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

 真友书屋 2014-07-02


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也曾出现过纸币。古代货币与现代货币相比,都有哪些职能?古代货币有信用功能吗?中国古代王朝采取措施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历史上有过怎样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的中国又具有怎样的借鉴的意义!本期干货将带您穿越时空,探一探中国古代货币的真实面貌。

  

  1、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但也出现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古代纸币流通制度持续了413年,跨越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南宋王朝的纸币流通规模保持在数百亿文,远超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均持币量水平。

  

  2、古代货币主要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很少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由于中国古代货币和现代货币发挥的职能不同,导致古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不同。

  

  3、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目标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而非调整利率。例如古代王朝曾采取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来回笼货币,保持物价稳定。

  

  4、中国古代的货币可以分为法定货币和非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例如纸币和铜钱,交易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价值使用即可;另一类是非信用货币,例如黄金和白银,交易使都需要按其金属价值使用。

  

  5、古代铜钱作为信用货币的原因有三:其一,古代铜钱经常处于不足值状态,因而具备信用货币的属性;其二,古代小钱与大钱代表同等价值等价流通;其三,古代的货币立法,赋予铜钱作为信用货币流通的能力。

  

  6、秦、汉初期以及明中、清末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因为是称量货币,所以各王朝不能随意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应量,进而也就不能通过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7、古代王朝通过调整铜钱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具体措施有:放民铸钱、货币回笼、打击毁钱、限制外流、铜钱减重、虚必大钱等。

  

  8、中国古代成功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经典案例就是汉文帝的放民铸钱,通过实施放民铸钱达到了三个效果:首先,铜钱质量大幅提高;其次,形成货币供应量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最后,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而失败教训的典型案例是西汉末期王莽铸行虚币大钱。王莽用虚必大钱将有钱人手中的钱财收缴到朝廷,这一政策不仅打击了富人,也打击了穷人,其结果是搞的“农商失业、食货居废、民人至涕、泣与市道”。

  

  10、古代王朝通过对货币危机的治理,积累了三个宝贵经验值得现代人借鉴:其一,通过控制货币流通量来稳定物价;其二,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其三,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相同的货币政策会由于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资料来源:《中国金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