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琴铜剑楼:书香泽被乡里

 苏迷 2014-07-02
二百多年持续展示藏书文化
铁琴铜剑楼:书香泽被乡里
铁琴铜剑楼里传播出的缕缕书香不仅泽被乡里,还成就了中华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记者施晓平摄
  □品味书香报道组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书生瞿绍基在今常熟古里镇老宅辟出一座楼,专门用于藏书、读书。
  200余年间,这座楼历经朝代更替、战火灾难依然巍然矗立,而且自楼中传播出的缕缕书香不仅泽被乡里,也成就了中华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座小楼,就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中巍然独存的铁琴铜剑楼。

  爱书护书10万卷藏书七次转移

  铁琴铜剑楼原名“恬裕斋”,与山东聊城“海源阁”、浙江归安“皕宋楼”、钱塘“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楼内所藏珍本、善本书籍曾多达10多万册,其中宋版书就达170多种。而当时宋版一页,市值黄金一两。
  古里镇旅游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宇介绍,瞿绍基虽然家境富裕,但为了收集古籍,省吃俭用,“有一裘三十年(一件皮衣传数十年)之风,惟好聚书”。
  为了呵护珍贵的书籍,瞿家饱经苦难初衷不改。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常熟藏书人家的图书损毁大半,瞿氏后人用船携带书籍辗转南北,前后转移了七次,才使得珍籍秘本免于兵火。
  更可贵的是,瞿家爱书藏书世代相传。王宇透露,民国时期曾有日本人愿出3万银元,向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传人瞿启甲购买藏书,被断然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瞿家将所藏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使家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藏书共享显现近代图书馆雏形

  走进铁琴铜剑楼一处厅堂,两侧摆列着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大书柜,瞿氏藏书风格一览无余。
  王宇介绍,瞿氏藏书的管理模式显示出近代图书馆的雏形。主人为藏书编排了《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并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就版本而言,瞿氏多宋元旧版书,实现了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完美结合。
  为了达到最好的防虫防潮效果,铁琴铜剑楼的墙体厚达两尺,藏书从不放在楼下,只放在通风较好的楼上,每年固定时间将藏书拿出来晾晒。由于保存得法,这里的藏书多年不蠹不失。
  与众多私家藏书楼不同,瞿家很早就懂得与人分享藏书成果。王宇说,古时候,读书人可以前往铁琴铜剑楼阅览、抄录,让藏书得其所用。瞿家还特别在楼下辟出阅读场所,并备茶水膳食,这在藏书家中可谓难能可贵。
  如今,铁琴铜剑楼依旧免费开放,还恢复了阅读场所,为来看书的百姓免费提供笔墨纸砚。

  书香之乡一座楼成就一个名镇

  两百多年来,铁琴铜剑楼成为古里镇的文化地标,深刻影响着这一方水土,影响着这里的人。
  原古里镇文化站站长钱惠良说,瞿家绵延五代的爱书藏书传统,成为古里镇人争相效仿的典范。“百姓知书达理,政通人和,形成了‘古里之风’”。
  历经沧桑的铁琴铜剑楼和那些泛黄的古籍,成为常熟古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发着人们凝神阅读、与古人神交的情思。
  全镇17个村都建立电子阅览室,读书看报已成为村民日常行为; 全镇藏书超千册的家庭已达四五十家,不少农民家中“既有书房,也有机房”,村民子女嫁娶不仅有衣橱,还有“书橱”。
  2010年4月,古里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评为全国首个“华夏书香之乡”。2014年3月,这里又晋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王宇告诉记者,读书藏书还给乡民带来经济利益。乾隆年间,铁琴铜剑楼雇人抄书、刻书,并进行发售流转,为当地农民维持生计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这里将着重打造“休闲学习型古镇”,通过文化旅游开发,售卖线装书、刻板纪念品来带动古里经济,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

  苏州书香 A BC

  铁琴铜剑楼藏书五代传承,所藏珍本、善本书籍达10万多册。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酷爱收藏金石古物,因其藏有铁琴和铜剑,故称藏书楼为“铁琴铜剑楼”。新中国成立后,铁琴铜剑楼向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20多种宋、元、明善本书籍,被中央人民政府称之为“国之重宝”。
  此外,苏州还有众多藏书之家。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 列全国藏书家1100人,苏州籍藏书家占40%。《中国私家藏书概述》统计,中国历代藏书家为4715人,其中苏州市区268人,常熟146人,列中国藏书家最多市县的第一和第三位。当今苏州依然有许多人孜孜不倦买书、藏书,其中一位藏书家的藏书量达4万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