“大声欢叫”毕,古代用捕捉禽兽的长柄网。方,并船,并连。“毕方”的原意是“网罗并连可捕获的鸟”。譌,音通“鹅”。火,用火烹调食物。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跟鹤相似,一足立地休闲,裸露文净身子在青草丛中滞留,大声欢叫,称为网罗并连可捕获的鸟,它的叫声就是自己呼叫自己,它出现的邑地,一定有鹅烹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鹤”、“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类别”和“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乐鸟)、鸱

    《西次三经·三危之山》:“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考原文原意:首,山头。三,表多数。身,现身。(乐鸟),欢乐的鸟。鸱,俯首听话的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一个山头许多鸟集中在一起,情态似欢乐的鸟,称为俯首听话的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乐鸟)”“鸱”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因之为名。

帝江

    《西次三经·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考原文原意:神,神奇。焉,鸟名。《说文》:“焉,鸟黄色,出於江淮,象形。” 黄,黄土。囊,敛藏。赤,裸露。丹,赤色。火,火光。六,阴爻叫作六。六为老阴的代词。足,走、跑、蹿。翼,覆蔽,躲藏。浑,浑浊。敦,孤独貌。识,识别,知道。实,实在。为,成,变成。帝,音通“地”。指地方。江,江边。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神奇的鸟,情态似黄土中敛藏,裸露时似红色火光,它老阴着蹿,四处躲藏,浑浊孤独见不到它的真面目,却能自歌自舞,实在是地方江边的一种特出的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帝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指“地方江边的鸟”,因之为名。

鵸鵌

    《西次三经·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考原文原意:三,再三。六,老阴着。首,山头。鵸,特异、稀罕的鸟。鵌,路边的鸟。通“涂”。服,制伏。厌,饱,满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状似乌鸦,再三出现在山头,老藏在山尾,声音善于啼笑,称为稀罕的路边之鸟,捕捉它让人不可能满足,拿它可用作渡饥荒。”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鵸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当扈、雉

     《西次四经·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考原文原意:当,遮蔽。扈,一种候鸟。雉,鹑鸡类,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作装饰品;雌者羽黄褐色,尾较短。髯,颊毛。食,受纳。眴,目转动,以目示意。目,看。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隐蔽的候鸟,生栖状态似山鸡,用它颈脖下的毛当翅磅飞,受纳捕捉它时需目不转睛地看准它的方位。”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当扈”、“雉”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是“隐蔽候鸟”和“山鸡”的泛称,因之为名。

雉、翟

    《西次四经·盂山》:“其鸟多白雉白翟。”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雉,鸟名。鹑鸡类。翟,长尾山鸡。这句话的原意是:“所产的鸟多大鹑鸡、大长尾山鸡。”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雉、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们只是鹑鸡、长尾山鸡的泛称,因之为名。

    《西次四经·崦嵫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考原文原意:人、面,在人的面前。蜼,长尾猴。犬,护卫人的兽。尾,山尾。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呼号的猫头鹰,在人的面前,像猴子栖息树上守卫山尾猎物,它的名称是它自己呼叫出来的,它的出现,乃是这个地域遭大旱灾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鴞”在先秦时代不是鸟的名称,它表述的是“鸟呼号的音节”,因之为名。

    《北次一经·虢山》:“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考原文原意:寓,寄居。翼,覆蔽。羊,和祥。御,劝宥曰御。兵,伤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寄居的蝙蝠,形态似鼠一样在空中窜来窜去,像鸟一样在洞中覆蔽,叫声和祥,可以使用它进奉有刀伤的人作食物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寓”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寄居的蝙蝠”,因之为名。

(夜鸟)

    《北次一经·单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夜鸟),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考原文原意:文,温柔,与“武”相对。首,山头。白,大,通“伯”。翼,躲藏。黄,黄昏。足,走,行动。(夜鸟),晚上活动的鸟,俗称夜鹰。食,受纳。已,一定。嗌,笑声。痸,节制,通“制”。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山鸡,温柔出现在山头,大都覆蔽躲藏,黄昏时开始行动,称为大夜鹰,受纳它一定笑的痛快,可以用作美餐,但一定要节制用量,不可多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夜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栖特点”,因之为名。是属夜鹰一类的美味鸟,只可供人美食。

竦斯

    《北次一经·灌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

    考原文原意:雉,鹑鸡类的鸟。人、面,人的面前。见,古“现”字。跃,跳跃。竦、斯,象声词,鸟叫的声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动态似雌山鸡,在人的面前,出现人它就欢跃,称为竦斯,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呼其名。”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竦斯”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狍鴞

    《北次二经·鉤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考原文原意:兽,在野为兽。羊,古通阳。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身,身躯的总称。“羊身”在此的原意指“望着它翱翔的身体。”“人、面”的原意指“在人的面前。”“其、目”的原意是“它看”。“腋、下”在此的原意是“翅膀下面的东西。”虎,威武。齿,排列。爪,通“抓”。抓捕。狍,咆哮,通“咆”。鴞,引声长鸣的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野生飞禽,高空现身,在人的面前,喜看自己腋下的猎物,威武并列似人手捕获猎物的爪子,叫声似婴儿啼哭,称为咆哮长鸣的鸟,是可以受纳人饲养利用的飞禽。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狍鴞”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是猛禽类雕鹰“咆哮长鸣”的叫声,因之为名,是可以饲养利用狩猎的飞禽。

乌、(般鸟)(冒鸟)

    《北次二经·北嚣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般鸟)(冒鸟),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日曷)。”

    考原文原意:(般鸟),合成字,原意为会旋转的鸟。(冒鸟),合成字,原意为覆盖的鸟。宵,黑夜。伏,藏伏。(日曷),中暑,伤于暴热。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乌鸦,在人的面前,称为旋转藏匿的鸟,夜间行动觅求食物,白天伏藏在林中,受纳它一定很辛苦,防止中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乌”、“(般鸟)(冒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外貌特征”和“鸟的动态特征”,因之为名。

    《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考原文原意:夸,扩张,布开。父,从事某种行业人的通称。翼,躲藏。目,看。尾,山尾。嚣,喧哗。腹,怀抱。痛,有柄的器械。通“甬”。衕,聚集。通“同”。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态似扩张本能的鸟,四处躲藏,一眼看去,像犬一样守着山尾,称为喧哗喜叫的鸟,叫声似喜鹊喳喳,受纳它时一定要怀有柄棍棒狠打,应该等待它们栖息聚集一起时更有效。”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嚣”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喧哗之状”,因之为名。

(贲鸟)

     《北次三经·太行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是善惊,其鸣自詨。”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身,现身。赤,裸露。尾,山尾。六,老阴着。足,走,蹿。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鹊一样,大现身时,裸露在山尾,老阴着在地上蹿,称为水边高地的鸟,是一种易于受惊的鸟,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叫它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贲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是生栖在水边的一种胆小怕事的普通小鸟。

鶌鶋

    《北次三经·马成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考原文原意:首,山头。白,大。身,藏身。青,草木青绿色。足,奔走。黄,黄土。鶌、鶋,象声词,鸟叫的声音。食,受纳。饥,饥饿。寓,寄居。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活状态似乌鸦,山头大却藏在草木丛中,奔窜黄土之域,称为鶌鶋,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纳它做食物没有饥饿,可使用网罗捕获,还可以寄养在家。”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鶌鶋”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象蛇

    《北次三经·阳山》:“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雉,山鸡。五,一纵一横曰五。采,羽毛色采。以,认为。文,温柔。牝,雌性。牡,雄性。象、蛇,象声词,鸟的叫声。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态似裸露的山鸡,纵横彩色缤纷羽毛温柔,是一种自然成为雌雄的鸟,名称为象蛇,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唤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象蛇”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酸与

     《北次三经·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考原文原意:如,好像。蛇,蛇行。指伏地行走。“如、蛇”在此的原意指“好像蛇一样在地上曲折行动。”“四、翼”在此的原意是“四处覆蔽”,引申为“四处躲藏。”“六、目”在此的原意是“老阴着眼睛看。”“三、足”在此的原意是“再三走动。”“有、恐”在此的原意是“有很多鸟在一起”。“恐”,共同,一起。通“共”。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状似蛇一样在地上窜,四处躲藏,老阴着眼睛看,再三移动所在的位置,名称为酸与,它的叫声就是它名称的自呼。它出现的县邑,定有很多鸟在一起。”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酸与”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它是一种普通的小鸟,没有神奇的地方。

鸪(习鸟)

    《北次三经·小侯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食之不灂。”

    考原文原意:白,大。文,温柔。与“武”相对。鸪(习鸟),鸟的叫声。食,受纳。灂,眼昏矇。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状态似乌鸦大而温柔,称为鸪(习鸟),受纳它要目不转睛看清它所藏的位置。”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鸪(习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黄鸟

    《北次三经·轩辕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考原文原意:枭,顶。山顶。白,大。首,山头。黄、鸟,象声词,鸟的叫声。食,受纳。妒,嫉妒。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栖状态似山顶上的鸟,大都出现在山头,称为黄鸟,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纳它为食物不要嫉妒别人。”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黄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精 

 

    《北次三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考原文原意:按照《山海经》记载“鸟”类的行文,一般只概述“鸟”动态特征,简要几个文字就说明它了,最后只提它的名称由来,“其鸣自詨”便是它的结语。这段文字不应例外。后面一段文字是汉代人注释“精卫”鸟的注文,窜入正文,因此与正文无关。乌,乌鸦。文,温柔。首,山头。白,大,通“伯”。喙,口,引申为叫。赤,裸露。足,奔走,飞翔。精、卫,象声词,鸟的叫声。

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态似乌鸦,温柔出现在山头,大声呼叫,裸露奔走,名称精卫,它的叫声就是它名称的自呼。”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精卫”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北次三经·饶山》:“其鸟多鶹。”

    考原文原意:鶹,合成字。由“留”、“鸟”组合,原意为“长久栖息在这里的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鶹”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鸡、鬿雀

    《东次四经·北号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考原文原意:鸡,家禽。白,大,通“伯”。首,山头。鼠,通“窜”。足,走,窜。虎,威武。爪,禽兽的足。鬿,好斗的精灵,引申为好斗的鸟。雀,泛称小鸟。亦,也。食,受纳。人,人饲养。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体似家里养的鸡,大都出现在山头,窜奔行动它有威武的爪子,称为好斗的小鸟,也可受纳人的饲养。”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鬿雀”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好斗特征”,因之为名。“鸡”是古今约定俗成的鸟名,它指“能饲养在家里的鸟”。

    《中次二经·煇诸之山》:“其鸟多鶡。”

    考原文原意:鶡,合成字,由“曷”、“鸟”组成,原意为“常年栖息停留在此的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鶡”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栖特征”,因之为名。

驾鸟

    《中次三经·青要之山》:“是多驾鸟。”

    考原文原意:驾,骑,乘。“驾鸟”的原意是“可骑乘的大鸟”,指驼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驾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功能”,因之为名。

鴢、凫

    《中次三经·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考原文原意:鴢,合成字。由“幼”、“鸟”合成,原意为“慈爱的鸟”。通“幼”。凫,浮游在水面的鸟。此指野鸭。青,草木青绿色。身,现身。朱,红色。目,看。赤,裸露。尾,水尾。食,受纳。宜,适合。子,抚爱。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这里有一种鸟,称为慈爱的鸟,它生栖状态似野鸭,青草丛中现身,红色眼睛注视水中动静,裸露水尾捕鱼,受纳它应该抚爱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鴢、凫”在先秦时代都不是鸟名,它们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因之为名。

(鸟大)

    《中次五经·首山》:“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考原文原意:(鸟大),合成字。原意指大鸟。枭,山顶。三,再三。目,看。耳,物的两旁,此指山旁。录,象声词。垫,淹没、下陷。引申为设陷井、下套。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北有山谷,称为危殆山谷,多产大型的鸟,它生栖在山的顶部,再三看动情,有时在山旁,叫声似录录,受纳它一定要下设陷井,才能捕获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鸟大)”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大的特征”,这是山顶生栖的一种普通大鸟,因之为名。

鸰鸚

    《中次六经·廆山》:“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鸚,其鸣自呼,服之不眯。”

    考原文原意:长,长期。尾,山尾。赤,裸露。丹,红色。青,草木青绿色。喙,囗,叫。鸰鸚,象声词,鸟的叫声。服,制伏。眯,物入目中,比喻“难”。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这里有一种鸟,生栖状态似山鸡,长期活动在山尾,裸露时好像一团红火,青草丛中欢叫,称为鸰鸚,它的叫声就是呼叫自己,制伏它不难。”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鸰鸚”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鷮、翟、鸩

    《中次八经·女几之山》:“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考原文原意:白,大。鷮,合成字。由“侨”、“鸟”合成,原意为“寄居异地的鸟”。翟,长尾山鸡。鸩,合成字。由“冘”、“鸟”合成。原意为“行进中的鸟”,引申为“路过的鸟”。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多大寄居的鸟、多长尾山鸡、多路过此地的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鷮、翟、鸩”在先秦时代都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计蒙

    《中次八经·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考原文原意:神,神奇。计,计划,谋略。蒙,鹤顶鸟。通“鹲”。人,人一样。身,现身。龙,垅田,通“垅”。首,田当头。恒,常久。漳,大河。渊,人或物的聚集区。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神奇灵巧的鹤顶鸟栖息在这里,它活动时像人站在垅田的当头,常往来于大河边聚集,它们来往的时候必定是飘风暴雨的天气。”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计蒙”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征”,因之为名。

窃脂

    《中次九经·崌山》:“有鸟焉,状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身,现身。白,大。首,山头。窃,暗地,脂,油脂。指鸟叫的声音。御,劝宥曰御。火,用火烹调。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如呼号长鸣的鸟,裸露现身时大都出现在山头,称它为内藏油脂的肥鸟,可以捕捉它,用它进奉烹调食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窃脂”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自身特征”,因之为名。

跂踵

    《中次十经·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考原文原意:足,走。彘,猪。尾,尾随。跂,踮起脚尖。踵,追逐,跟随。见,古“现”字。疫,劳役,通“役”。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状态似呼号长鸣的鸟,一边跳像猪一样出现在山尾,称为用脚尖跟踪人的鸟,它的出现其地域必然是大劳役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跂踵”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行动特征”,因之为名。

鸜鵒

    《中次十经·又原之山》:“其鸟多鸜鵒。”

    考原文原意:鸜,合成字。由“瞿”、“鸟”合成,原意为“惧怕的鸟”。鵒,合成字。由“谷”、“鸟”合成,原意为“山谷中的鸟”。这句话的原意是:

    “这里的鸟多胆小的山谷之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鸜鵒”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活动特征”,因之为名。

鹊、青耕

     《中次十一经·堇理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考原文原意:鹊,喜鹊简称,因之为鸟名。青,草木青绿色。白,大,通“伯”。喙,口,引申为叫。目,看。尾,尾随。青、耕,象声词,鸟叫的声音。御,劝宥曰御。疫,劳役,通“役”。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态似喜鹊,青翠草丛中现身,大声呼叫,大都可看见大群鸟汇合山尾,称为草地耕作之鸟,可以捕捉,用它进奉劳作的人做美食,它的叫声就是自己呼叫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青耕”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鸟只)鵌

    《中次十一经·丑阳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鵌,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足,奔走。(鸟只),合成字。由“鸟”、“只”合成,原意为“只只鸟”。鵌,合成字。由“鸟”、“余”合成,原意为“路旁的鸟”,通“涂”。御,劝宥曰御。火,用火烹调。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况似乌鸦,裸露蹦跳,称为只只路旁的肥鸟,可以捕捉进奉用火烹调,定是美味佳肴。”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鸟只)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征”,因之为名。

综上考释的内容,《山海经》所载的鸟类达六七十种之多,分布在中国大地各个山区,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先秦时代的鸟类陌生,加之对先秦时代记事文句的内容不能破译,有如在读天书。因此只能使用汉代及以后约定俗成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山海经》文句中一字一词一义的字义,由此出现一些所谓的“白首三足人面鸟”、“六翼浑敦无面目鸟”、“四翼六目三足鸟”、“可以御火的鸟”、“人面四目有耳鸟”、“一翼一目鸟”,读出了一些荒谬,不由得把《山海经》中的一些鸟认作是神话境界中的鸟,无法觅求它的真像。通过我们运用先秦文字原意的考释,一字一词一义地破译了《山海经》原文,发现先秦时代的鸟类六七十种与现代中国境内的鸟类基本相同,只是没有正式定名罢了。《山海经》记载鸟类有一个原则,必须是中国境内存在的鸟类。虽然大部分鸟没有正式名称,但根据“鸟的叫声”、“鸟的功用”、“鸟的生态”、“鸟的动态”、“鸟的特性”、“鸟的特征”等分别简略记述,只记述鸟的动态特征,不记载鸟的外貌形像,因此,所谓的神鸟、怪鸟便自然消失。

《山海经》中的鸟可分为这几种类型:

    一、已约定俗成的鸟名,如鸡、鹊、鹄、鹗、乌、鹤、雉 等。

    二、按叫声俗成的鸟名,如灌灌、鴸、瞿如、颙、槖(非巴)、鸾鸟、凫(彳奚)、鴞、竦斯、狍鴞、鶌鶋、象蛇、酸与、鸪(习鸟)、黄鸟、精  卫  、鸰鸚、青耕等。

    三、按地域俗成的鸟名,如帝江、(鸟只)鵌、鵸鵌等。

四、按特征俗成的鸟名,如鸱、蛊雕、鴞、鹦(母鸟)、翟、鸾鸟、凫、蛮蛮、胜遇、(乐鸟)、鸱、(夜鸟)、驾鸟、鴢、凫、(鸟大)、计蒙等。

    五、按动态俗成的鸟名,如鵁、凤  皇、肥遗、数斯、当扈、雉、(般鸟)(冒鸟)、嚣、鬿雀、跂踵、鸜鵒等

    六、按美味俗成的鸟名,如鹑、鸓、窃脂等。

    七、按生态俗成的鸟名,如鷩(付鸟)、鸠、(虫鸟)渠、赤鷩、(民鸟)、尸鸠、白翰、赤鷩、栎、毕方、寓、(贲鸟)、鶹、鶡、鷮、翟、鸩等。

    只有第一部分的鸟名古今可以对上号外,其它的鸟名虽被后代继承,但原意消失。以叫声为名的鸟,不管在什么时代,它都保持约定俗成的名称,有时与后代的正式定名不相符合,但民间还是以鸟叫的声音去称谓它,使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