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写作者简介和目录?

 真友书屋 2014-07-04

作者/(日)井狩春男


出版非著名作家的作品时,编辑有必要花点巧思介绍作者的来历。最理想的写法是,让读者看完作者简介后想一读为快,使其想一窥这个厉害(有趣)的作家的著作。因为书店里所销售的书不是自费出版的自传,与其列出作者一长串得奖经历和伟大事迹,倒不如向读者传达作者卓越的印象来得切实。根据我在书店站读的观察,大多数的作者简介几乎千篇一律,写法单调刻板。

例如:“何年何地出生,哪所大学毕业,著有《XX》《XX》……”这种写法最为无趣,若能加点充满人情味的轶事,效果肯定很好。比方说,作者在大学时代和某演员是同学、又是时常一起吃午饭的同伴等,诸如此类的写法更有亲近感。不需要用一本正经的笔调,只要具备话题性的要求即可。例如,介绍笔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与其用“井狩春男,1945年3月13日生”的介绍方式,不如用“井狩春男,和战后初期最畅销的《美日会话手册》上市的1945年同年,又跟吉永小百合小姐在同年同月同日的3月13日出生”来得有亲近感吧!

最近的年轻编辑们皆是基于各出版社的既定模式,照固定的形式填写几行几字即大功告成。我当然了解,作者简介都是编辑校对完内文之后,亦即在最疲劳的时刻撰写的,在体力上负担很大。

然而,这正是编辑表现对作者的体贴,是编辑推销作者的“最佳场所”。如果此举让其他出版社的编辑觉得“这篇简介写得不错”而加以模仿,就可说是成功之作。

此外,顺便一提,报刊的书评人从堆积如山的赠书中选书时,大多会先看目录和作者简介。编辑若能写出浅显易见的作者简介,被书评委员选中的几率就相对地提高。这也就是“作者简介”隐藏的威力!

接下来,我们要谈谈目录,夸张地说,目录有时比文本还重要呢。

事实上,我们只要把作者想成是书的素材提供者即可。编写目录是编辑的职责,最愚蠢的做法是,编辑按照作者所作的目录直接交付印刷。

按正常程序来看,编辑必须补充或修正作者所拟定的建议目录。由于翻译本涉及著作权的问题,有时候很难更动目录,编辑可加上类似副标题的文字提示。

《第十二个天使》这本小说原本没有目录,是在我的要求之下,临时加上目录的。接下来的《蓝天的彼方》虽然有目录却无趣乏味,我建议在目录下面加上长约二行的副标题;当然,副标题也要严格选出有趣的文字才行。然后再写出吸引读者阅读的“关于本书”,书才能卖得出去。凡是外国的翻译本,一定要让读者感到生动有趣。

小说也是如此。小说几乎没有目录,而且标题也都乏善可陈,全是些令人退避三舍的标题和目录。尤其是,小说的书名往往决定在作者的手上。有些小说家甚至发出这样的豪语:

“不要在我的文稿上添枝加叶,这样会糟蹋我的作品!”
“书名已经敲定,作品当然没有问题!”

这样说也有其道理,但书要畅销不能只靠作者的名气。若是碰到不认识作者的读者,尤其是刚出道的作家,他的作品绝对不会畅销的。所以编辑应该超越作者的角色,努力构思目录的编排,到最后才不会徒劳无功。

即使像随笔散文之类的书,编辑也要努力编出吸引读者阅读的目录来!


本文选自《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