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与《道》 / 道法自然sir/原文

 陶然0755 2014-07-04

《易》与《道》 / 道法自然sir/原文

(2014-06-14 17:20:12)

 

《易》与《道》 <wbr>/ <wbr>道法自然sir/原文
图 1

   《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弄清楚《易》与《道》的关系,对研究《易》和《道》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道法自然sir与朋友们分享如下:

一、《易》的历史久远于《道》

   在中国,提起算卦看相之类的,大家都会想起道士,甚至于街边摆摊的卦师大都也是一副道士打扮,可见在普通民众心中道教与《易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因此,古代的“易经”原来有3本,即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都早已失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易经》,也叫《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写成,是一本单纯介绍自然事物发展的书,作者抽取了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十四个事物,通过描述其产生、发展和变化来阐述世界的道理,并且初步介绍了根据这六十四种典型事物来组合推断世间万物发展的方法。它既是道家经典,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易》与《道》 <wbr>/ <wbr>道法自然sir/原文
图 2

   笔者网友韦章炳先生(资料:韦章炳,水族,贵州省独山党校教员,中国古文献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自号"云山猎叟",中国水书研究第一人。新浪博客:韦章炳学术之窗)在《8000年太极真相》等文中借岀土于凌家滩的7000-8000年前的双猪玉龙版和6000-4000年前的含山玉版,论证了其上图纹分别为伏羲易和连山太极图。因站在水书易角度,这个八角星纹正是由水文字“山”环成的八山(卦)太极,其上一圈一点也完全合乎春秋时期名儒以相的一句话:“无极者,零也,圈也,太极者,一也,圈中正中一点也,此一点化为圈中之一谓之中,圈此分为两半,两仪生也。”双猪玉龙图中央那似圈似点之孔,分圆为二,边上再有“八山”环绕。这是伏羲易太极图之铁证!综合上述推知易经至少来于八千年之前!

   道家的理论《道德经》奠定于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发展发展于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后世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早期的道家学说也称为“老庄学说”。可见,《易》比《道》(道家的理论)的出现至少要早500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是在《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易》是《道》的重要来源也是《道》在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道》无疑是最坚强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图 3

二、《道》的基本理论架构源于《易》

1、《易》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的概念《易经》中 “太极” 的概念是相通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的表述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然而,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明了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物质基础,又是宇宙的动力源泉。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说明“道”一方面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这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2、《易》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易经》中,自然是有秩序的,人只有顺应自然,在社会上守住自己的合理的位置,才能吉利,凶险是出于不利的时间和空间造成的,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吉凶结果。《易经》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作为现实的依据,而人是在社会上生活的,只有顺应社会,积极变革,革故鼎新才能吉利。《易经》作为占卜工具其目的就是“趋吉避凶”,《易经》是哲学思想是革故鼎新,易经的宇宙观是《既济》《未济》既是局限的也是无限的,最终宇宙是无限的。一切事情都是具体的,但是具体的事情是无穷的,这也是现代哲学的思考的问题。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所存在的根据和自身活动的内在根源、是道之存在状态或内在属性;“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一切时刻都在变化之中,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即为“自然”。道生养万物和主宰万物是以无意志为意志,即“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以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而这方式作用的价值标准就是“道法自然”。即道的作用标准是以自己如此而如此。所以,“自然”是“得道”的价值标准。“自然”者,是其所然者也。而得道者,亦是成其所然者也。故判断是否得道,即看其是否是“自然”的。故“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原则或中心价值。而这个思想无疑是与《易》相通的,因而,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重要思想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易》应该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来源!

3、道家内丹术经典的理论依据源于《易》

   道家内丹术经典的鼻祖则是《周易参同契》,东汉末年魏伯阳撰。此书融黄老、炼养、易学于一炉,其间烧炼丹药的三大要素药物、鼎炉、火候,都隐藏在书中,为外丹家、内丹清修、双修各派所宗尚,故称“万古丹经王”。也足见《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万象列其中矣。”《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代表天地或称纯阴纯阳的物体(或圣体),以坎离代表彼此,以坎中阳爻,离中阴爻代表药物,以六十四卦代表火候,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代码来阐述丹家修持的要诀。不过内丹之术,学界一般认为出现在钟吕之后,而内丹攒三簇五、精气返还、逆修的理论,则完成于华山隐士陈抟祖师。陈抟所传先天太极图,就是道教内丹修持的理论依据,这张图后来传到周敦颐手中。

4、《易》的经卦卦爻是《道》的“三清”的化身

   《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分别叫阳爻和阴爻。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道》最高尊神三清,其实就是宇宙生成的三个状态。原始天尊,是混沌未开之时,代表无极;灵宝天帝,阴阳肇分,代表太极;道德天尊,掌管而今,代表阴阳八卦既分之后的事情。道教有“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说法,其实三清本是一炁,何止三清本是一炁,便我们现在的所有一切,也都是这一炁的化现,所谓万化皆由道生。《老子想尔注》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云笈七签》说“道者,气也。”就是这个意思。老君即是道,道即是先天之元炁,而世间万物皆是元气的分化而已。所以,笔者认为《易》的经卦三爻就是《道》的“三清”的化身。

5、《道德经》所揭示的人道的本质与《易》一致

    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是把柔作为存在的本质(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把阴阳作为现象学,把人格上的谦卑作为人道的。老子的《道德经》在《易经》之后,虽然老子未曾提及《易经》,但是《易经》的基本的概念----阴阳,变化,刚柔,进退,祸福,吉凶,都提及了。在《道德经》中不是把主要的目的放在占卜学,而是放在道德修养上的,道德修养的本质是依据道是宇宙的本源,因而也是人道的本质,道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德”,天道人德,这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一致的,是以天道的作为人道的依据,这样就是有本有末的。

 

《易》与《道》 <wbr>/ <wbr>道法自然sir/原文
图 4

三、《道》不等同于《易》,具有其独立的特点

   老子和庄子等人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无疑是伟大的,因为道家学说,小可修身养命,大可治国安邦!《道》虽然源于《易》,但《道》与《易》不是完全一致的,《易经》是以趋吉避凶为目的的占卜术,其中夹杂着道的元素,但是不是把道作为文本的主要核心,而是把具体的占卜作为实用,所以,《易经》中引而不发的东西——“道”,在老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形成一种专门的观念,概念,进入到对宇宙演变,人生观,世界观的全方位的思考,这就是中国独特的道学,后来形成了道教这个宗教基础。道教是中国真正的宗教,道家认为世界的最高层次是元始天尊,其次是太上老君,人的出路是得道成仙,与世界超越脱离,道家也是讲究出家,学习经典,但是道家不像佛家禁忌多,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原始本色,返璞归真,并不与世间形成对立。

四、《道德经》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般说,我国传统的古典哲学的源头,学术界认为是形成于西周初期的《易》古经和形成于春秋时期的《道德经》。在战国中后期出现儒家《易传》后,由于儒者将《易》古经与《易传》合编成书,统称为《易经》(亦称《周易》),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首定《易传》为孔子所作,继之班固《汉书·艺文志》归《易经》为儒家经典,尔后儒生便热衷于以《传》传《经》,以《传》代《经》,因循日久,也便曾经滋生我国传统古典哲学源出《易传》的错误说法!到宋代,始有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首先质疑,认为“《易传》非孔子之作,亦不出于一人之手”(《易童子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以其博览与精析的治学态度,关注及《易》,并写下了《周易本义》。他在览《易》中觉察出《易传》与《道德经》在论说哲理精神上有相同或近似之处,如两者皆围绕“清、静、精、微”与“阴阳、刚柔”等概念议论道理。《道德经》传世于春秋时代,《易传》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前后相距数百年,可是汉以后以《传》代经的学风甚嚣尘上,给人们造成《易传》先出于《道德经》的错觉,影响颇深,更是高树“孔圣之作”的大旗,一般读者何敢亵渎? 妄论实际,我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应说是:《道德经》出,哲学兴。《易传》为儒家易学作品,虽也有哲理内容,但它的基调,依然是以重政治和伦理道德为本质特征。就其哲学内容来说,《易传》是参考了《道德经》的自然天道观理论而运作的。近代有些著名学者对此发表了十分透辟的见解: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易传〉中的哲学问题》里说:“《易传》解经,就其对筮法体例的论述和对卦象和卦爻辞的解释说,都企图从哲学的高度加以概括。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天道观,成了《易传》解易的指导思想。”高亨《〈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中说:“《易传》作者对宇宙形成过程的看法与老子基本相似……应该说《易传》是受了老子的影响。”陈鼓应《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中说:“《易传》借道家的道论来解释世界变化的法则,《系辞传》谈及‘道'处有二: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然而却是对老子道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系辞》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能是对《老子》42章万物生成论的一个概括。有关道器的问题,在《老子》书中已经隐约提出,马王堆帛书《道德经》有云:‘道生之……而器成之(在今本51章)',今本《道德经》28章云:‘朴散则为器',意即道散则为器(朴即道,见《老子》32章‘道常无名朴')。”还说:“道论创始于老子,无论是万物生成之道还是变化之道、以及作为事物原理的道,在老子哲学中都有系统的论说,《易传》中虽然也有十分精辟的概括性命题,但无论就其系统完整性或是理论的建构上,《易传》都是无法与《老子》相比的。……《易传》对老子的道论虽有所继承,但有关道的论述只是片语只字,而无系统性可言。”(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中有一段话讲得更为明确:“《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易传》则提升而为一部哲学义理作品。两者相距有七八百年之久,这期间,老子思想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又:李中华《老子与周易古经之关系》中说:“以前,我们总是把中国哲学史中的辩证法思想的来源,归结为《易传》与《道德经》两个源头。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即是割断了《周易》古经——《老子》——《易传》的真正源流关系,从而既排除了《道德经》对《周易》古经的继承;又忽视了《道德经》对《易传》的思想影响。其实,从《周易》古经至《道德经》,再到《易传》,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发展清晰线索,同时也体现了正—反—合的辩证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五、《道德经》的天道观对《周易·系辞》的影响

   《道德经》天道观(亦称道论)的哲理含蕴要点有四:(一)“天道”为宇宙本原:《老子》中的“天道”,是无形、无名、无为的,却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周而复始”、“周行不殆”的自然存在的有规律的运动;(二)“道”的本质是“阴”、“阳”两个对立力量的相推运化;(三)“阴阳”两方的荡激、消长,产生第三者,即“中和”,由“中和”而生万物。而《易传系辞》则对《道德经》天道观的要义作了概括和深化,“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传》)。这里的“一”,乃是“道生一”(《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一”,即能产生万物的、处于混沌状态的原素,内蕴“阴”、“阳”,阴阳的交感运化便是“道”;进而谓,阴阳运化并非人的意识所可预测,它自然而然地产生微妙的变易,这叫“神”。这个“神”没有一定的方式方位,变易也无一定的形体,这也便界定了所谓的“神”是没有“意志”的。归根结柢,一切变易与事物的产生,都是自然而然产生和出现的,并不是有意志的“神”所决定的。《系辞》还将乾坤、天地、日月、昼夜、寒暑、刚柔、健顺、动静、男女等观念皆纳入与“阴阳”相当的属性,“阴阳”说成了它们的有涵盖性和代表性的哲学概念,皆纳入对立斗争与不停运化的哲学范畴。同时,《系辞》也效法《道德经》将占筮蓍数分衍奇偶以成卦爻的程序作哲理性推衍的思维旨趣。如《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还以揲蓍求卦之法,言天地大衍之数,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十,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认为筮法之程序与蓍筮之数字皆同天地运化之道相应。认定“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便是圣人穷究的、极为幽深的道理。这表明《系辞上传》作者,效法《道德经》趣旨而着力将占筮之法向哲理范畴转移、阐积的趋向。

六、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根在《易经》和《道德经》,《易经》而作为一部上古流传下来的经典,为儒道两教所尊奉,虽然古老,但不落后,其中许多思想,对于今日的世界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道》来源于《易》,发挥了易经引而不发的部分,形成了道学。《易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而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吸收,是道家一贯的传统,如果说贵生是道家的追求,那么《道德经》和《周易》则是道家哲学大厦的重要基柱,举凡道教建筑、法术、修炼、服饰,无一不与之相适应。如果不了解易学,就难以入大道之门,但是如果没有《道》的思想,则容易拘执于象数,而不能达到道家所追求的神人境界。

 

本文参考文献及作者:(道法自然sir对所参考文献的作者致敬!)

1、《8000年太极真相》作者:韦章炳(贵州省独山党校教员,中国古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水书研究第一人。)

2、《周易哲学和道教文化的关系探析》 作者:林渊渊 (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3、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作者:李养正 ;

 

谢谢阅读!(本篇完)

道法自然sir    甲午年庚午月    于四会听风阁

更多道教/命理/风水/量子理论探讨研究,请朋友们关注“道法自然sir"新浪博客。

道法自然sir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247198240

互动Q群:请加 127357075 验证信息注明: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