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1集 序言:大足石刻的演进历程

 戈笛书屋 2022-07-28 发布于重庆

在大足险峻的山崖上,迄今仍保存着世界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它就是大足石刻。

大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的某一天清晨,铁石撞击的场景,在大足一处名叫尖山子的山顶出现,从而响起了大足石刻的第一声开凿之音。从此,便拉开了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世界石窟艺术宫殿的营造序幕。

文章图片1

北山石刻长廊一角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延续了1300多年的大足石刻,几度沉寂,又几度兴盛。

晚唐时节,战乱纷纷。公元892年,在大足北山永昌寨内,一群工匠却在崖壁上精心雕琢着北方天王和千手观音像,镇守一方的昌州刺史韦君靖,虔诚地站在造像面前,默念着他的祈愿:但愿昌州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如同永昌寨这般安宁。由此便拉开了大足石刻大规模造像的风潮。

此后历经270年的经营,方具今日北山石刻多达300多龛窟的规模。在北山长约里许、形若星月的佛湾中,佳作连连出现。晚唐时期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布局严谨,造像多达500余身,是中国石窟艺术同类题材的典型代表;雕琢于1142-1146年间的转轮经藏窟内美神荟萃,被美学家王朝闻称为“东方维纳斯”的普贤菩萨像,800多年来一直在窟内面带微笑的审视着世人,故此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它的雕刻匠师是来自河南的胥安,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他的作品仅存有此窟。南宋第125号数珠手观音,姿态微妙、神态天真,俨然已无菩萨之威严,故有“媚态观音”的称谓,体现了大足石刻世俗化的艺术特点。

宋代是大足石刻最为辉煌的时期,就在北山接连不断的叮当声中,大足乡里那些弥漫着田野气息的山地上,也此起彼伏的响起了石刻的造像声。石篆山是一处散布着奇形怪状岩石的地方,在这里,昔日的庄园主严逊,于北宋年间(公元1082―1096),请来了祖籍四川安岳的名匠文惟简父子,将佛教的佛祖像、道教的老君像和儒家的孔子像,分别雕琢在三个龛中。到了公元1144年,在妙高山的石窟中,儒、释、道三位圣人便同处在一个9平方米的窟内。曾经在中国争论多年的三教,在大足民间却“相处甚无碍,默语近千年”。

与石篆山年代相近的大足石门山石刻中,佛教与道教造像相互毗邻,各展其艺。南宋初期的佛教十圣观音洞,与道教三皇洞在洞窟设计上虽然大体相仿,但是各自的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的观音群像是大足石刻难得的佳作,后者是中国道教石窟艺术的经典之作。在南山还出现了道教神系最为全面的造像窟——三清古洞。

石刻技艺的日臻成熟和延续,在大足积淀和孕育出辉煌的杰作。大约在公元1179年的一天清晨,霞光铺洒在宝顶山上,大足米粮里出生的僧人赵智凤,静静地站在大佛湾的山顶上,就在此刻,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浮现,那就是在宝顶山营建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中心,遍布四周10余处结界像的大型密宗道场。在这些奇峭嶙峋的崖壁上,要以半身形象雕刻出横贯天地之间的释迦涅槃像;要以千手千眼的完美形态,展现出千手观音的恢宏气势;要以散发着田园气息的牧牛场景,来阐释禅宗的修行过程;要以一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父母恩重经变,来表达自己的孝道思想……

而这一瞬间的想法,竟成了他70余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行动,从而成就了这座迄今仍遗存在大足宝顶山的石窟艺术丰碑!

文章图片2

大足石刻博物馆远眺

回首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民众、僧尼和匠师,为这一处世界文明奇迹的诞生而殚精竭虑。历史的给予有时候是幸运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仰望崖壁上他们的名字和形象,仰望那个时代他们创造的辉煌艺术奇迹,仰望先辈们赋予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