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

 互联网分享 2014-07-02
      在大足石刻群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山,石刻造像以佛教人物为主,而和北山相隔不远的南山,则是道教的石刻造像。各教的造像有的独居一山,而有的又共居一窟,这是为什么呢?公元三世纪,一个叫帛远的和尚和一个叫王浮的道士,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争论佛教和道教的优劣短长,每次争论,王浮总是处于下风。王浮为了证明道教的正统地位,冥思苦想了几日便编出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讲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后来去了印度,并派他的弟子投胎变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于是编印了一部《清静行法经》,加以回击。说佛祖释迦牟尼派了三位弟子下凡教化人类,一个叫“如同”菩萨,就是孔子;一个叫“光静”菩萨,是孔子的徒弟颜回;还有一个叫“摩诃迦叶”,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佛教在反击道教时也不忘记,把儒家当成自己的攻击对象。后来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参与和左右下,佛教与儒道两教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由激烈的论辩演变为暴力冲突。公元446年北魏朝的太武皇帝,崇信道教,公然动用武力,在全国诛杀佛教徒,焚烧佛教经,捣毁寺院,佛教界一片血光。像这样毁佛灭佛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起。三教之间的每一次冲突,都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让教徒们诚惶诚恐,让百姓们不知所措。终于有人出面调解三教之间的矛盾了。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把儒道佛三教的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他请国士徐匡讲孔子的孝经,僧人慧诚讲释迦牟尼的心经,道士刘进喜讲道教的老子,并让朝廷大员陆明德分析讲评每个人理论阐述的优劣得失。这次调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教论坛。此后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便采用了一种引儒援佛的态度,它承认儒家的忠孝思想,并把儒家的忠孝观念融汇到佛经教义之中,因此由孔子撰写的孝经便被刻在了大足北山佛祖造像的一侧。佛教主张出家人必须削发,而孝经中却主张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在一座山头平安相处,正是佛教同儒家文化妥协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