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宀部》与传统文化

 巴翠 2014-07-06

《说文解字?宀部》与传统文化

 

摘要《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字义的同时,也传播着丰富的文化。其中宀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远古祖先居住的情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相关行为。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细致、注解透彻的权威字典。在我国的文字学研究领域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它也是研究我国上古文化、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试就《说文解字?宀部》字为例,来探讨一下宀部中蕴藏的传统文化。远古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简陋的条件下改造自然之物,使之适于自身生存。“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这种原始的“营窟”和“巢”便是华夏先民最初的土木工程。虽然这与动物的筑巢构穴相去不远,但它却标志我们祖先对自然界的适应,以及独立于自然界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考察部首宀字,甲骨文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屋子侧面的样子。据半坡村仰韶房屋遗址复原,乃在原形基础上建墙,墙上覆圆锥形屋顶,屋顶开有通窗孔,下有门。此种建筑,外露部分较少,因而深密,故许君云“宀,交覆深屋也。象形”。

《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从“宋”字我们知道先民已会建造简单的避难所。而在这之前,只能居洞穴之中。“穴居”与“巢居”大概同时。《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定所,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下指低洼潮湿的地方,上指高原干燥处。

考古发现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穴居分两种,一种是横穴,另一种是竖穴。令人吃惊的是,这两种先民的居住形式在《说文?宀部》都有相应的记载。横穴的代表字是“宕”,“宕”的甲骨文是一个洞窟外型,内里是一个石字,两相会意,表石洞之意。《说文》解释为“宕,过也。一曰洞屋”。远古时代的人们还不会建造房屋,因此只能选择天然山洞栖身,与禽兽无异,自然免不了猛兽蛇虫之患。“宕”正是这种横挖洞穴的表述。今陕西一带的窑洞式民居可能是上古建筑形式的遗留。竖穴的代表字则是“容”字。甲骨文“容”字象一口小肚大可容物的地窖,下部内里的口表示地窖的窖口。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营建这种地穴式的建筑,用于居住、储存粮食和物品。甲骨文的“容”字正是对这一生活原型的真实写照。竖穴居住的方式延续很久。《诗经?大雅》:“古公父,陶复陶穴。”毛传:“陶其土而覆之,陶其壤而穴之。”据《史记?周本纪》,古公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可见殷商时期尚存竖穴居住的习惯。由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宋”字就是这类居室的反映。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说文》解释为“宋,居也,从宀从木”,其实这是上古先民们以木为梁柱,架设的地上居室之形。这种房屋在六千年前已经出现,房屋高出地面,由柱子支撑房顶,四周是用木桩涂泥构成的墙壁,很像现在草原上的蒙古包。支撑屋顶的木柱应当木质坚硬,不容易被虫蛀,易于寻找。在黄河流域,松木正是先民理想的选择。宋与松声音同源,在林曰“松”,在室曰“宋”,这也是商民族视松树为神木的原由之一。

刚才我们提到的“宕”“容”“宋”等建筑,它们的内部空间都很小,那么先民有没有大的房子呢,我们就可以来考察一下“宣”字。甲骨文的“宣”字上部是一个表示房屋外型的“宀”,内里是一个表示回转的“亘”。两形会意,表示这是一种可以让人在屋内转圈行走的大房子。“宣”的本义是宽大之物,引申指王所居住的宫室。《说文》:“宣,天子宣室也。从宀,亘声。”《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武王甲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这里的“宣室”即指纣王居住的宫室。

“宅”字甲骨文写作“”,《说文》:“宅,所托也,从宀,乇声。”“乇”为初生草木之形,其字中间一横表示地面,地面以上的部分为初生嫩芽向上生长,即所谓“上贯一”,地面以下的部分为根须,嫩芽有根,也便有所寄托了,可见“宅”以宀,乇会意,则表示寄身之屋室无疑。相似的字还有《说文》“客,寄也”,段注“自此托彼,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寓”也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寓”字外部是表示房屋的外形,内里是一个古文的“禺”,表示用手或用木棍驱赶蛇的意思。屋内有蛇是因为无人居住之故,要居住入内,需驱蛇清扫。因此可知,“寓”乃日常闲置,专为客人或路人准备的临时住所,即“客寓”。从客人或路人的角度来讲,住这样的房子则表示寄居。《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其中寓人一词即表示使人寄居的意思。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甲骨文的“定”字,其上为房屋之形,中间有口,则表示屋室的入口,与下面表示走向入口的脚迹合体为正,整个字型以会意的方式表示走回家中的意思,人回家中,心情自然会安定平静下来,因此《说文》解释“定”为安也。《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矣。”“宜”字,《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诗故训传》说:“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之。”“宜”字本象屋内俎上有肉的形状,家中有肉可食,所以许慎训“宜”为所安也。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生火取暖的地方就至关重要了,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依托。正如《说文》:“宁,安也。”“宁”小篆从宀从心从皿。皿,人之饮食器也。宀为屋室之形,两形会意,表示有吃有住,心有所安。金文的“宁”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心”字,强调了心安之意,可见屋里有饭可以吃可以安,屋里有肉吃也有安逸,那什么是安呢?《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今“安”“静”两字连用,先民在造字之初认识到屋中有女才能称作“安”,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同样表示“安定”的字还有“宓”、“宴”。

房屋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祖先抵御自然的能力。从此,他们可以不必再过穴居的生活,可以在自己想住的地方住下来,繁衍子孙。从宀部字我们可以看到上古先民的生活状况.

财富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象征,在今天以金钱为象征,而在古代则以牛羊、田亩、房屋为代表,而房屋在这其中尤为重要。《说文》:“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说明房屋与贝玉同样重要。“守”字从宀从又,又为人手之形象,而宀则为被守之物。显然,在先民眼中,居所乃是最当守卫的地方。与“守”形成对照的则是“寇”字,《说文》:“寇,暴也。从攴从完。”徐锴曰:“当其完聚而欲寇之。”按《说文》释形有失,金文“寇”从人从攴在宀下,象人以暴力入宀内,见强取之意,此说可从。寇之本义为“侵犯”,而所以犯者则为逐人于宀中而强据之。又“灾祸”的“灾”,甲骨文象宀遭火焚,可知在先民的生活中,居所遭毁,乃灾祸之由。由此可见,居民建筑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它给予先民无可替代的庇护与恩惠。既然先民相信房屋在他们生活中给自身带来了保护,而死后也同样需要建筑房屋来保护自己。从宀部的相关字中,也不难看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古代风俗。“宅”毫无疑问为寄身之所,而它又是墓宅之名。《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注曰:“宅,墓穴也。”《礼记?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疏:“宅,谓葬地。”“宅”字或从土,这当与“宅”字地下墓穴有关。古人以活人居所之名为埋葬死者的地穴之名显然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死者也像活人一样,要有自己的居室,而他们的屋室便是墓穴。又《说文》:室,字从宀至声。”字的上部正是房屋的形状,故“室”之本义指所居住的宫室,而至象箭矢着地,箭矢着地则终极之义,所以“室”亦为人死后终极之处,即墓穴也。《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所谓归于其室,即指归于墓穴之中。这种“室”字既指活人居所又指死人墓穴的一身二任,说明死人墓葬与活人居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宀部,我们还可以看到先民的原始朴素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我们先看“宇”。《说文》:“屋边也。”房屋对人们的庇护使人们认为天地只不过是一所更大的屋子而已。《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古代的神话已曲折地反映出远古的灾难只是天地间的“大屋子”有些破旧了,只要四根柱子不倒,把房顶补好就没有灾难了。“宇”也就由屋边的意思引申为天地之间这座大屋子的四边,又张舜徽认为:“宇之言吁也,谓望而惊其宽大也。此与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同意。是宇字本有大义。”[3]因而“宇”由此联想引申产生了四方上下、广大之意。其实这种空间的观念是与先民自我封闭的原始农业相联系的,由局限自身的空间推广到自身的封闭生存空间都是古人自我封闭意识的外化。我们再来看“宙”如何有古往今来的时间概念。《说文》:“宙,舟与所极覆也。”非其本义。宙的本义为极。“极”即房屋之栋梁。他是房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乃是房屋安危存亡之所在。因为房屋不仅自己居住,其子子孙孙亦将居于此,这种子孙的时间延续对房屋建筑的依赖就演变为人类对自身时间延续的思考。同时“宙”是房屋的最高点,站在这一点我们可以任意纵览古今,评点历史。这种时间的穿梭、流逝正反映了先民们朴素的时间概念。所以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支配作用,它不仅限制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又局限了人们的生存时间,这两种方向上的词义引申统一于居民建筑给予先民生存的庇护与恩惠。此外还有一些与房屋相联系的行为,如“宦”,《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甲骨文和金文的“臣”像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在仰头时从侧面看,眼睛位置恰是竖着的,仰头竖目正是跪着的人,听从训斥和命令的形状,即臣服。臣的本义为战俘,是奴隶中的小头目。这个字十分形象地表明战俘要想活命,必须表现出恭顺和顺服,即便只有一只眼睛也须时刻跪拜在地,眼睛像狗一样时时刻刻关注主人的表情和指示。因而《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这里的“臣虏”一词即俘虏而来的奴隶。后来在臣字的上面加上宀,指称奴隶主家中的家务奴隶头目,如《国语?越语》就记载了越王勾践和大臣范蠡“入宦于吴”,为吴王夫差洗马,甚至尝粪之事。另有“宰”,甲骨文乃是宀下有一辛字。辛本为押解奴隶的刑具,这里指奴隶,加宀表示屋内劳作的奴隶,《说文》释为“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显然,屋下执事的奴隶的地位比室外劳作的奴隶地位高一点,大概此类称宰的奴隶有一定的权利,可以按照奴隶主的旨意管理、指挥其他地位更低的奴隶,所以引申出“宰”的主管意。总之,《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以其形象而生动的造字法则物化记录了古人的生活、观念、心态,堪称文化考古的活化石。以古汉字为反光镜,将民族意识深层的积淀展现出来,便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汉.汉字密码[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2]李玲璞等.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7.[3]班吉庆.汉字学纲要[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5]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杨飞: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_说文解字_部首体例研究
_说文解字_宀部的文化阐...
_说文解字_女_部字所反映...
_说文解字_女_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
_说文解字_女部_与传统文...
_说文解字_女部的文化内...
_说文解字_女部字的文化...
_说文解字_女部字与中国古代妇女文化
_说文解字_与居住民俗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