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二)

 于老师 2014-07-06

 《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优秀成果

(第二辑)

2012-6-30

 

【教学随笔】

体育优质课的“自然灵动”

王丽华

 

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堂优质体育课,应和谐自然,不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一节优质体育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导入与“情”贯其中

上课初,体育教师大多很在意“开讲”,特别是在有人听课或者是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往往都要将开讲的内容“打扮一番”。我觉得,这种做法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要做得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过分渲染。要力求在短时间内,从容地导入授课的内容。

体育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上课初始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不同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然导入,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一位体育教师,平时性格较内向,看上去也比较严肃,一次公开课的导入,他突然来了一段抒情的讲述,与平时的特点大相径庭,弄得学生与听课教师都起鸡皮疙瘩。因此,课前体育教师要花一点时间设计自然和谐的导入,才能达到自然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入其境,从而在不经意间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将“情”贯穿其中,境中融“情”,从而达到“境”为“情”服务的目的。如果课堂一味摆设“境”而忽略了“情”的贯穿,便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反而让人感到“境”的空洞,情境创设得不自然。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却完全脱离了这节体育课的本质内容。体育课应有体育课的特点,应在课堂当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有所体会。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自然,要找准切入点。要求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实践,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教学情境。

    二、即兴互动与语言过渡

    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应是即兴的而不是通过事先预演,再进行的表演;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应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而来的,而不是课前刻意准备在课堂上重复的假象。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时“暴露”了课前准备的痕迹和色彩,这样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互动”必须是双向的。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课题难点,绝不能为追求一些热闹的假象而忽视教育的意义。

    过渡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一堂体育课,其情节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精心设计教学中问题之间的过渡语言。恰当的衔接能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

巧妙的过渡语言应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万不能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平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运用各种形式来授课。如果教师重视这种过渡语言的推敲,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体育课就会上得更好。

    三、自然的问题揭示

教师设计问题应带有较强的启发性。在引领学生探究问题时也应讲究艺术和方法,不能将枯燥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采取多种手段:

1、学生听不懂时,对教师所讲的课没有任何反应。此时,要放慢讲课和提问的节奏,适当重复。

2、学生不感兴趣时,开始互相说话、做小动作,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此时,要变换讲课方式,改变提问方法。

3、教师提问要自然,提问前要有“预热”,避免突然。

自然的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好体育知识。

 

 

【教学反思】

《快乐与人分享》教学反思

 

 

今年第一次接触生命教育课,拿到课本时“劳动创造美好人生”、“快乐与人分享”、“改变我的想法”......那一个个标题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怎样上好这样的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引领方向,如何创造生命教育课的优质课堂?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探索的内容。当一遍遍研读生命教育课的课程标准和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让我逐步找到了教学的方向。现结合《快而与人分享》一课谈谈我对创造生命教育优质课堂的一点感悟。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优质课堂奠定基础

    标准中指出:“生命教育教材不仅是作为知识载体让教师讲授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的工具。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生命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及身边的人和事都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以增进课程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因此,《快乐与人分享》在课时安排上,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分享喜欢的物品,感受快乐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地方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氛围,实现优质

    课标指出:生命教育课程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自身角色;要虚心、耐心地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之对话;对学生倾诉的隐私和悄悄话,要给予尊重和注意保密;要建立一种民主、宽容、愉悦、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其生命潜能,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暖身活动,体验快乐;摆脱烦恼拥有快乐之旅;赠送快乐卡,感受快乐。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们都与别人分享了快乐,也都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教学随笔】

优质课堂小议

张庆茹

 

什么是优质课堂?

第一、所谓优质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优质的必需。

第二、所谓优质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优质高效的境界。

第三、所谓优质课堂,就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有学习的高效性。

优质的课堂教学评价五条标准

一是在教师讲授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

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

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随笔】

如何打造优质课堂教学

李敬华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

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这“工夫”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即做好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即课堂生成。做到这些,也就创造了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叙事】

用爱打造优质课堂

刘雪飞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级小学,家长们都是朴实的农民,整日忙碌自己的事情,哪有闲心去教育孩子?即便有,也是极少数的。这“极少数”也只是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学习情况,有谁会问:“你的音乐课学什么了?学的怎么样啊?”即便孩子提到音乐课,家长也都是不屑一顾的说:“学不学没啥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学步履艰难。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三年级上音乐课时,我把音阶写在了黑板上,孩子们大声地问我:“老师,音乐课你写1234567干什么?”我当时愣在那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是啊!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多年来一直也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去教他们,这又怎么怪得了孩子们呢?原有的轻松一扫而空,想让孩子们学好音乐,任重而道远。

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倒还好说,因为年龄还小,上课的时候适当地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给他们,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而且年龄小敢唱,即使唱不好也愿意表现自己,这多少给了我一些信心和动力。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五、六年级了。孩子大了,自尊心特别强,“学了也没用”的想法也相对比较牢固,而且自打入学来就没好好上过音乐课,所有就不好意思开口唱,一节课下来,几乎没几个人唱的,无形中我的压力就更大了。甚至于一看课表上有高段儿的课,我就先发愁。

直到那节课上完以后,一切都变了。

我记得那是两三年前的六年级一节音乐课,任务是学唱一首新歌——《同一首歌》,也许是孩子们对这首歌都比较熟悉吧,学唱的人也多了一些,我暗想:这不正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于是在第一遍听唱完之后,我就特别夸张地表扬了他们,尤其是几个很腼腆的学生。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听到我的赞扬后,眼睛一下就亮了,信心也明显足了很多。于是,我趁热打铁,说“大家都很具有音乐天赋,乃至音乐家的天赋,就是大家平时没有锻炼展示的机会,我相信只要你们抓住机会认真锻炼自己,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音乐梦想!比如说阿宝。”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激情全都调动起来了。歌曲后面有一个欣赏曲目——《大中国》,因为是流行歌曲,又由于它跟传统的秧歌调特别相似,听过、唱过之后,我就在课堂上教他们跳起了秧歌。意外的事发生了,所有的孩子都主动站了起来跟我一起学,甚至班里最不爱学的孩子也参与进来了。同学们载歌载舞,完全陶醉在音乐中。

我高兴极了。此时我深刻地认识到,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需要我们生硬地灌输给他们一些乐理知识,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给他们创建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用爱去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竟然真正地爱上了音乐课,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质高效了,音乐的熏陶让他们变得更加可爱了。

原来,音乐课的优质课堂是用爱打造出来的。

 

 

【教学随笔】

       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

顾艳茹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从理念层面看,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他们共同努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只要有一点体现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另外,这也和当前学业考试命题相一致。所以,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二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不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结尾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要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一堂好课还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教学论文】

如打造优质课堂

 

2012-5-2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故此,实施优质课堂教学,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优质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施优质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论文】

优质课堂评价标准小议

山丹丹

2012-5-27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优质课呢?首先我认为这样的课不能算优质课。

1、“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优质课。有时一堂课听下来,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根据评课的指标去评这堂课,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可以罗列出许多优点。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练美观、教态亲切自然等等。整堂课似乎无可非议,但我内不认为这是一堂优质课。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这堂课,想想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时,我们就会发现,这堂课的许多环节是为迎合评课人口味而设计的,是在做表面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在优质课评比中尤为常见。因此,我认为“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优质课课。

2、“教师唱主角”的课也称不上优质课。在观摩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自己当太阳,让学生当月亮。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教师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教学,究竟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为教服务?教学论上对于教学目的的阐述是非常明确的。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即便教师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称不上优质课。

3、“达到认知目标”的课也不一定是优质课。有的教师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对完整的人的教育,仅仅达到认知目标的课,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那么,在新课理念下怎样的课才算优质课呢?我认为一节优质课起码应具备如下特点:

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2、学生受益。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就拿我们语文课来说吧,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几个生字和词语和常见的修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人文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只有学生学得主动,善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才会明显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