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张姓文化与百科知识

 春山茶馆 2014-07-05

   1、《敬言》集资誊印,利于源流,美中不足,理解万岁!典祀千秋重,绵延百世昌;万选青钱通华夏,千秋金鉴耀神州。张氏家族,年漂代远,战火连绵,居住有别,记载断续,难以及记,加上经济、文化、迁徙等等原因,难免出现世系、祖讳的错乱,甚至颠倒、错写等情况。敬请能以更正,以求祖讳世系较为统一,存大同差小异。

    2、《诫言》一(谱不可无)家谱犹国之史也,司马氏立本纪世家表书,传五体为史家,所宗家谱之学,既失其宗,而图书之古,已不可仿窃,惟史于国事无所不备,家若无谱,则前无以考本始,后无以示方来,谱犹史也,不可无也,抑家有谱,犹郡有志,朝廷以是定流品,士夫以是通婚姻,昔晋唐最重谱,始知先烈之所贻留,而思保其宗枝兴,示艾必读书者,可以知将相之无种,上以彰国朝人物之盛,下以为子孙昭穆之序噫,谱之所当备者,不在兹乎。二(谱不可遗)晋陶渊明赠长沙族祖云,同源分派人易世疏,忾然寤叹念兹厥初,是故族谱,念厥初之一人也,族大人繁类非一二,不收则遗遗之,非所以语合也,苏老泉引云,服始于衰,而至于缌,于无服则亲尽,亲尽则喜不庆,忧不吊是涂人矣,吾所以视如涂人者,其初一人之身也,谱之所由作也,故亲疏以代着因,代以分系,系分而理则续,续而弗,绝充充绳,绳各有条,贯因条贯,以究其亲疏本末,既明且贯渗漏,全无斯为善耳。三(谱不可忽)家谱之作正所,以敦族谊倡风教将,使愚不肖者日渐月染,以变化其气质,不可私藏于己,而束之高阁,当于春秋祭扫时,族之贤否皆当聚观讲读,以别亲疏,以兴揖让,以明训诫,长幼听令,人人通晓,使知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各安职分,无所逾越,无相欺凌,无事争兢,相率游于仁义礼让之场,家即寒微,必有亢宗拔族之子挺生间出,以光大其门闾也,苟不以晓谕传布,不惟后人昧昧,不知先之所从来,而祖宗仁让之风亦复渺然矣,负身世之累贻门弟之羞,莫比为甚噫,时变靡常水火莫测,务在留心收藏之,为紧要,切不可忽略焉。

    3、《张氏世系源流图》始祖轩辕黄帝~受姓始祖:挥(星)公~2昧公~3台骀公~4伊源公~5侯公~6立方公~7坤公~8敦吾公~9郊公~10重熙公~11吴光公~12天杰公~13钦若公~14榆公~15临公~16宜公~17阳公~18安公~19考公~20承公~21喾公~22琦公~23希公~24燧公~25泰公~26还公~27纯公~28质公~29康公~30启公~31立公~32瑰公~33秼公~34庖公~35颢公~36洙公~37逊公~38都公~39助公~40须公~41圆公~42箫公~43昶公~44浚~45惠公~46谊公~47稳公~48元公~49正公~50炳公~51辰公~52本公~53灼公~54衮公~55灵公~56宏公~57道公~58仲公~59逸公~60伯谦公~61 信明公~62实公~63禹臣公~64元驭公~65熙公~66元叔公~67奉义公~68高陵公~69宣武公 ~70佐侯公~ 71老公~72君巫公~73趯公~74骼公~75进明公~76孟谈公~77柳朔公~78开地公~79平公~80良公~81不疑公 ~82典公~83默公~84金公~85万雅公~86明公~87国真公~88箕公~89壮公~90凤公~91嬴公~92皓公~93宇公~94才公~95忠公~96某公~97孟武公~98萧公~99评公~100茂公~101骏公~102华公~103韪公~104桂公~105星光公~106品端公~107轩公~108次恭公~109永能公~110甫之公~111宏简公~112纶公~113隆公~114应春公~115子犯公~116金公 ~117俊公~118守礼公~119君政公~120子胄公~121弘愈公~122九龄公``````````````````` 旺公~162良益公~163德海公 ~164铨公~165宝公~166玉珍公~167介公~168世镗公~169一元公~170时行公(后裔现居塘尾角村、其余多迁居四川大竹县白崖山勾石槽)~171嘉猷公~172文超公~173留贞公~174仕先公~175赐福公~176琳惠公~177佑茂公~178呈祥公~179连生公~180定帮公~181悦林~182建文181悦华181春华~182崇达181春城~~~源远流长~~~万代兴隆~~~164铨公次子 贺公 生 166玉稳公(居下张村)  166玉琳公(居中张村)  169一元公三子 170时达公 生  嘉言  嘉禄   171嘉言公 生  强(居柯树下、老墟村、塘尾角村)  弘(居老墟村)  引(居老墟村)  弛(居柯树下村)   171嘉禄公  生  172待旦  生 子文(居王家村、柯树下村、塘尾角村)  子魁(居柯树下村)

    4、《张氏铨公派修谱》首次: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勷平 原下张十二世。二次:于清朝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枫亭柯树下17世 化秀曾祖。三次: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孟秋修谱。四次:于公元1944年第一次联修于榔木桥。五次:于公元1994年第二次联修于柯树下。

    5、《张氏修谱赞·诗二首》(1993-1994·于乐昌)一:炎黄子孙数姓张,张姓普查不平常;盛世寻根记一笔,留作后裔写文章。二:古城聚会修谱忙,承前启后费思量;字里行间见心血,张姓族谱再流芳。

     6、《张氏铨公派字辈》1791年铨公派字辈(十二世启行)居上成仁义,佐朝定化淳;敬宗尊礼乐,敦本报君亲;百代衣冠肃,千秋教泽深;光昭文献事,昌耀东西铭。1944年第一届联修族谱字辈(十八世启行)赞洪绪,式群伦;蕃衍延绵作干桢。1994年第二届联修族谱字辈(二十世启行) 骏业昭前哲,根深日月长;桂兰腾蔚起,燕翼耀寰邦;孝友传家谱,忠厚福致祥;丹书珍祖德,风度永流芳。 崇义界坑支谱字派排行(自十四世起)盛德传芳远,万年谱系新;从兹文炳蔚,谟烈振家声。

     7、《张氏龙溪房字辈》(自十四世起)钦念先人,世有典则;元吉谦亨,宏昭祖德。(为讳) 家声丕振,泽民辅国;崇岳广渊,基图永克。(为字)十三世孙  道帜 编次

     8、《张氏良公六十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壮;金玉曰君子,冈陵裕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椿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勋臣邦国扬。

     9、《干支次序表》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10、《九龄公与先生对对联》九龄公小时候就非常聪明,经常和先生对对联。有一次九龄和先生去河里洗澡,先生把衣服挂在古树枝上,出一上联:“千年古树作衣架”,九龄公不暇思索,从容而对:“万里长江当浴盆”。先生大加赞赏。(乳源:张春城 提供)

     11、《始祖轩辕黄帝》名轩辕姓公孙 又曰姓姬氏 字青阳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元妣西陵氏 曰螺祖生 玄嚣 昌意  次妣彤鱼氏 生 挥星及彭夷 兄弟二十有五 得姓者十四人不尽载录 张氏受姓自挥星公始

     12、《受姓始祖挥星公》始造弓矢张纲罗 为弓正 主祀弧星 赐姓张氏 《左传》、《国语》等书谓青阳氏即少昊金天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序亦云 张氏出自姬姓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为弓正 始制弓矢 子孙赐姓张氏   妣 氏 生子  昧  般

     13、《二世祖昧公》为元冥师 司水正 封汾川 主水旱疾疫之职 按《左传》金天氏有裔子曰 昧为元冥师 生 允格 台骀  以昧为金天氏裔子 而氏族群书皆以昧为挥星子 各支谱相沿已久 不敢妄为更改  妣 氏 生子 允格  台骀

     14、《五十八世祖仲公》字广明 号仲甫 为周宣王卿士 诗云张仲孝友是也 居防山 按山堂肆考言公徙剑州梓童县 宋建炎封神文圣武德孝忠仁王 元祐加封辅国 开化文昌司禄帝君 二月初三日圣诞 然明成化京师地安门外建庙勒碑 国朝嘉庆六年五月初九日 奉上谕重修庙宇 规模聿焕 本日虔申展谒行九叩礼敬 思文昌帝君主持文运福国祐民 崇正教辟邪说 海外崇奉与关圣大帝相同 每岁春秋派一大臣承祭 各省州县照例致祭   妣 氏 生子  逸  众

      15、《八十世祖良公》(前262年—前189年)字子房 为韩大夫 复君殳仇击始皇于博沙浪中 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 官拜承相 赠太子大傅 封留侯  妣周氏 诰封一品夫人 居开封陈留县 惠帝六年卒 敕葬咸阳谥文成 敕封庙祀 唐太宗诏配圣庙庭 咸享间出飨太公庙 事载史传祀典  生子  不疑  辟疆

       16、《八十二世祖典公》(前186年——前125年)字存敬 为汉惠帝御史大夫 后文帝时迁清河太守遂居清河里仁义乡孝节坊   妣 氏 生子   默   黔   然   鹿

       17、《八十五世祖万雅公》(前120——前43年)讳千秋 班固功臣 传云留侯玄孙之子 汉宣帝元康四年诏复加封阳陵公 乘遂为阳陵侯   妣 氏 生子   嵩   京   文敬

       18、《九十二世祖皓公》(50年—132年)字叔明 居彭山 为汉元帝廷尉 至顺帝拜司空 五迁至尚书仆射 赵腾等因灾变 上书有司鞠治引八十余人 皆以诽谤伏法 力救从未减 朝论韪之 阳嘉元年卒 寿八十有三 赐塟河南县 事详汉书本传  妣 氏 生子  宇   纲

       19、《102世祖华公》(239年——300年)字茂先 博极今古 以文章名世 晋泰始武帝咸宁二年赞伐吴有功 为中书令 太康三年封壮武公进司空 著有《博物志》 事详晋书本传 墓在北京顺天府昌平县绵山 居危阳方城   妣 氏 生子  祎   韪

       20、《119世祖君政公》 (590年——652年)为韶州别驾 遂家焉  妣 氏 生子  子虔  子胄  子卿  子仲(冲) 子谟(誉) 子猷

       21、《120世祖子胄公》(615年——684年)字公谨 授剡令为朝请大夫 迁始兴郡丞文侍御史 进像上凌烟阁   妣韩氏 生子  弘藏  弘毅  弘智  弘愈

       22、《121世祖弘愈公》(655年——721年)字宗振 中奉大夫 知新州军事 迁清化 以子贵赠太常寺卿广州都督  元妣杜氏 合葬清化金鸡岭下  又妣卢氏 生子  九龄  九皋  九章  九宾

       23、《122世祖九龄公》(678年——740年)字子寿 相唐玄宗 上《千秋金鉴录》赠金紫光裱大夫 卒谥文献 韶州曲江人 古代历史名人 初盛唐著名诗人 享有“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曲江风度”等美誉  妣谭氏 桂阳循州司马府 君诲之女 封桂阳邑善佑夫人 合葬于韶州府曲江县罗源陂大山中  生子  拯   挺

       24、《122世祖九龄公赞》《赞张曲江颂》(卜希旸)幸蜀方思曲江儒,早识范阳逆胡雏;可怜闻蔫空垂问,风度得如九龄乎?《怀曲江公张九龄》(区潜云)相业开元直道高风栋臣一代,曲江词赋桂华丹橘大雅千秋。《纪念张九龄作》(刘夜峰)诗赋感昔同伯玉,辅臣直谏贬荆州。《颂九龄》(陈文杰)(一)政坛存典范,扶衰起蔽德,牟伊吕著贤声;诗界富才华,激濁扬清名,比陶倝钦硕学。(二)风度冠初唐相国勋猷垂百世,声名扬四海诗人藻采足千秋。《九龄风度颂》(陈秉昌)曲江风度至今在,旷代名臣世所尊;谔谔千秋金鉴在,为忧家园尽忠言。《缅怀张九龄诗二首》(陈作栋)期间武谁溯源宗,风度长留宇宙中;谔谔直陈兴国蒂,昭昭礼纪补天动。千秋金鉴千秋代,百粤名贤百粤崇;遥指岭南归隐处,梅花万点映山红。《纪念张九龄诞辰三首》(陈永正)(一)亮直何妨更婉深,桂华丹橘楚骚心;空劳人去怀风度,羽扇吟成早不禁。(二)流落孤鸿已倦飞,荆门猶自望恩辉;淮怜一曲淋铃后,万里行人致祭日。(三)耿耿离忧有未甘,玄云化雨落江谭;从此诗国开新派,荆楚中原接岭南。《缅怀贤相张九龄》(苏元章)贤相开元数九龄,直言敢谏为黎民;诗风清淡掀新页,兴建碑廊喜地灵。《曲江风度颂》(秦咢生)金鉴忠忱尽献多,曲江风度近如何;文雄将帅千秋范,宸悦和平六合歌。绛灌同朝羞作伍,君王师事礼为罗;固知旌善存金石,狮子岩廊道不颇。读《曲江集》后诗一首(顾直槐)约句成篇律转岩,六朝馀习尚纤纤;排绯拨绮归醇正,管领风骚岸国瞻。《赞九龄九度》(莫仲予)立朝蹇谔古臣风,相业全唐独数公;旷代城花开岭表,一缕风度灿韶中。岂容真伪疑金鉴,能办兴衰即泯功;不求立名犹恋阙,于今浈水尚朝东。《缅怀张九龄诗四首》(潘志沐)(访梅岭  1990年12月)临关正值暖风云,岭上春回日未曛。古道凿痕人易辨,残碑斑迹字南辨。张公文献千秋耀,陈帅三章四海闻。更喜梅花香万树,与君赏雪醉倾樽。《谒张九龄墓》(2003年10月)一:墩子头存丞相山,残碑乱草费寻攀。金秋百里谒祠墓,为仰贤心一寸丹。二:苍松翠柏护英灵,刚直清廉久羡名。金鉴千秋存正气,后人无不仰公诚。三:开元贤相世尊崇,辅国亲民政绩丰。千载追思缅先哲,今成清韵纪张公。《贤相张九龄》(王贵云)辅弼开元侍日边,铮铮傲骨口碑传。千秋金境忠言谏,一代诗宗大德延。蜀道铃声君悔晚,曲江风度世尊先。俏如仙鹤人间至,清影轩轩凤比肩。

       25、《迁乳始祖良益公·传赞》(1908年旧谱载)自南雄始兴清化都上水湖湾 移归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瓦子坪土名晒禾石居住 又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率四男自福建移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浦都第二图 地名龙溪乡榔木桥居住 后又率长男德聪次男德达移居翁源县丝茅岭蓝青利村塑像在乳源柯树下祖堂祀奉  赞曰:征车一策驻韶疆,卜筑龙溪燕翼光;剪棘沐残梯岭雨,披荆踏碎木桥霜;传家忠厚留余庆,启后诗书不尽香;面目虽遥恩德在,云山层翠水流长。

       26、《二世祖能·海二公传赞》良益公三子四子,留在乳源继守祖业,克绍其志,同心戮力,踵披荆辟莱之勤,仍戴月披星之苦,其间出入与偕,勤俭相最,奢怠相戒,怡匕相处,敦孝友而励志振兴,树家范而善贻谋,其有功于后人,笃孝友而敦伦常,其有功于名教。赞曰:良祖肇绪,二公绍光;树孝友之芳轨,启不替之书香;肯两房之堂构,绵百代之冠裳;梯云之岭苍苍,龙溪之水泱泱;遐思风范,山并高而水并长。

       27、《三世祖铨公传赞》德海公之三子,原居龙溪,为子孙蕃衍计,移居深源地方之白云岭下满竹园,为柯树下上中下三屋分房始祖,居中屋。笃忠厚,深勤俭,历艰难,创新业,裕后昆。赞曰:白云岭下地灵钟,秀插霞天瑞影重;一带深源环翠竹,几株老树著烟浓;青畦绕屋披蓑种,水碓连溪伴月舂;性地香流春共远,绵绵兰桂接芳踪。

       28、《四世祖宝公赞》胸次浩然无疑,利名不扰于中;满腔真趣眈石,明月与清风;春晓督耕锄,绿夜深课读灯红;这般经济高千古,说甚位三公。

       29、《五世祖玉珍公赞》承先志,大启后;功深基立柯树耀,琼林肯堂肯构;劳心乐辟莱勤,织纤有如鼓琴瑟;后人食旧德,千古作干霖。

       30、《六世祖鹏·鹗·介·鹄四公赞》钟灵毓秀白云地,爰处爰居卜昌炽;式相妤矣无相尤,伯仲叔兮昆及季;犁云锄雨乐克天,陇畔烟霞笑语传;短歌一曲天怀畅,春光凛荡满茅檐;棠棣未尝费吟峨,兄兄弟弟一家和;堂上椿萱有喜色,兄爱弟兮弟爱哥;昔年面目杳难寻,惟有贻谋重至今;荆树花开先济济,千秋奕世庆簪缨。

       31、《七世祖世镗公赞》披星出,戴月归,辛勤耕耨克绍前;微乐烟霞之笑傲,创祠宇之羽飞;吁嗟乎,喜麟趾之衍庆;灼灼兮,看兰桂之芳菲。

       32、《八世祖一元公赞》品格超群众,谋猷庆远光;行遵司马训,敬学燕山方;怡怡和同气,休休兆百祥;凤毛多济美,奕世姓名芳。

       33、《九世祖时行公赞》质体浑厚,情性谦克;古训是箴,先民是式;笃亲尽伦,治谋燕翼;勉乃嗣孙,扬休翰墨;扶危济困,惟公厚德,庆余后裔,恩沛不息。

       34、《铨公次子贺公赞》宏启后,大承先;辟莱方未已,公复咏乔迁;规矩恢拓春风远,兰桂芬芳流庆绵。

       35、《贺公三子玉琳公及邹王二孺人赞》白云呈秀,清河发源;诒谋启后,辟莱承先;小星载咏,二配称贤;遐溯芳躅,景仰依然。

       36、《玉琳公次子文绽公赞》超越襟怀非常,任那利名难牵;躬耕南亩乐无极,怡情及清泉;闲际读书课子,客来献酒开筵;一生潇洒真趣味,富贵隔云天。

       37、《张居相传赞》十二世祖,字勷平,号梅窗居士,玉稳祖(玉琳祖的二兄)派下荣生公之后裔。随先人徙吴西泉江,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其父母早卒,家无负郭之田, 缵承先业, 仅有书田半亩,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好学多思,卓志力行,有志孔、颜之乐。不以菽粟为富,而以多文为富;不以膏梁为腴,而以道味为腴;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自树品行,文采风流,然桑梓遥隔,怀才莫试,设帐教学数十年而桃李芬芳。家虽窘甚而能教其二子(上赓、上资)咸肆力于萤灯雪案,葬其父母于祖籍乳源,又自粤抵楚、历蜀,纠集族人重修家乘(任旧谱荣生祖房纂修并撰有一序及多篇文字),表宗功祖德而竭尽心力。有诗三首赞曰:一:孝弟儒林尽解知,儒林几个笃心思;云封梓里关山远,露浥春城感慨迟;家谱虽曾嗟冷淡,本支无复意凄其;梅窗仁孝千秋永,编管纵横百世垂。二:不怕艰难备此身,萍踪吴地笃亲亲;每怀乳水家声远,常爱韶江世泽新;行李一肩莲岫月,芒鞋几踏桂山尘;光前裕后情无限,谱牒香生庚岭春。三:共出岭南寄异乡,闻君修纂喜如狂;孝思不匮推诚远,祖德无遗沛泽长;检点残编文是锦,修成谱牒后应昌;天边雁字因时写,报导清河菊剩香。

       38、《十六世祖清军功纪委佑茂公讳义高赞》赞弟天生号义高,干戈队里逞英豪;功垂清远先叼赏,纪职从兹姓名标;铠甲重披胆气张,三军勇冠寇彷徨;发谍决策如孙膑,喜尔名订谱牒光。

       39、《塘尾角村十七世呈祥公赞》呈祥尊叔祖大人赞:忠厚处世俭朴一生,不矜不代更无角争;与隆家业创自手成,教子训孙惟以读耕。--族侄孙 定藩 敬撰 

       40、《岗里村月华·细玉·树玉三位尊叔祖赞》叔祖三人总热心,为人慷慨拨豪情;见友维艰毋需语,商榷往前乐助人;忠孝仁义礼智信,行遵风范绣前程;事迹光辉照千古,如同红日映月明。——塘尾角村 二十世族侄孙 春城 敬撰

       41、《老墟村十九世定藩公赞》定藩尊族伯大人赞:胸怀坦荡传家风,才略贻谋赤胆忠;博学诗篇文盖世,行迹辉煌遍族中;时势无常乐从容,阶级本来是中农;光明磊落两清风,流芳万古不老松。——塘尾角村 二十世族侄 春城 敬撰

       42、《老墟村十九世定伦公赞》定伦尊族伯大人赞:才学品行堪超常,傲立族中人敬仰;和蔼慈祥并风趣,德高望重四海扬;倡修家谱功垂远,承先启后名标榜;兰桂芬芳同茂盛,丹青风范永流长.——塘尾角村 二十世族侄 春城 敬撰

       43、《老墟村张定藩诗词》一日百般事,生平不自由;怕贫休浪荡,爱富莫闲游;好学终成器,勤耕必无忧;若要生富贵,须向苦中求。

       44、《柯树下二十世国权公赞》品格端方气豪雄,如侄才略有谁同;三民主义能襙识,总裁原则亦彻衷;理想富强光鸿鹄,军政威称异国中;龙嘉双珠且桂茂,停看奋翔云宵冲。--族叔 定藩 敬撰 

       45、《增广贤文选录》酒逢知已饮,诗向会人吟。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一句,息一恕,饶一着,退一步,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忍事怕事不生事自然无事,平心静心不欺心何等放心。入门休问枯荣事,观看容颜便得知。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诗。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黄金不为贵,安乐值钱多。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若要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善恶有人作,祸福自己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46、《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高宗仪凤三年生。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为左拾遗。俄迁左补阙。改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常曰︰「后出词人之冠也。」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改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乡里,表换洪州都督。徙桂州。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玄宗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李林甫无学术,见九龄文雅,为帝知,内忌之。会帝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执︰「不可。」帝不悦。翌日,林甫进曰︰「仙客,宰相材也。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九龄既戾帝旨,固内惧,恐遂为林甫所危,因帝赐白羽扇,乃献赋自况。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尝荐周子谅,坐贬荆州长史。九龄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开元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八(应为六十三),谥曰文献。九龄体弱,有酝藉。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开元后,天下称曰曲江公而不名云。

       47、《五伦与十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是谓五伦;自人伦观之九族之次;又有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此十义人所同也。

       48、《历史源流》(1)伏羲氏号太昊 始画八卦 造琴瑟 教嫁娶 作书契 造纲罟 神农氏号炎帝 始制耒耙 尝百药 作医书黄帝有熊氏 始作甲子 造律音 制衣服 造舟车 黄帝之后 有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喾传子挚不德 诸侯废之而立尧 帝尧陶唐氏 姓伊祁 名放勋 在位百年 子丹朱不肖 禅位于舜 帝舜有虞氏 姓姚名重华 受尧禅而有天下 在位五十年 子商均亦不肖 禅位于禹(2) 大禹姒姓 名文命 伯鲧之子 受舜禅 国号夏 都安邑 子启贤 遂传立马 是为家天下之始 传至履癸无道 商灭之 共十七主 四百三十九年(3) 成汤子姓 名履伐桀而有天下 是为征诛之始 国号商 传至辛 周灭之 共二十八主 六百四十四年(4) 武王姬姓名发 伐纣而有天下 国号周 都镐京 传至赧王 秦灭之 共三十七主 八百六十七年<1> 平王迁洛邑之后 政教不行于天下 列国争战 游说横行 始为春秋 五霸 齐桓 晋文 秦穆 宋襄 楚庄也<2> 继为战国七雄 燕 赵 韩 魏 齐 楚 秦也 (5)秦始皇名政 灭六国而有天下 传至二世 楚汉并起 沛公兵至霸上 子婴降 秦灭 共三主 四十三年(6) 高祖刘邦 灭楚羽而有天下 都长安 为西汉 十二传至孺子 王莽篡位 新市平林兵立刘圣公为帝 旋降于赤眉 光武帝名秀 灭赤眉铜马诸贼 中兴汉室 都洛阳 为东汉 十二传至献帝 曹丕篡位 西汉二百十二年 东汉一百九十五年 共四百七年 (7)蜀汉昭烈帝 名备 据两川 即帝位 传至禅 降于魏 共二主 四十三年 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五传至奂 司马炎篡之 共四十六年 吴大帝孙权 据江东称帝 四传至皓 为晋所灭 共五十八年(8) 晋武帝司马炎篡位灭吴 都洛阳 是为西晋 传至怀帝为刘聪所执 愍帝为刘曜所执 共四主五十二年 元帝名睿 都建康 偏安江左 是为东晋 传至恭帝刘裕篡之 共十一主一百四年 两晋共一百五十六年(9)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10)宋太祖赵匡胤 从周世宗征伐有功 兵次陈桥 诸将拥立 都汴梁 是为北宋 至徽宗钦宗 为金所掳 高宗都临安 是为南宋 传至帝昺为元所灭 北宋九主一百六十五年 南宋九主一百五十三年(11) 辽本契丹 姓耶律 太祖阿保机 建国黄龙府 子德光 改号曰辽 传至延禧 为金所掳 共九主二百十年 西辽德宗 传四主七十七年 金本女真 姓完颜 太祖阿骨打 改号曰金 弟吴乞买 是为太宗 灭辽掳宋 传至末帝 宋约为元所灭之 共十主一百二十年 (12)元本蒙古 姓奇握温 太祖名铁木真 起于**河 至太宗窝阔台灭金 世祖忽必烈灭宋 遂入中夏 定都燕京 传至顺帝 灭于有明 共十主八十九年(13) 明太祖朱元璋 灭元 都金陵 成祖迁于燕 传至崇祯 流贼李自成 陷京师 共十六主 二百七十七年 (14)民军起义 光复汉土 建立中华民国 天下大定 (15)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49、《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时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然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50、《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1、《昨日歌 》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昨日好,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日悔今朝。

       52、《IN语与经典短信》1、有一句说一百句的是文学家,这叫文采;有一句说十句的是教授,这叫学问;有一句说一句的是律师,这叫谨慎;说一句留一句的是外交家,这叫严谨;有十句说一句的是政治家,这叫心计;有一百句说一句的是出家人,这叫玄机。2、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储存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容。3、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爱情;最难还的是人情;最难得的是友情;最难分的是亲情;最难找的是真情;最难受的是无情;最难忘的是你微笑的表情。

       53、《诗咏·西京古道》红云风光景象新,古道凉亭通西京;避暑赏雪好胜地,素称南方“哈尔滨”。

       54、《华诞颂》(张声泳)六十华诞国力扬,举国上下共欢畅。挥公后裔同奋发,祝福祖国更辉煌。

       55、《客家古诗》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改,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总一般。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56、《推算星期要决》2010年应配数:4 0 0 3 5 1 3 6 2 4 0 2 一:若求算某年某月几号是星期几的?即该号数加上该月的应配数再除以七所得的余数即为星期几,刚好除尽的为星期天。二:若求算某年某月第几个星期天是几号的?即七的倍数减去该月的应配数的所得。三:若求算某年某月第几个星期数是与该月应配数相同的,即其个数乘以七的所得。四:若求算某年某月第几个星期数是比该月应配数小的,即七的倍数加上星数再减去该月应配数的所得。五:若求算某年某月第几个星期数是比该月应配数大的,即七的倍数加上星期数再减去该月应配数加七的和的所得。六:若求算某年某月第几个星期几是几号的?且该月应配数为零的,即七的倍数加上星期数再减去七的所得。

       57、《娶亲斩煞歌》一、伏以:日吉时良,黄道开张,张姓子孙,娶亲归堂,荣华富贵,地久天长,鱼得水,凤得凰,早生贵子纳千祥,长命富贵家兴旺,金玉满堂家道昌,天煞归天去,地煞还地藏,新人一路出,带有凶神并恶煞,尽在雄鸡头上当。二、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天上牛女相会,人间凤凰成双,子孙登台阁,玄曾居庙廊,小登科,洞房花烛,大登科,名标金榜,长命富贵家兴旺,金玉满堂家道昌,天煞归天去,地煞还地藏,新人一路出,带有凶神并恶煞,尽在雄鸡头上当。三、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张姓子孙,娶亲归堂,右提宝剑,左拿凤凰,凤凰凤凰,将宴新娘,长命富贵,地久天长,早生贵子,百世其昌,方神户位,展开两旁,今日紫薇在中央,凶神恶煞尽灭藏,天煞斩在天中去,地煞斩在地中藏,倘有凶神并恶煞,尽在雄鸡头上当。四、伏以:日吉时良,乾健坤顺,配合阴阳;男室女家,如凤得凰;诵关睢,赋好逑,乐于钟鼓;歌麟趾,咏螽斯,庆以识昌;三星在户占良吉,百辆迎门正集祥;移莲步,入漾堂,从此拜姑嫜;百世姻缘今宵会,黄发见齿寿无疆;天煞归天去,地煞还地藏,新人一路出,带有凶神并恶煞,尽在雄鸡头上当。

       58、《张廖简三姓联宗的由来》 我们华人的社会里,几姓联宗者很多,因为我们中国人很讲血缘,所以,不论他们有几多姓氏,如已知道是同一祖宗,一脉相承的,则定会来互相认亲,而且组成团体,以使后辈不致数典忘祖,这是吾中国人数千年之传统美德。如要论起多姓联宗,则要算舜裔为最,因他们有十个姓氏以上,其次是六桂堂,再者是谈谭许谢,董杨童,赖罗傅,萧锺叶,邢连颜,张颜等,不胜枚举。至于张廖简三姓联宗,则是近廿年来才在台湾发起的,因台湾张廖简人数很多,张姓有一百四十万人,廖姓大约有四十万人,(其中双廖者占六十波升强,大约有廿六万之多),简氏则有十多廿万人,三姓合共大约有二百万人口,所以,台湾桃园县在十八年前,就有张廖简宗亲会之成立,及至八年前才组成台湾张廖简宗亲全国总会,虽然,八年时间是不算长的,但四届来在几位理事长积极拓展下,会务发展迅速,如火如荼,目前各县市之分会已将近十个单位,而且多次组团访问东南亚各国。张廖简三姓联宗的传说,其中有几种说法:三千多年前,张姓二兄弟因对商朝末帝纣王不满被通缉,逃生时兄改姓廖,弟改姓简。并焚香向祖先盟誓曰:吾等在世为求生存而改姓,死后必需归张姓。七百多年前宋末元初,廖姓八十世祖光景公四十一郎,因被奸臣谗诬,遂将九孙分三郡埋名稳迹,即长文广,次文兴,三文举承原武威郡廖姓;四文福,五文亮,六文禄承原太原郡简姓;七文用,八文明,九文峰承原清河郡张姓。又有一说廖姓七十六世祖奇可公生三子,长廷邦封清河郡公姓张,次廷龄封武威郡公姓廖,三廷奉封太原郡公姓简。六百多年前,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福建南靖县默林长教简德润公入赘张进兴家,后裔称张简(惟现在大部份仅姓简)。明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福建云霄张元子公入赘诏安县官坡廖三九郎家,单薄一子友来。发誓生则(户籍)姓廖,死则(神位)归张。然而目前中国大陆则生前户籍亦登记姓张,而潮洲普宁县高埕乡,现有廖姓族人五千余人,亦是生时户籍姓廖,死后神主坟碑都要归姓张,此就是俗称双廖也。

       59、《唐张公艺百忍太和》人间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便生灾。暗中再加邻居笑,定规没有好日来,夫妻姻缘前生定,夫唱妇随万事成。百世修来共船度,千世修来共枕眠。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切莫嫌夫贫。妻子丑陋前生定,夫家贫苦命生成。命好不到贫家去,命穷难进富家门。夫为家门图发达,妻勤节俭助良人。平心思念姻缘美,等级无分敬如宾。

       60、《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少年不学老来悔,春不勤耕秋无收。勤读勤耕自荣华,交商买卖眼前花。青春要有英雄气,男儿要为天下奇。事不三思终有悔,气能一忍永无忧。急难莫求无情汉,得时就进有道人。家中幸福贤夫造,室内平安智妇谋。妻贤何愁家不富,子孝必定父亲严。父子同心家不退,兄弟和气家不分。世人见诀学仁义,九世同居福禄来。

       61、《唐太宗百字箴言》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份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避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62、《张公艺百忍歌》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63、《百忍堂百忍歌》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64、《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65、《为人处事》无端小事心火动,伤神坏身不中用.有事不妨慢慢讲,何必弄得面儿红.倘若急坏中枢气,便要花钱买鹿茸.君子不吃眼前亏,卧薪尝胆待从容.要知百忍能成金,做人无须太冲动.凡事应以和为贵,和能生财路能通.四海之内皆兄弟,何须冰火不兼容.爱心能解万种仇,莫把仇根来深种.大事化小小化无,人前处处有雅风. 只要人人让一步,海阔天空道路平.修养高深是真勇,为人处世最有用.顾全大局都体面,日后定会喜相逢.平心静气想一想,心态平静百事畅.水落自然见石出,闲气争来过眼空.试问谁人没有错,得容人处且相容.谅解对方言语过,赢得对方深感动.山水也有相逢日,人生何处不相逢?

       66、《饮食知识歌》生梨吃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功效,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海带含碘消淤结,葱辣姜汤治感冒,胡椒驱寒兼除湿,健胃补脾食红枣,大蒜抑制肠胃炎,菜花常吃癌症少,鱼虾猪蹄补乳汁,猪牛羊肝明目好,啤酒可降胆固醇,绿豆解毒疗效高,蜂蜜润肺又益寿,葡萄悦色人不老,盐醋防毒能消炎,韭菜补肾暖膝腰,花生降醇兼营养,冬瓜消肿又利尿,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菌猕猴桃,香蕉含钾解胃炎,禽蛋益智要记牢,萝卜化痰消肿气,芹菜功能降血压,生津止渴数乌梅,润肺乌发为核桃。

       67、《张氏铨公派迁居录·节选》有谋公:迁居乐昌沙坪老虎冲。公林公:迁居乐昌井塘勾沙岭。孙山公:迁居乐昌小洞兰坑。世谷公:迁乐昌小洞张家岭。一崇公:迁居乐昌沙坪钱窖。一济公:迁居坑子背。井祥公:迁居乳源云峰上街。宏略公:迁居小洞秧田坪至兴兰公迁大块里。家贤公:迁乳源云峰上街。佑芳公:迁龙溪枫树坪王家村。承威公:由马头下迁沙坪大山背樟树下。呈辉公:由西山赖羊角迁掌牛坪。立成公:迁曲江锅溪。世尧公:分居岗里。奇有公:迁居沙坪老虎冲。奇柱公:迁居沙坪拐湖。法琳公:分居柯树下中庄。上贞公:分居高寮。有昌公:由高寮迁居太平冲。承福公:迁桂阳集溪。

       68、《九族称谓》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69、《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0、《二十四节气解析》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71、《节气与气象的农谚》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2、“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3、“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继续下。4、“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5、“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6、“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7、“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8、“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9、“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10、“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则病人就少。11、“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12、“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也不会停,而继续有雨。13、“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14、“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1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16、“西北雨,落不过田埂。”夏季常见的雷雨(骤雨)来自西北方向,愈下得快,愈停得快。17、“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放。”端午节后始无寒气。18、“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19、“空心雷,不过午时雨。”早晨一阵雷响,中午前一定有雨。 20、“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鸣,年中则少有台风。21、“六一九,无风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定有风,否则必有雨。22、“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23、“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24、“立秋无雨最堪悲,万物从来只半收。”立秋日若无雨,万物可能不丰收。25、“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26、“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27、“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预卜丰收。28、“快雨快晴。”骤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突然起风不到明天,突然下雨不会到天黑。29、“重阳无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无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30、“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31、“冬至天阴无日色。”可卜来年定唱太平歌。32、“十二月南风现报。”十二月间若吹南风则马上下雨。33、“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34、“晨雾罩不开,戴笠披水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35、“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廿四日是送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时若吹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日接神下凡时则会下雨之卜测。

       72、《历史朝代歌》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祯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73、《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十大元帅:朱德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政 肖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74、《中国各省及简称与省会》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上海市 沪 上海 重庆市 渝 重庆 河北省 冀 石家庄河南省豫 郑州 湖北省 鄂武汉 湖南省湘 长沙 江苏省 苏 南京 江西省 赣 南昌 辽宁省 辽 沈阳 吉林省 吉 长春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陕西省 陕/秦西安 山西省 晋 太原 山东省 鲁 济南 四川省 川/蜀 成都 青海省青西宁安徽省 皖 合肥 海南省 琼海口 广东省 粤 广州 贵州省 贵/黔 贵阳 浙江省 浙 杭州 福建省 闽福州台湾省台 台北 甘肃省 甘/陇 兰州 云南省 云/滇 昆明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银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内蒙古自治区 [蒙] 内蒙古 呼和浩特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75、《族规》正家之道,规训为先,祖宗早有教诲。现据祖谱规条和族规,结合现实,爰定规则十八,载录于后。凡我张氏子孙,当推广而力行,庶不失先儒秉礼守义之意云。

       兴农桑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古时,有的天子都要亲自耕田种地,皇后也要亲自采桑养蚕。我族人大多务农,重视农业,科技兴农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故不能轻视和怠慢。

       高品行    子孙智愚不一,但无论务农、经商,还是教书、从政,都必须学习和继承祖先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规范。注重自身的修养,讲究精神文明,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切不可胡作非为,败坏张家的门风,有辱祖宗而成为不孝之子孙。

       崇教育     对子孙千万不能娇生惯养,纵其所欲。爱护孩子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教育:一方面要克服种种困难,竭尽全力让孩子上学读书,报考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用古今圣贤的事迹教育后代,让他们从小都要懂得“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而这些道理又大多从读书中得到,所以应该特别重视隆师重教,增长他们的学问,提高他们的素质,开发他们的志气,只有这样,长大之后才能为百姓做好事,光宗耀祖,为国争光。

       尚节俭    食一粒须念农夫之苦,服一缕当思织女之勤。我族人应该勤俭持家,花钱不能超过自家的经济能力。先哲曾说,有客人来要热情招待饭食,但应俭约适情,不宜奢侈浪费。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劳致富。

       谨祭祖    祖宗去世虽远,但其身出自本源,凡遇春秋二祭之时,须通族前往墓地祭祀,祭祀以致敬为本,故衣冠要整洁,态度要肃敬,恭城谒拜,方可与神明感通,否则就是对祖宗的非礼,全无一点孝敬的样子,这是万万不可的。

       建宗祠    宗祠乃祖宗神灵所栖之堂。列祖列宗的神魂同主于祠,就好象子孙们聚族而居一样。凡巨族名氏都建有宗祠,以供祖宗而为祭享之地,有的称为家庙或祠堂。每年春、秋祭祀,子孙们都应该自觉前往宗祠祭拜祖宗,以展孝思。“张氏宗祠”(张家祠堂)被毁多年,我族人应念念不忘,全力以赴,不论贫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尽一切办法,定要尽快把“张氏宗词”重建起来,让我们祖宗的神灵早日有一安栖之所,这才是大达识、大义举、大孝敬,这才是全族最紧要的一件大事!

       重坟地    还遇祭日,以早为贵,齐集上坟祭毕,待到烛尽灰冷,必须查看坟墓有无损坏,该修复、加固、培土的,一定做周全。祖宗的坟有损有失的,或不修谱系,不知自家支分派系的,或不知祖妣葬在何处的,甚至把坟墓搞错了的……这都是做子孙的大罪过。祖坟乃祖宗体魄所存之处,子孙应世代铭记,千万不可遗忘。宁节衣缩食,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宁简僧佛之费移阴司,也要在阳世为先人的坟墓立碑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立公议    我族应成立清明会,以负责族内的事务,维护族人的利益。凡遇大事必进行协商公议并做出决定,然后实行。比如,祖墓出了问题,就应进行公议,全族人都要同心协力,积极行动,所需费用,都应自觉承担。若有坐视不顾,甚至勾结外人损坏我族利益者,应当以大逆不道论处。清明会的负责人应立会为公,讲求民主,全心全意为族人服务。

       孝父母    孝友传家是我张氏的优良传统,“唯孝则能立其本,唯友则能广其孝”。人皆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情长日短,人人都应竭力孝敬父母。谁如果到处浪荡,不顾家庭;或过分弱爱子女,偏爱妻子,却不孝敬父母,谁就是不孝之子,忘本之徒。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族长同宗要多加批评教育,严重的要送政府有关部门惩处,以教育下一代。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而不孝之罪是最大的。如果族长同宗都不闻不同,那我们张家就不成为其孝诚之家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敦夫妻    夫妻为人伦之根本,夫妻正则一家正,故择媳嫁女为家政首务。无论贫富,事先须认真调查了解清楚对方的根底,贤慧的女子自然善事,舅姑治家知礼,选择好媳妇可使一家生活温馨幸福,后世也能受到赞扬。希图女方嫁妆的男人不是大丈夫而是小人。女人不论贫富,都应该学会操持家务,待人接物,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风雨同舟,共建美满的家庭。切记——家和万事兴!

       禁游惰    一个人来到世上,务必要学会一门手艺,才能立身成家。要嘛种田,要嘛当工人,要嘛读书,要嘛做生意……但不管干什么,都应专心致志,勤苦成业,不能虚度光阴。若游手好闲,懒惰成性,势必自招饥冻,贻笑亲邻。最可恨的是赌博贪饮,自投穷困之门;鼠窃狗盗,甘为下贱之辈。丧身辱体,违法乱纪,这都是因游惰造成的。这种人玷辱祖宗,贻羞门第,使族戚及后代都蒙受莫大的耻辱。家庭及族长同宗应对这种人严加管教,以为后戒。若有累教不改,情节严重者,应通族公议,必要时要送政府有关部门惩治。

       通礼仪    宗族对礼仪是非常重视的,尤其视婚丧二事为礼仪之最。不管远近,族人都应经常保持联系,若遇婚娶,主人要用请柬启请族人,而族人得讯后应届时各执常礼前往祝贺。主人家贫而招待粗茶淡饭或贺者家贫而礼物不能尽意,这都不是什么问题,唯家家户户都应登门道贺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若遇丧事,同样要通报族人,族人也应该登门凭吊以寄哀思。如果大家对这些事都漠不关心,那么家族的亲情就不复存在了,这是要不得的。

       助缓急    自古以来,婚嫁丧葬都是家政大事。如果遇到男女已长大成人而因种种困难未能婚嫁,族人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如果遇到父母逝世而因家庭困难不能殡殓安葬,同族也应公议捐助。因为我们是一个祖宗的后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张家的美德。

       周贫困    族中若有鳏寡孤独,生活困难者,族人不能坐视不管,同族应公议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大家都是一脉之骨肉。

       息争讼    一族之众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出现一些矛盾或是非,这就须要同宗族长竭力规劝并加以排解。那种为了一丁点私利动不动就大打出手,闹上法庭,都是败坏家风的行为。那些理屈而固执不听劝告的人及同宗族人还唆使诉讼的人都不是张家的孝子贤孙。全族的人都有责任加以制止和教育,使之有一个公平的处理,以维护家族的团结。那种以强凌弱,以智欺愚,恃众暴寡,胡作非为的事,张家子孙绝不能去干。族人应该经常读书学法,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应该常读家谱,牢记族规,多念祖宗的功德和张氏家族一本同源和睦相处的重要,方能维情系义,还能受到极大的自我教育。当然,如果真正受到了不能容忍的侵害,那就应该坚决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守法纪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族人均应自觉遵守。违法乱纪之事于己于家于族于国都无半点好处,而只会败坏门庭,扰乱社会,祸及国家。张氏子孙应争做学法、懂法、守法、维法的文明公民。若从政,要当清正廉明之官;若经商,要做奉公守法之贾。公而忘私,为国为民。

       睦亲邻    尊长爱幼是我族的传统美德。若有族人(包括妻子)忘记了自己的辈份,没大没小、谩骂甚至欺侮长辈,都是伤失天良的不道德行为;即使平日同长辈开过份的玩笑,也是有失体统败坏家风的表现,这些都是万万要不得的。无论族内族外,都应尊老爱幼,这才是张氏子孙应该努力去做到的。另外,为人处事要仁厚大度,注意搞好与邻里的关系,爱人人爱,尊人人尊,和睦相处,以礼待人。千万不能偶一富贵就忘记了贫困患难的同宗族人或朋友,眼里也没有了亲戚和邻居。

       笃宗盟    凡我族人,须休戚相关,忧乐与共,饥寒相恤;匆骨肉相残,见利忘义,幸灾乐祸。不然的话,族人成了路人,修族谱还有什么意义呢!故我族人定应牢记祖训,不忘血脉,团结互助,共图发展,唯有如此,张姓才能世世兴旺,代代发达。

       76、《四川大竹九盘张氏谱载九龄公后世系》  拯 字可达,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⑴藏器──敦庆──隶实英隶华文──左锡──洪─→
  九龄    〔2〕国器
           挺──仁忠、仁厚、仁福失考   
→益英──铸──唐辅──兴──甫──植迪功郎,乐昌县令   睿修职郎,为翰林院典簿 泽──琳──绍祖→国安──士聪──车福──应元──朝任──俊良─→ 中丞   五郎八子以下失考  
─→⑵国器知河南安县尉,陞黄门侍郎,居南京,配蔡氏生十四子讳美、实、祥、彦、诚、集、序、春、懿、才、发、俊、先、明——明公徙居福建龙岩上杭县,配欧阳氏,生三子起鸿尹氏、起鹏、起鸾 此有脱误,尚俟稽考
旺由杭徙居广东南雄府始兴县清化都上水湖湾 良益公旺四郎祖之子 自南雄始兴县清化都上水湖湾移归福建汀州上杭县紫金山瓦子坪,土名晒禾坪居住。又于明宪宗成化丙戌二年。率四男自福建移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浦都第二团,地名龙溪榔木桥居住。后又同长男德聪,次男德达移居翁源丝茅岭蓝青利村,塑像在乳源青溪洞。妣范氏,闺字六娘,葬龙溪山口田洞心车前坝,山向丙壬兼午子。公生四子德聪达德能海德聪益公长子,讳亨,同益公移居翁源县德达益公次子,亦居翁源德能殁葬龙溪石脑里公生五子宗远、宗政、宗禄、宗贤、宗权。宗远偕四弟移居青溪洞,载良祖塑像,不多年,回榔木桥居德海益公第四子,葬龙溪石脑里,坤艮兼丑未。原配王氏,次妣吴氏,葬龙溪冲底公生三子,长张钱移居广州南海县次张鉴为龙溪分茅始祖,葬金山岭。妣蓝氏,葬箕莱塘  公生四子法旺、法行、法通、法达。 三张铨奏名五郎,移居白云岭下,葬野塘,山向乾巽。 妣傅氏,葬白牛坪,山向子午;次妣许氏,葬曹碓坑茶头坪面上,山向庚甲兼酉卯公生二子长张宝次张贺  宝公生玉珍,妣李氏,生张鹏、张鹗;次妣曾氏,生张介、张鹄 张贺公生三子玉瑄、玉稳、玉琳  法旺公移居深源地方大岭脚源九塘,生子张寿,葬羊祜脑。妣刘氏,葬上塘尾 公生二子以聪 以明

       77、《张氏源流图》黄帝(血缘亲祖)—少昊金天氏(名玄嚣,亦曰青阳)—1挥(得姓始祖)—2昧—3允格—4伊源—5侯—6立芳—7乾—8敦吾—9郊—10重熙—11吴光—12天杰—13钦若—14榆—15卧—16宜—17阳—18安—19考—20承—21喾—22琦—23希—24遂—25泰—26还—27纯—28质—29康—30启—31立—32瑰—33秩—34厂包—35颢—36洙—37逸—38都—39助—40须—41园———42萧—43昶—44浚—45惠—46谊—47稔—48元—49正—50炳—51辰—52本—53灼—54兖—55灵—56宏—57道—58仲—59籍—60伯谦—61信明—62实—63禹臣—64玄驭—65熙—66元叔——67奉义—68高陵—69宣武—70侯—71老(晋国大夫)———72君臣—73趯 —74骼—75通—76唐相—77抑朔—78开地———79平—80良—81不疑(汉高帝大夫嗣候)—82典(字存敬,惠帝御史大夫,后文帝迁清河太守)—83默—84金(大司马)—85乘(字千秋,封阳陵公)—86嵩(汉东郡太守,尚书右相)—87壮(居咸阳,后迁犍为武阳)—88允(汉河南太守)—89皓(字叔明,汉顺帝司空)—90宇(范阳太守,迁河北固安)—91逊(太医院药丞)—92孟成(淝水侯,如候)—93评(魏渔阳太守)—94华(晋司空,封壮武公,居范阳方城,即河北固安)—95袆(字彦仲,散骑常侍,居河北固安)—96舆(宇公安、袭壮武公)—97次惠(字永济,宋濮阳太守)—98穆之(字居敬,交州刺史,河东郡丞,自范阳迁河东)—99籍(齐锁西参军)—100缵(梁雍州刺史,居襄阳)—101 守礼(字遵王,官钟离郡涂山县,以能政升知郡事)—102 君政(唐韶州别驾,迁广东曲江,我族岭南始祖)—103子胄(字公瑾,授剡令,朝请大夫,广东始兴都丞)—104 弘愈(字宗振,中奉大夫,知新州军州事,迁广东始兴县清化,赠太常寺卿,广州都督,葬清化金鸡岭下)—105九龄——106挺 —107仁忠(邻水侯家坝张姓先祖)、仁厚、仁福。…——106拯(字可达,太子右赞善大夫)—107藏器—108敦庆—109隶实、隶英、隶华、隶文。……—107国器(知河南寿安县尉,升黄门侍郎,迁南京,配蔡氏,生子十四)—108俊(迁福建上杭)—109式—110友信—111德隆—112瑜—113普—114舜臣—115嘉谟—116居先—117九达—118尊爵—119思义—120佐—121起鸿……旺(由福建上杭迁广东始兴县清化都上水湖湾)—良益(回迁上杭,1466年又由上杭迁广东乳源县龙溪榔木桥,旧谱尊为迁粤始祖)——德能(葬广东乳源县龙溪石脑里)………——德海(葬广东乳源县龙溪石脑里)— 铨(移白云岭下满竹园,葬白牛坪野塘象形)…………

       78、《我族变迁纷繁》前面谈到的是我族主要的大的迁徙情况。事实上,由于我族人众支繁,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之外,千百年来经常性的自然流动极多,情况也十分复杂,有的是做官后受命而迁徙,有的是为追寻新的生活空间,改变生活环境而移居……根据《中华姓氏通书·张姓》和我族旧谱所载的资料显示,我们这一支的迁徙路线似乎远比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复杂得多。我族87世祖张壮原居范阳方城,后居关中阳陵封地(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后来又率子孙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其孙 89世祖张皓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张纲的后人在此留居四世,然后又回迁三晋故地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是为唐中宗宰相张仁愿之祖。而大儿子张宇(90世祖)由于官范阳太守,故又回迁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居住160余年,繁衍六代。西晋末年,战火连年,北方大乱,95世祖张韪随晋元帝南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居六世后复还河东(今山西永济)、洛阳,传至107世,出了历任唐睿宗、玄宗两朝宰相的张说。张韪之兄95世祖张祎则留守方城祖业,坚持到98世,张安之才率部份族人南移襄阳(今湖北襄樊),这时已是南北朝初年了。98世祖张穆之的孙子张缵也居襄阳,张穆之后来也有可能随弟张安之迁往襄阳(或穆之的儿子籍迁襄阳)。百余年之后,到唐代,除102世祖张君政南迁韶州(今广东韶关)任韶州别驾外,其他各支仍居襄阳,并于103世出了历任武后、中宗两朝宰相的张柬之。张君政之子103世祖张子胄又移居广东始兴,张子胄之子104世祖张弘愈又迁到始兴县的清化乡,张弘愈之子105世祖张九龄又移居广东曲江。张九龄之孙107世祖张国器官河南寿安县尉,后升任黄门侍郎,迁居南京,他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第十二子108世祖张俊大约在公元750年前后又迁居福建上杭。差不多经历了七百年之后,张俊的后代张旺又由福建上杭徙迁广东南雄府始兴县清化都上水湖湾。后来,张旺之子张良益又迁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瓦子坪晒禾石居住,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又移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浦都第二图地的龙溪榔木桥。我族旧谱将张良益尊为迁粤始祖,并定为第一世。我辈续谱仍照此实行。旧谱载“良益世居闽汀上杭,方当壮龄,见夫故里地隘民稠,遂有乔迁之意。于明皇成化二年偕祖妣范孺人去闽徙韶,见乳源之龙溪山环水秀,地广风淳,即卜居焉,由是构庐拓产,辟莱披荆。祖苦星月之奔忙,妣勤晨夕之佐助,笃生聪、达、能、海四公,人咸称为四杰焉。嗣是田粮日拓,家道日昌,而祖为后人计者,尤不以一而足,复率长子德聪、次子德达相宇于翁源之蓝青利村而居。”于是良益公又从乳源县拓展到了东南面的翁源县。二世祖德海仍居乳源,有三子:钱、鉴、铨。钱公迁广州南海县;鉴公为龙溪分房始祖,葬金山岭;铨公迁深源白云岭下满竹园。三世祖铨为柯树下,上中下三屋分房始祖,有二子:宝、贺。他们的后代大多世居乳源县深源白云岭下一带(详见老家乳源的族谱)。对于我族先民迁徙的大的脉络,徙吴十二世祖张居相在其《重修族谱序》中有这样的吟赞:渊源星宿海  派衍出清河  水远恩汪涉  山高德峻峨  曲江浮锦浪  闽海涌青螺  金紫光家谱  琳琅振玉珂

       79、《中华的巨族大姓》张姓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家族,作为黄帝的子孙,我族先祖还在属于洪荒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活动于古冀州的土地上。在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我族先祖凭着世掌制矢弓的职业和善张罗网的特长,比之其他家族有较优越的生存条件,因此,发展较快,到周王朝时代,他们就在晋国的范围内结成了较大较密的生命网络。春秋战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因为战争和各地区交往的加强,我族先祖以三晋之地为中心,从今河北、山西出发,分赴四方,将生命的种子不断撒向周邻,由黄河而及长江,瓜瓞绵绵,到汉代张姓就已经成为中华的巨族大姓。在五帝时代,随着黄帝的势力逐渐强大,战败了炎帝、蚩尤等许多氏族部落,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国家,被尊为“中央天帝”。张挥(不少谱书尊他为大始祖)以尹城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以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属清河郡、清河国。所以后世张氏谱书记载得姓郡望时大多记为清河郡(也有记为尹城的)。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的字样,旧时我族人家的堂屋正墙的家神上书“清河堂”、“清河家声远”就源于此。清河郡始设于汉高帝刘邦(前206—前194),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地相当今河北清河全县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方。东汉初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建和二年(147)曾改名甘陵郡。三国复清河郡名。晋以后辖区缩小。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改名清河县)。唐清河郡属贝州,被定为张氏望郡,“乙门”(全国十大姓为国柱之姓,其首姓为乙门)。唐以后郡被废,但清河县一直保留,到宋代又并入清阳县。今清河县治所在葛仙庄。我族先民自得姓始祖张挥之后,一直到秦汉前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在清河张城为中心的古冀州大地上渔猎、农耕。清河地处华北平原,海拔在100米左右,数千年前,在这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只有白虎冈等一些不高的土丘土冈。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当年的地貌大不同于现在,这里雨水既多,草木亦极茂盛,有大型食草动物及食肉动物出没其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我族先祖手执强弓硬弩,如何在平原树丛中追猎虎豹,在清河里捕鱼捉虾。洪水来了,他们率族撤到高处的土冈,水退之后,又到平原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多少代张氏子孙,直到周宣王(前 827)时的张仲(58世祖),以及500年后的张开地(78世祖)等先祖都还居住在这里。两千多年的漫漫岁月,这片土地上的我族先民更是生生不息,干粗、枝繁、叶茂,不仅成为中原的名望大族,而且成为国家倚为柱石的巨族大姓。岁月沧桑,如今清河县已没有清河了,但以清河为我族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二字世世代代烙在每位张氏子孙的心上。

       80、《张挥是我族得姓始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而姓氏是一个家族用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的徽记,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先秦文献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氏族部落。在今陕西一带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由此,我国人民常自称“炎黄子孙”(《国语·晋语》、《新书·益埌》等书均称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炎帝,一说是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活在陕西姜水一带。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生活在陕西姬水一带。据多部姓氏专著记载(我祖张九龄也著有《姓源韵谱》一卷),我族的血缘亲祖是黄帝。他一生娶有四房妻室: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国语·晋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有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由此,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为十二个胞族。二十五人虽是同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这是因为在母系氏族制度下,他们是出嫁之夫,以妻家姓氏为姓氏了。黄帝的一个儿子少昊金天氏,名玄嚣,又叫青阳。青阳公的第五个儿子名挥,字玉爵,号天禄,骁勇善战,发明弓箭,善张罗网,在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中累建奇功,黄帝因此赐挥姓张,并封他一个官职叫弓正。张挥就成为我族的得姓始祖。张姓成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而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则是张姓的胞族。

       81、《张氏族谱序》天道不息,地道无疆。人得天地之气而达发生之机,生活不止,生命无穷。昆仑巍巍,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黄河汤汤(音商),孕育了多少炎黄子孙……然黄河之千里九曲,应知出自昆仑;即紫芝之万杆千枝,亦识连生并蒂也。溯我远祖,源于黄河流域陕西姬水,发祥于河南新郑,立宗词于河北清河,而后辗转浙江婺、衢,迁徙福建上杭,再移广东乳源,定居四川邻水。数千年岁月,凡百代创业,诗礼传家,孝诚做人,瓜瓞延绵,堪称望族。然此渊源及沧桑,族姓又知多少耶?知道者,得之于谱牒;不知者,失之于谱牒。由是可见修谱之必要,此其一也。先祖教诲:族谱之修,其大纲有四,条目有八。四者何?敬祖也,孝亲也,睦族也,贻后也。八者何?世系有考,籍贯可稽,名派各别,长幼攸分,以至祖功宗德之尽载,庐墓田园之悉陈,母族妻党之并志,子孙远近之各别。谱之普载如是,方可一脉昭然。此其谱牒必修之二也。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世系明,亲疏辨,而人伦重;人伦重则名分正,昭穆序,礼义廉让之风由是而起,孝悌忠信之行油然而生。此其谱牒必修之三也。垂宗功之伟绩,扬祖德之流芳,不忘根本,继承光大。此其谱牒必修之四也。前徽彰,后裔则生其景仰;规条立,族姓则准其率从。递传之后愈久而愈存其真;一族之间益繁而益见其笃。此其谱牒必修之五也。国之有史,县之有志,族之有谱,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既自然也,亦必然也。此次共勷谱牒,是我族人沿着两百年前之祖谱的足迹走出的辉煌的一步,是对我祖徙迁邻水近三百年的最好的纪赞,也是送给先祖和后昆的一份极富意义的厚礼。通过此次修谱,充分显示出并强化了我姓同胞的亲和力及认同感。今斯谱既修,上无愧列祖列宗,下可垂族子族孙;重人伦而收族,推孝诚于不竭,使一本九族之亲如一身之血脉,通贯周流而无间焉。愿我族人共体孝亲敬长之意,各怀敦本睦族之心,兢兢自守,亲亲太和,克己规肃,玉振家声,各房昌炽,家富族荣。是为序。并填词一首(寄调“水调歌头”)赞曰:源出昆仑山,派衍清河堂。辗转浙江婺衢,迁徙闽上杭。再移岭南粤地,卜处韶州乳邑,文献耀楣光。白云峰峻峨,龙溪水流长。古潾地,芭蕉河,亦故乡。振公灵垂, 三祖创业家道昌。上承教肃诗礼,下启忠孝信义,张氏谱牒香。千秋扬祖德,万代颂宗方。

张姓是中国最大之一的姓,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位。文转载自《张氏源流》

       82.《张姓渊源与播迁》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会长  张焕书 张姓是华夏大族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它地方只是流,是支脉。

       史籍及谱牒依  据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曰:「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管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殴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它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岐。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1)《国语?晋语》曰:「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姞,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2)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地望考查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读史方舆纪要》曰:「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曰清河」。又曰:「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入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氓之蚩蚩,抱布 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至于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 史实际的。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顼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当代族史研究成果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殴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表。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睢,为躲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张姓的播迁》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查,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83、《张姓考略》张姓,是中国最大之一的姓。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篡》)“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王、李、赵,黄帝赐姓。”(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又分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再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名为张氏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告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它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再此晋国始有张氏”。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据《中华姓府》张氏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望族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它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份。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份少数民族改姓刘,也有一部份少数民族改姓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它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大不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睦家族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栻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位。
       84、《张姓祖根在濮阳》濮阳县文史资料    张姓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朱绍侯,著名历史学家,辽宁新民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部,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所著《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一九九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张氏是中国四大族姓(张王李赵)之一。据姓氏专家统计,张氏族姓居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总人口约有一亿左右。对于这样一个显赫大族的族根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除赐姓,改姓(如三国时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姓,世居云南;张辽本为聂氏,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之祖根外,有关张氏祖根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根于濮阳,始祖挥公说;二.根于山西,始祖解张说;三.河北清河为张氏祖居之地说。挥公为张姓始祖 据笔者所看到的文献资料,除《通志?氏族》不承认挥为张姓始祖,主张解张为张姓始祖外,其它所有数据都认为挥为张氏之始祖。《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唐《元和姓纂》所引与此全同)。北宋《姓解》:"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广韵》所记与此全同) 《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明张浚《张氏统宗谱》:"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挥公是黄帝之孙    类似数据,不再一一赘引。从以上所引 以张氏祖根在濮阳物,在追记中存在矛盾是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些互有出入的数据却都证明了挥是张姓始祖的事实。上是从所引用的资料中,论证挥为张姓始祖的历史根据,尽管这六条资料互有矛盾,但是,作为后人追记的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张姓始祖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由于挥是历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各书记载互有出入,如挥得姓的原由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一说"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 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一说"挥封于张,为张氏"。虽有不同,但在挥为张姓始祖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再从张字的结构上分析,弓长或长弓为张,《说文》:"张,施弓弦也",说明挥的得姓与发明弓矢,弓弦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还有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各书记载也不一致。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这十二姓中没有张姓,可以断定挥不是黄帝之子,而是黄帝之孙。但挥是黄帝哪个儿子之子,各书记载也不相同。一说是青阳之子,一说是青阳少昊之子。据古书记载,黄帝之子中,有两个青阳氏,除少昊之外,还有一个青阳玄嚣(枵)。据《史记?五帝本记》《索隐》考证:"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企图调节少昊,玄嚣两个青阳氏并存的矛盾。但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少昊金天氏是东夷族的首领,与黄帝族不是一个族系,这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挥之父的可能性。另外,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少昊为己姓,玄嚣为姬姓,而挥在得姓之前,亦为姬姓,这就说明挥只可能为玄嚣之子,不可能是少昊之子。所以《路史》注说:"以挥为少昊第五子尤无据也"。  《史记?五帝本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这里所说的青阳,是玄嚣的封号,江水是玄嚣的降生地。意思是说玄嚣降生于江水,封邑在青阳。《正义》引应劭云:(江水)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 安阳古江国也"。又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按豫州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就是说玄嚣降生地古江国安阳,不是现在的豫北安阳。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一生活动关系不大,玄嚣的封邑青阳才是挥成长,生活的地方。 按中国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传统解释,青阳即在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这就证明张姓始祖挥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 《水经?清水》曰:"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东北过获嘉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北入于河"。郦道元:"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无清水可来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汇流径绝,余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读史方与记要》曰:"淇水东过内黄为白沟水,亦称清河"。又曰:"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入于大河,故渎今湮"。上引《水经注》及《读史方与纪要》,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它源出于修武之北黑山,流经获嘉,汲县,内黄,清丰之间,后因河水南移,故内黄,濮阳一段清河断流,但遗迹尚存。现在濮东9公里有一地名清河头,明代称清河里,足证古清河与濮阳有密切关系。又据实地调查,在今濮阳张仪村,班家村一带的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说明在古代,濮阳,内黄确实存在过一条清河。 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安徽等省都有清河;同是在河南,邓县流入湖北境内的也有一条清河,怎么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帝丘(濮阳)是 "帝后所都",并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在今内黄境,古属帝丘)可作见证。挥是张姓始祖,但为什么张氏祖根在濮阳呢?这还要从挥之父青阳玄嚣研究起。 帝丘(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势力和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才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在蚩尤族北进之后,黄帝族的经营重心也移向豫北豫南地区,故黄帝族才能在涿鹿(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大败蚩尤。至黄帝之孙,昌亿之子颛顼 帝时,遂以濮阳为帝都,其后玄嚣之孙帝喾也以帝丘为都城,故《路史?国名纪丙》记载说:"濮阳,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所谓帝丘,有颛顼城"。颛顼,帝喾死后又都葬在濮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幼年随其父玄嚣生活在濮阳,成人后辅佐其堂兄弟颛顼帝任弓正,工作在濮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据此,可以说张姓祖根就在濮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