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九宫格 ![]() 周易分篇明显目的是贯彻周易主旨思想“首乾主长男”、体现“均衡”。 1、此处“首乾”比较好理解,“主长男”则有两个层次,一是“主长”——主长辈,二是主男。表现形式则借助于卦体以“老长中少”和“男女”比拟。 2、先天序方图外圈是全二十八卦15体乾坤系,成为周易“首乾主长男”思想最好的载体,“乾坤”所在、长辈云集,作为上篇本体。为反衬这一思想,选取巽兑系作为下篇本体。(“乾坤系”统由长辈(老)参与或组成,“巽兑系”统由女(小辈)参与或组成)。 3、周易这种“正统”思想还体现在对“四正卦”的认可上,在对乾坤系、巽兑系大局安排的基础上将坎离系正体自重两卦“坎离”归于上篇。“乾坤坎离”是易经“四正卦”,统归上篇。同时实现“八经卦”上下篇两分,也体现均衡。 周易上下篇30:34的由来既是几何图形所然,也有人文思想促成,但是这一切都服从了易理逻辑的合理解释,易理逻辑的合理性又以数理逻辑为基础,数理逻辑则可以表现为具有数理内涵的图形。 4、周易上下分篇主导原理是36体上下篇等体均衡、上下篇主体元素最大限度参与并相互等体均衡。交换前的原始状态:上篇本体乾坤系二十八卦15体、下篇本体巽兑系二十卦11体。主导原理决定分篇必然要交换,交换结果期望值:两系都不少于11体,等体。确定具体交换对象的逻辑方法: (1)巽兑系、乾坤系有互涉卦八卦4体,故巽兑系归于下篇本体的仅有二十卦11体,按主导原则已处于下限,因此交换中确保巽兑系总量11体成为重点; 乾坤系二十八卦15体加“坎离”两卦2体上篇初始状态是17体,使上篇增加1体是交换的另一个重点。 (2)分析巽兑系与乾坤系互涉的八个卦“升萃夬姤观临小畜履”它们的内部交叉点是“巽兑中孚大过”,“大过” 是唯一非“特定卦群”,按十字交叉原则可确定“随蛊大过”三卦2体和“升萃夬姤”四卦2体。(图一) (3)由“萃”、“升”连线以“泰否”对角线为对称轴作图可确定“遯大壮”。(图三) (4)规整“随蛊颐大过”矩形可确定“颐”;过“颐”做“萃夬”连线的平行线,并以“萃”、“夬”为基点相向45°做正交叉线与平行线(“颐蛊”连线)交于“蒙”、“賁”,并按综卦成对原理可确定“屯蒙賁噬磕”。(图二) (5)以“升”、“夬”连线“夬”端“夬大过遯”三角,以完全对称方式确定“明夷”,进而按综卦成对原理确定“晋”。(图四) (6)全图进行“8对8”交换。 交换效果分析: “大过随蛊”三卦2体(宫)与“夬姤升萃”四卦2体交换,它们同属于巽兑系,巽兑系交换前11体(宫)、交换后11体(宫),保持均衡,乾坤系净调出一卦、体(宫)数未变。 “颐”震艮系单卦1体(宫)与“明夷晋”乾坤系两卦1体(宫)交换,此项乾坤系净调出一卦、体(宫)数未变,不影响巽兑系。 “屯蒙” 震艮系两卦1体(宫)与“大壮遯”乾坤系两卦1体(宫)实现交换,此项乾坤系卦、体(宫)数都未变,不影响巽兑系。 第一与第二项交换乾坤系多调出两卦,为卦数出入平衡由震艮系调入“賁噬磕”两卦1体(宫),此项乾坤系净调入两卦、1体(宫),不影响巽兑系。 全部交换的综合效果:乾坤系净调出八卦4体(宫)、调入八卦5体(宫),巽兑系净调出三卦2体(宫)、调入四卦2体(宫),最终乾坤系上经11体(宫)、巽兑系下经11体(宫)。 注: 5、六十四卦非乾坤系的三十六卦中存在两个特定卦群,一是“纯中四卦”“坎离既济未济”;二是“长为外卦或少为内卦”的二十卦,如先天序方图特别标示。特定卦群不参与交换。 6、乾坤系单卦1体只有“乾坤”两卦,不可能参与交换,因此上篇本体乾坤系二十八卦17体要达到11体的目标,外调对象的格局只能是八卦4体。而上篇总目标是18体,如此只有要求下篇调入对象的格局必须是八卦5体。可以推断调入的八卦必有一对单卦1体者。下篇本体非巽兑系尚有十四卦8体,单卦1体有“颐”和“小过”,由于“颐”和“小过”并非卦对,意味着交换必然涉及巽兑系内部,而且必然涉及“大过”或者“中孚”。而“中孚”属于震艮巽兑等“二十特定卦群”不可用于交换,确定“大过”则成为必然。“大过”既定,则有了(图一)。 7、如果说“乾坤系”与“巽兑系”等体于13,是不可能的。两系等体于13意味着“乾坤系”必定外调与巽兑系互涉的四卦2体,而且必须与非“巽兑系”的四卦3体进行交换,如上已经分析非巽兑系仅有的单卦1体“颐”、“小过”不是卦对。对于13等体而言,实施四卦2体对四卦3体交换之后再无调整裕度,如果“颐”、“小过”不成对地存在则破坏了“非覆即变”主要规则。 8、周易分篇既得,通过易经幻方标示并经大序演绎分析可得周易卦序赋序逻辑。 附: ![]() 周易卦序六十四卦顺序排列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磕賁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賽解-损益-夬姤升萃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