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九味羌活汤】

 johnney908 2014-07-05

品读中医智识,须细酌慢饮,方能渐入佳境

解读【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证易变通。

方源

金代名医张元素制方,录自王好古《此事难知》卷

组成

羌活9g防风9g苍术9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黄6g黄芩6g甘草6g

性味归经

羌活:性温味辛、苦。归膀胱、肝、肾经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

苍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经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经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黄芩: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经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脾、肺、胃经

君臣佐使

羌活:君药

防风,苍术: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芩:佐药

甘草:使药

方解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解痉。

苍术: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防风,苍术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细辛: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善止少阴头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白芷:散寒解表,祛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擅解阳明头痛。

细辛,川芎,白芷三味药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甘草:调和药性。

此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配伍特点

1,升散和清热药结合运用。

2,体现“分经论治”的思想

清代名医顾靖远在《顾松园医镜》中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张元素在原书中也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辩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辩证要点。

适用范围

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加减变化

①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去掉苍术,细辛以减湿燥之性。

②若关节剧痛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

③若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

④无口苦微渴者,酌情裁减生地,黄芩。

⑤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禁忌

木方为辛温燥烈之剂,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附方:【大羌活汤】

方源

金代名医李东垣制方,录自王好古《此事难知》卷

组成

防风9g羌活9g独活9g防已9g黄芩9g黄连9g苍术9g甘草9g白术9g

细辛9g知母30g川芎30g地黄30g

性味归经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

羌活:性温味辛、苦。归膀胱、肝、肾经

独活:性温味辛、苦。归肝、肾、膀胱经

防已:性寒味苦、辛。归膀胱、肾、脾经

黄芩: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经

苍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经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脾、肺、胃经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经

知母: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

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方解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解痉。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独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防已: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苍术: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防风,苍术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细辛: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善止少阴头痛。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此方剂比九味羌活汤少了白芷,多了黄连,知母,防已,独活,白术,故清热祛湿之功效较强,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里热较重者。

功用

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医嘱

此汤宜热饮,若病邪不解,再服,病愈则止。若有余证,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九味羌活汤】有识医家如是说:

原方制家张元素自序云:此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用之治四时之瘟疠,诚为稳当,但于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尔。

明代新安医家吴昆《医方考》载:羌,防,苍,细,芎,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防风者,诸药之卒徒也。用生地去血中之热。用甘草调和诸药而除气中之热也。

临床上,本方治疗太阳病症,使用的频次高于麻黄汤,桂枝汤和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本方之所以“其效如神”,主要是随证“增损用之”。方中羌活,防风,苍术,甘草为基础用药,其余五味均示人随证加减。

方中羌活治太阳肢节痛。防风治一身尽痛,苍术:“别有雄状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甘草“能缓里急,调和诸药”,四味药相合,外祛风寒湿邪,内安脾胃,治太阳病恶寒,头身关节疼痛可谓如神。其余五味药,细辛治足少阴肾苦头痛,川芎治足厥阴头痛在脑,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生地黄治少阴心热在内,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三味治头痛药是示人以循经用药,并非每例病人都会出现三经头痛,两味清热药,更是提示用方者注意里热的出现和郁闭,有热须依脏腑用药,

张元素小传:

张元素,字洁古,今河北易县人。金代著名医家,古代中医创始人。代表性医著为《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对于每一脏腑,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其脏腑辨证学说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元素在药物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认为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强调首先应明确药物的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将中药学的理论与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张元素对药物归经理论的认识也不同凡响。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泻胆火亦同。若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张元素在归经理论的启示下,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方剂学中,如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为足少阴引经药等。认为以上这些药物配伍于方剂之中,可以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以加强方剂的效用。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土实泻之,包括泻子、涌吐、泻下。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洁净府。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胃实泻之,包括泻湿热,消饮食。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枳术丸——是张元素创制的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本方系从《》中枳术汤演变而来。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张氏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于此可见,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乃是以扶养后天之本为先,而辅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张氏所谓“养正积自除”的治疗观点。

(2013年6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