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56讲 苏子降气汤

 湘韵斋 2014-07-05

苏子降气汤 (续)

上节课讨论到降气的第一个方,苏子降气汤的主证分析。

配伍特点

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

它实际上是用于有寒痰壅滞,有外邪引发之后的这个发作期,发作期一般是表证很轻的情况下。苏子降气汤和小青龙汤比较的话,小青龙汤的病机,也有外寒引动内饮的特点。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表里同病。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那是表里俱重。它有咳嗽,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甚至于兼胃气上逆。外来呢,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小青龙汤是表里同治,表里兼顾的。苏子降气汤体现了上下同治。虽然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所以这两个不同。苏子降气汤证表证很轻,如果表证明显的话,这方散表不够,光是有点苏叶、生姜,散表是不够的。

辨证要点

喘咳痰多而稀白(偏寒饮),胸膈满闷,呼多吸少,苔白滑,脉滑,本方为上实下虚,喘咳证的常用方。

随证加减

· 痰多喘甚:+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

· 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

· 肾阳虚明显:+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

· 水肿,小便不利:+利尿药

喘急,必较严重,特别它有上实下虚,动则气喘,气短难续,因素有二,一个是咳喘较重,还有一个是肾不纳气,所以应该加纳气平喘药。体现了标本兼顾。增强治下虚,纳气的作用。胡桃肉,擅长于温肾,温肾纳气。沉香降气,和方中肉桂相配,擅长于增加肉桂的纳气作用。

使用注意

临床看来用这个方,咳喘往往以喘为主的,如果这个咳喘,痰多阻滞气机严重,肺失肃降,导致痰多喘甚,诃子收敛,也有助于纳气归肾。肾阳虚寒相明显,反映在四肢逆冷,增加附子,补骨脂这些温阳。如果肾阳虚,引起水湿泛滥,水肿,小便不利,那可以增加利水药,在温肾阳基础上,再加利水药。方中比如加了附子,还可以加像猪苓、泽泻一类的利水药。

学习苏子降气汤时,要和小青龙汤比较,我们刚才讨论了。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一类方

降气得第二个方是定喘汤,临床治疗表里同病,外有风寒,内有痰热的一个常用方。这里要注意定喘痰热壅肺,这痰热是哪里来的。痰热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 实际是热邪入里,煎灼津液,导致痰热,(2)自身痰湿较重,加上肺气闭郁,这痰湿郁久了,自身要化热。这样形成的一种痰热。临床上区别,热邪煎灼津液,炼液为痰,这种痰热,一般咳痰量少,黏稠。可以是黄痰、黏稠,量少;甚至于难以咳出来。如果是痰郁化热,本身肺宣降失常,痰湿壅滞,郁而化热,这类也是咳唾黄痰,也可以比较黏稠,但是量多,咳出来并不困难。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区别。

定喘汤证的痰热都是后者,是痰郁化热。临床上这类病人咳的痰量并不见得少。所以这个方也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主证分析

风寒外束

微恶风寒

宣肺降气
清热化痰

痰热内蕴

哮喘咳嗽,痰稠而黄
苔黄腻,脉滑数

肺失宣降

定喘汤证是一种表里同病,首先有风寒外束,这个方证在典型情况下是外来有风寒。明显有一组恶风寒的特点。由于风寒外束,肺气宣降失常,痰热内蕴是痰郁化热,加重了肺气失于宣降,在表里同病当中,使用这个方的阶段,应该说是以内在痰热内蕴为主。如果表寒明显,甚至于表寒还重,那这个方要加味了。因为它散表力量是不够的。至于痰热内蕴,可以效喘咳嗽,痰稠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都反映了痰热特点。刚才我们说到在临床运用这个方,它和热邪煎灼津液,咳痰量不多,黏稠,难咳出,这是有不同的,相对的这个痰量比较多。这是我自己临床观察的。而且这类证,往往是反复发作的,往往是历来有痰湿较重,所以郁而化热。

治法

表里同治。既要宣肺降气,宣肺包括了散寒,降气侧重在止咳平喘。对痰热要清热化痰。既强调宣降肺气,又要清化痰热。

方解

麻黄

麻黄辛温,散风寒

白果

性平,收敛肺气,润肺

苏子、杏仁、半夏、冬花

温化痰饮

黄芩

清肺热

桑白皮

清肺热,降肺气,化痰

使

甘草

养胃气,调和诸药

定喘汤用药,体现一种寒热并用,麻黄、白果联合做君,麻黄辛温,两个作用,一个用来散风寒,一方面宣肺平喘。这就涉及到这个证候,临床上它究竟风寒有多少?如果风寒明显,麻黄量增大,可以用生麻黄。如果外面风寒体现表实证,也很突出,光麻黄不够,还要增加发散风寒的药物,白果是平性的,白果有收敛肺气,润肺,麻黄、白果相配,既能增强平喘,又能制约麻黄,不至于发散太过。这类病人内有痰湿,外有风寒,痰湿郁而化热,往往这类病人反复发作,临床上有些反复发作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这类这个证型很多,如果单一的从温化寒痰方法来说,看他痰量多,那对他痰热不利,好好坏坏,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它的表邪多少,如果表邪没有,很轻微,表证不明显,那这时候麻黄侧重用来宣肺平喘,那可以用炙麻黄和白果相配,做为君药。如果表邪较轻,也可以用麻黄,用麻绒,麻黄油,挥发一些,缓和它发散的烈性。所以它可以解表,缓核发散表邪作用,针对表邪较轻。同时它也宣肺平喘。麻黄、白果相配,是这个方义分析当中第一个重点。

臣药,苏子、杏仁、半夏、冬花,这组的运用,可以体会这类痰的形成,本身是有痰饮,痰郁才化热的。痰郁形成来源于津液不化,没有化热之前是偏寒的,所以苏子、杏仁、半夏、冬花,总的来讲,杏仁平性,其它都是偏温性,它起到温化作用,同时苏子、半夏有降逆作用,杏仁也能降肺气,和麻黄相配,宣降协同,而且有较强的化痰作用,因为虽然痰热,本质上是痰多郁而化热,肺气闭郁,郁而化热,所以这个使用,和一般的清化痰热方法不同,将来祛痰剂里面有一些方,比如清气化痰丸,它也有杏仁,因为它平性的,但是它这用清化痰热药,胆星这一类,直接清化痰热。定喘汤里实际上是化痰药和清肺药的结合,既考虑到痰原来形成的根本,因寒而不化,寒饮、寒痰的特点。又考虑郁了以后化热,形成现在痰热壅肺。

黄芩、桑白皮清肺热,清化痰热。黄芩擅长于清肺热,桑白皮既能清肺热,又能降肺气。它有化痰作用,但是比较润。也使得全方不燥,缓和一定的燥性。

配伍特点

定喘汤的结构分析,它有它的特点,

1.     散收合方,宣降协同。

2.     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治里为主)

麻黄(宣)白果(敛)的宣敛,一散一收,一宣一敛,既宣肺平喘,又不使它辛散太过。白果比较润,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说到白果,白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发现它治肺结核作用非常好。60年代日本的杂志上,曾经报导过一个故事,是一个私人的医药研究所,在二三十年代治疗当时很棘手的肺结核,一个很有名的治肺结核的医生,一生都在研究这个。在链霉素、雷米封这类的出现,对治疗产生大影响,之前肺结核很困难治的。中医对肺痨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他们也用各种方法研究。有个病人,已经是空洞,肺结核晚期,医生认为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治了。当时估计三个月左右。家人接回去。过了半年,病人又来了,看起来挺健康,一检查,觉得恢复得挺好,非常奇怪,问他吃得什么药?他说人家给了他一个偏方,白果,完整带壳的白果,放在菜油泡,瓶子里装生白果,炮两个礼拜,菜油盖过白果,两周后拿出来,一天早晚都吃一颗,他这样坚持,主要就这个方法,坚持吃了半年。越来越好,恢复得比较好。那是五六十年代,《汉方医学》杂志上谈的。所以开始重视到白果这个药,在治疗结核方面的作用。这故事说起来后面还挺长,当时的科学家,为了探索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后来还付出了生命。那时候念书看到这个,一方面记住白果,这个印象很深,一方面也认为人喜欢了这一个专业和某个问题的研究,他可以不顾一切的。白果历来它的敛肺、润肺、化痰多方面作用,在这方里体现出来。

麻黄的宣,苏子半夏的降气。桑白皮泻肺气,杏仁利肺气,是宣降协同。

它是一种温化方法和清化方法的结合。对于痰湿壅滞以后,治疗咳喘证当中寒温并用。是针对痰郁化热的一种治法。这痰热,有时候热邪煎灼津液造成,邪热,可以外邪入里化热,煎灼津液,痰和热的结合。有痰郁化热,所以定喘汤里化痰,针对的咳嗽,痰量还是可以比较多的。清气化痰丸也是治痰热,这种痰热来源不同。

猛一看,是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如果不了解痰热内蕴的前题的话,这个方的用药,他为什么不用像麻黄散表寒,里边就直接清化痰热的药物为主呢?所以针对了他病机的特殊性。这种痰热内蕴形成的特殊性。

运用

辨证要点

哮喘咳唾,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这里滑数脉像的出现,一般来讲,如果痰热证当中,不是热重,就是痰多。所以定喘汤证全身性在临床上并不发热,有一定的微恶风寒,而且痰量较多。

随证加减

· 无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或用炙麻黄)

· 痰多者(且黄稠),加瓜蒌,胆南星。(清化痰热,因为温化药不少了)

· 肺热重者(发热明显),酌加生石膏,鱼腥草。(清气分热,透肺胃之热,鱼腥草清热解毒,特别黄稠痰类的肺热重,加鱼腥草)

使用注意

内无痰热,及()肺阴虚者,不宜使用。(因含很多温燥的药)

前面讲了两个方,比较一下。两个方都是以肺气上逆,肺失宣降,以降肺气为主,治疗咳喘的。

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表里同病,以里为主

上下同病,以上实为主

痰可以多,但黄稠

痰多是清稀的

热痰(痰蕴化热)

寒痰

临床上,定喘汤证很多很多,所以像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临床使用都用得多。比较,一定意义上定喘汤用得更多。由于他名字又叫定喘汤,所以人们有时候咳喘了,痰多,都开这定喘汤,刚才我们说,没有痰热不应该用,实际上从定喘汤的方来看,没有痰热,全方等于清化力量并不大。主要反映在黄芩、桑白皮。而包括麻黄、苏子、半夏、冬花,这类偏温的,特别带温燥特点,这类药不少。所以为什么有些定喘汤用的痰,并不见得黄稠,他用定喘汤也能有一定效果。那可以像黄芩不用,或者黄芩、桑白皮减量。这起到制约温燥的作用。不至于温燥太过。有些人觉得定喘汤灵活运用的话,也就要痰多,气逆咳喘,寒热都可以利用这个方调。

我在台湾开它们治咳喘,包括西医搞科研,科研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他们也在搞新药研究,要古方,好多医院首选就是定喘汤。因为它就算你稍微辨证上寒热差一些,副作用不是那么大。不像苏子降气汤那样的温,用的肉桂这一类。定喘汤临床上使用率很高。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要辨证,痰热才用,不是痰热,但黄芩、桑白皮的处理,经过量的调整,或像黄芩这类不用,用的话,使它的量符合,使全方温而不燥。温而不燥,适合久服。也可以治疗涉及到偏于寒痰方面的。这是为什么定喘汤使用较广的原因。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一类方

下面接着两个方是治疗胃气上逆的。以和胃降气为主要特点。

《伤寒论》提到旋覆代赭汤治胃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心下痞硬,并不满痛,按起来有一定抵抗感,说明一定的有形实邪,治痰,有痰浊。他强调心下,心下是胃,强调是胃,原来旋覆代赭汤的运用,或汗吐下以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是说在治疗当中,经过一个误治,特别吐下以后,伤胃气,伤及胃气,造成这种胃虚有痰的病机。痰是个痰水、痰湿的意思。它并非是指咳嗽咳出来这个痰。所以在胃虚基础上,胃虚有痰,造成胃气不和,引起呕吐、呃逆,或干呕。噫气不除,虽然包括像嗳气,但胃气上逆也可以呕吐。嗳气干呕本属同类。但旋覆代赭汤,由于历来人们讨论噫气,包括不包括呃逆,一般认为这个方也能治呃逆。因为呃逆,肺胃之气的上逆,张仲景说这是客气动膈,就是病邪引起冲动膈肌,造成肺胃之气的上逆,所以呃逆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有外邪侵入因素,或者吃一些不恰当的食物,过冷,引起肺胃之气的上逆,冲动膈肌,这是呃逆。但是嗳气呕吐,这个胃气上逆,用旋覆代赭汤,也使常用的一种病证。

病机

由汗吐下引起胃气虚弱。

 

汗吐下引起
胃气虚弱

脾胃失运─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心下痞硬

胃虚痰阻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嗳气,呕吐,呃逆

苔白腻,脉缓或滑

胃气虚弱,当然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湿聚成痰,痰阻滞气积,引起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反映胃虚有痰湿,所以从病机结论,胃虚痰阻,(或说胃虚有痰),造成胃失和降,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和胃降逆,结合化痰)

方解

旋覆花

降气化痰

臣1

代赭石

和胃降逆

臣2

生姜

化痰降逆兼顾

半夏

人参

补脾益气

大枣

配生姜,调和脾胃

佐使

甘草

增强人餐补气,调和诸药,防止代赭石(矿石类)伤胃气

过去的方义分析,旋覆、代赭合起来为君,但从量来讲,代赭石量很少,旋覆花呢,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有降气作用,又有化痰作用。针对了痰阻气机导致上逆,所以化痰降逆兼顾,和臣药代赭石结合,代赭石是和胃降逆常用药。矿石类,可以重镇和胃。但这方里考虑,胃气已经虚了,代赭石不宜量大,增强旋覆花的降逆作用。生姜半夏,是一个小半夏汤,化痰降逆兼顾。生姜凡是用来和胃降逆,量很大。生姜一般用于做药引子,像调和营卫,调和脾胃,历来一般都用很少,五片、七片。用来散寒,大多数用三两左右。张仲景用的特点,三两左右。我们现在就10克左右。但用来和胃降逆止呕,一般来说,都比三两大,有四两的,这个方用到五两。前面吴茱萸汤用到六两。所以一般散寒当中的用量,和和胃降逆的用量,相差可以达到一倍。这是张仲景用药的一些特点。那可以指导我们现在在用生姜不同功效的时候,掌握它用量特点的不同。这里生姜和大枣相配,还有一个调和脾胃,脾胃受损,气虚了。

旋覆代赭汤归纳起来,体现了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这里又反映出张仲景善于用他常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以及要注意方中代赭石用小量。生姜用大剂量。它自身用量范围的大剂量。

运用

辨证要点

呕吐或嗳气频作(胃气上逆突出),或呃逆,兼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

这里心下痞硬,有一种闷塞不舒的感觉,那是由于痰浊阻治胃气,苔白腻,脉缓或滑,反映出胃气虚,胃虚有痰。

随证加减

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
痰多(苔腻,咳嗽有痰,往往兼夹痰浊,呕吐有形痰),加茯苓、陈皮。加茯苓、陈皮等于结合二陈汤,二陈汤燥湿化痰,也就是结合了治痰的基础方。增加旋覆代赭汤证的化痰力量。二陈汤在化痰基础上也能和胃。

橘皮竹茹汤 二类方 《金匮要略》

理气最后一个方,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和旋覆代赭汤相同的地方,(1)都是以胃气上逆为主的,(2)都有误治以后,胃气虚弱。

橘皮竹茹汤体现它益气和胃、清热相结合,治疗胃虚有热的一些基本组合。

主治

胃(气)虚有热

脾失和降─呃逆或干呕

胃虚─虚烦少气,纳差。

有热─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金匮要略》说,()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它主治说的非常简单,就一个字,这哕指什么呢?历代医家在讨论都不统一,但有一条统一,就是胃气上逆。哕说的比较多的是干呕和呃逆,干呕和呃逆实际上都也没有有形的实邪,只是一种气机上逆,这个说的比较多。当然我们现在就是说,这个方你若不是干呕、呃逆,而是呕吐,好像黏液这些比较多,你还是可以里边配化痰之品,它是从一个基础见证,胃虚有热,没有强调有形实邪,这个角度来展开的。那就和旋覆代赭汤形成一的比较。都是胃虚,一个有热,你这个热,或者是误下当中,趁虚内陷的化热,或者本身会又一种热邪,有各种原因,我们前面讲过胃热的形成,有各种原因。和它的胃气不足,胃虚同时存在,所以胃虚表现是虚烦少气,纳差。一般都有这种,有热了,有虚烦了,少气气短,有热一般舌红嫩的,脉虚数的。那和前面旋覆代赭汤证那种没有热像,可以比较的。一般胃有热,口干。虽然仲景只说了哕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但用药呢,《伤寒论》很多用药反过来推测,它是胃虚有热,因为用了大剂量的竹茹,可以清泄胃热了。而且其中有人参益气,竹茹除了清胃热,和陈皮还能够和胃。所以这病机是胃虚有热。

治法

益气清热,降逆止呃

方解

橘皮

理气和胃

竹茹

清泄胃热,和胃,还能清胆热

人参

补气

生姜

增强和胃,降逆止呕

佐使

大枣

调和脾胃

甘草

增强人餐补气,调和诸药

胃气上逆很多和胆有关,所以人们说,胃本不呕,胆木贼之则呕,所以很多呕吐当中,特别偏热的,或者口苦,都和胆胃不和有关。君药,清胃热,和胃降逆,但要达到和胃,保证一定效果的话,必须量大。现在临床用,有的说15克就够了,但我们那里很多老师谈到,这个方要叫它和胃降逆,作用明显,用到20克,橘皮竹茹汤里用量要大。小剂量达不到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橘皮竹茹汤里,橘皮竹茹的用量特点,是在它常用量范围内剂量较大。这个方药味不多,弄出来一大包。竹茹非常轻,一般清泄,清胆胃有热,一般的用量不大的。但是真正做为降逆,以它为主,发挥作用,剂量要大。姜枣能调和脾胃。

橘皮竹茹汤的特点,非常平和,由于竹茹量较重,偏一点凉性,所以它起到益气清热,降逆止呃的作用。所以哕()者,有很多看法,哕指的是呃逆。

从病机,用药这方面,要和旋覆代赭汤比。两个都是胃虚,一个有痰,一个有热,有热所以用竹茹来清泄胃热。橘皮、竹茹、生姜结合,起到和胃作用。因为胃气上逆没有实邪,没有强调实邪,和旋覆代赭汤不同。旋覆代赭汤证心下痞硬,有痰,所以它用半夏、生姜结合。化痰、散水结合,它又有实邪,橘皮竹茹汤是胃虚,有热,它没有反映实邪,所以它不用半夏。

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清而不寒。(略偏一点凉)

用量特点

橘皮、竹茹需大剂量才能获效。大剂量是它本身范围内的大剂量。平时很多处方里,陈皮当臣药机会都少,多是属于佐药,临床用,当佐药,6~10克左右,竹茹更是这样,一般用量不会很大,但是在这个方里,要起到和胃降逆作用,量要比较大一些,所以不是这六个药背下来,开出来,药味对了,就能得到效果。还有一个量的涉及的问题。

运用

辨证要点

呃逆,呕吐,舌红嫩,脉虚数。

随证加减

· 胃热兼气阴两虚,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胃热常要伤阴,日久则气阴两伤,此方有益气的人参,没有益气的麦冬)

气阴两伤,胃气上逆往往会加重,所以增加半夏这些和胃降逆。

· 胃热呕吐,气不虚者,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甘温的不用,柿蒂增加和胃力量)

使用注意

呃逆由实热或虚寒所致者,不宜使用。

虚寒引起的呃逆,用丁香柿蒂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