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民俗博物院叫好还叫座

 智慧旅游519 2014-07-02

    □晁瑞

    在西安长安区五台镇隐藏着一座恢宏院落——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博物院由100多座上至周秦、下至明清的关中特色古民居聚合而成,院中散落着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建筑、石雕、木雕、砖雕以及与关中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精美物件。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背后,有许多保护抢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故事。

    拯救关中民俗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古民居建筑艺术和拴马桩石刻艺术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

    进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门,只见10余座深宅大院沿街排开:明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家府、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宅院、崔家槐院、耿家老宅、樊家旧居、毛家大院等完整院落,还有梨园舞台、花雕青砖,石狮抱鼓应有尽有。

    而散落在院中的8600多根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更是别处无法寻觅的壮观景象。桩顶造型各异,或人或兽,或神怪或武士,没有布阵,自成方圆;未见呐喊,透视威严。这批拴马桩被专家誉为地上“兵马俑”和石雕艺术的活化石。

    然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拴马桩还散落于陕西渭北地区的各个村落,并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大批古民居被夷为平地,无数民俗遗物不断损毁,濒临消失。

    眼看着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被销蚀和损毁,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创立人、当时从事建筑行业的王勇超开始在“不识货”的村民和“识货”的文物贩子手中抢救保护文物,并先后组织30多人,分成6支队伍对关中各地的民俗艺术品开展地毯式的普查和搜购。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王勇超带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石雕、木雕、砖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宫3.36万件(套),初步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等四大系列共9个类别的藏品类别;征集到明清濒临消失的40个院落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已搭建修复了其中的16个院落,并抢救整理了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是最接近我们今天生活的文化,再不下功夫抢救,就来不及了。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东西,把根留住。”谈及文物抢救的初衷,王勇超如是说。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02年7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多方努力下开工建设;2008年12月,博物院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总投资5.7亿元,共分三期建设,主要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具体分为民俗文化展示区、古镇游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展示内容有迁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文物库房、名人院、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祭坛广场、驿馆、宾馆、园林景观等。

    其中,民俗文物展览区以数以万计的唐宋以来的石雕艺术品、民间工艺品、民俗遗物、名人字画、明清民居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关中民俗、艺术品的传统魅力;古镇游览区按照明清县城的规制规划设计,由40院迁建来的古民居再现明清时期关中人民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民俗表演参与活动凸现关中民俗的特征;文化名人活动区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演示、签售和文化沙龙等活动,为人们走近名人提供平台;关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则是民俗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到城墙门楼、古宅深院,小到墨砚烟具、三寸金莲,关中的民俗艺术品在关中博物院都能找到。

    在博物院明清古民居一条街的梨园内,有一座距今已有130年历史的清代古戏楼。为了丰富游客的观览感受,博物院在梨园的古戏楼每天安排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华阴老腔的演出,其古朴豪迈的曲调深深地感染了游客。

    为充分展示关中传统民俗节庆的内涵与魅力,博物院积极探索特色活动新途径,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今年端午期间,“我们的节日·首届陕西省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行。“端午民俗风情展”、“欢度‘六一’·挂香包、系红绳、赠粽子活动”、“端午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汉战鼓”、秧歌、舞龙、舞狮、旱船、跑驴、民间绝技、老腔展演、民间花馍制作技艺演示,以及陕西特色文化的皮影、剪纸、泥塑、布艺、草编等手工艺通过与游客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使广大游客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勇超告诉笔者,未来博物院还将结合二十四节气以及中秋、七夕、春节等民俗主题节令、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互动,使陕西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成系列。

    多元营销见实效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荣膺陕西省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行列,成为陕西对外文化旅游宣传的新名片。据统计,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期项目200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万余人次,门票收入870万元;2013年,博物院共接待游客60.54万余人次,门票等经营收入达1913.5万元。

    短短4年时间,是什么让这个民办博物院接待人数足足翻了四倍呢?

    王勇超告诉笔者,博物院每年用于运营以及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的资金数额高昂,加之后期项目建设费用巨大,博物院根本无力拿出大数目的经费用于宣传营销。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贴近游客需求,多元化市场运作,是关中民俗博物院的经营之道。

    据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营销总监王月桥介绍,在做好博物院“关中民俗大观园”特色展示,打造贴近游客的各类民俗文化互动体验性项目之外,博物院通过网络渠道的票务分销、系列活动促销等方式极大地带动了游客市场。其中,与途牛网、驴妈妈、同程网、携程网等多家电子商务网站联手打通网络售票渠道;拓展国美、苏宁、华润万家、麦德龙等大型卖场渠道,推出会员买赠体验券;与自驾游俱乐部合作,在博物院举行各类新车试驾活动;与雪花啤酒合作,举办“古都西安——《古都五书》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展示中国古建风采……

    借助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是博物院营销方面的又一亮点。今年春节期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办了拜稷王、赏老腔,微信赢礼品等系列活动,并推出购票游客凭票可获得祈福香3株、现场关注博物院官方微信发寄语可赢取2014年限量版珍藏纪念日历贴一张等活动与游客互动。此外,博物院官微还在网上进行春节活动直播、线上线下活动互动抽奖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

    关中婚庆典礼颇具特色。近年来,博物院挖掘传统寿庆婚庆礼仪文化,推出包含祭祖、鼓乐迎寿(迎亲)、祝寿(婚庆)演出、献寿联(婚联)、恭宣祝寿文(结婚证)、增福添寿、拜寿(拜堂)等仪式环节的寿宴和喜筵,成为博物院又一拓展市场的主打产品,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复活民间民俗艺术,如陕西地方戏曲、历代婚礼习俗、各种宾宴,古代推拿沐浴、陶泥制作、编织刺绣、剪纸工艺、织布印染、唐代马球、传统灯会、庙会社火、地方小吃等。通过动态的生产生活行为,打破沉闷的博物馆传统展示格局,直接演绎历史,演绎生活,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为品位高、参与性强的民风民情民俗大观园。”王勇超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