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日报:控制血压从“清晨”开始

 山高水长666 2014-07-04

一般情况下,清晨人的血压最高,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如果能有效监测管理清晨时段的血压,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颅内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调查发现:大约40%的心肌梗死和29%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此时段,此时段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

近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导,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和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行·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倡议并发起了我国首个“6·10清晨血压日”,同时发布了2014年的年度主题:“高血压管理,从清晨血压开始!”

清晨是诱发心梗的“危险时间”

目前认为,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经的兴奋。清晨时,有时由于血液黏度问题、还有体位改变和猛然运动,可能把交感神经兴奋启动。同时,体位改变引发缺血反应,也会启动这个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血压,使血压上升。

曾有机构做了高血压病患者之间清醒后立即活动和仍卧床的血压对比,结果显示:卧床的患者血压并未升高,而醒后即活动的患者血压迅速升高。这种相关性在普通人中也有,但在高血压患者中更明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说,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发病高峰均在觉醒前后4—6小时内。缺血性脑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在早上7—9点间比其他时段增加70%。“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因素却最易被人忽视。”

目前,在我国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控制。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门诊登记显示:2187例高血压患者,早晨7:00—10:00间测量血压,清晨血压不达标率为54.6%;国外研究也表明,清晨血压和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达标率不及50%。因此,控制清晨血压是有效进行血压管理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

“这段时间是药物效果最薄弱的阶段,很多药物在这个关键时间段反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血压控制。”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呼吁,管理清晨血压,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意义重大。应加强公众对6点至10点清晨血压的关注和重视,医患携手共同科学测量和管理清晨血压,从而降低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事件。

清晨血压测量“三个要”

“清晨时段的血压异常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把清晨血压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提高高血压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霍勇强调,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控制好清晨血压也就意味着控制好了全天24小时的血压;通过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血压。

如何科学地测量清晨血压需要把握“三个要”:要在清晨服药之前测量;要在起床后1小时内、排空膀胱后测量;要在早餐前坐位测量。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还需注意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除了监测坐位清晨血压外,要注意测量站立时的血压。

学会自测血压的关键是掌握血压的“谷峰比值”。掌握这个比值不难:每天清晨服药前测血压可了解降压药效最弱的时候的血压下降值叫“谷值”;从服药后2小时开始,可多次测血压,找到血压的最低值,这时是药效最强的时候,血压的下降变化值叫“峰值”。谷峰的比值如果等于1,表示服药后,血压在24小时内得到有效控制。如果“谷峰比值”小于0.5,意味着清晨血压明显升高,药效不能持续24小时。

高血压病人坚持在每天清晨以及服药后药效最强的时间点来测压,就能判断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全天控制。若在下午4点至8点再加一次血压测量,以了解服药后10至12小时的血压控制情况,判断就更准确。

选择长效药物控制血压

然而,让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安稳度过”24小时并非易事。血压波动受很多环境和个体因素影响,再加上有些患者认为血压正常就擅自停药,还有些患者常常会不经意的漏服药物,这些都为获得24小时血压控制带来了障碍。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坚持治疗,用药不规律会造成血压波动大、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表示,临床上有很多推荐一天一次服药的降压药物,但事实上有些药物难以达到一天一次就可以持续24小时控制血压。

杨新春指出,选择真正分子长效的降压药物是控制清晨血压的重点。“有效控制清晨血压以及24小时血压,是长效制剂在众多的循证研究下一致证实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心脑获益的根本原因。”

刘力生也曾指出,在治疗上,选择真正能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物对提高血压控制率,帮助患者获得一个24小时健康血压,安度“血压晨峰”,降低与凌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防治高血压的任务依然十分严峻,并非只有高血压高危患者才需要接受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需要接受推荐的治疗方案,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减少盐的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以及总脂肪的摄入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

杨新春表示,控制血压除了按照医生的意见进行药物治疗,还要改善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限酒、限盐、坚持体育锻炼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注意养成正确的清晨血压测量习惯,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帮助平稳24小时血压。(记者 李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