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听秋坟鬼唱时

 津南王者 2014-07-07
 爱听秋坟鬼唱时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渔洋山人王士禛为《聊斋志异》题的一首诗。也是渔洋山人之后的社会,引用甚为广泛的一首诗。可是近年来,某些引用这首诗的编书者,却把 姑妄言之妄听之换成了姑妄言之姑听之

蒲松龄是淄川人。康熙十八年,蒲松龄39岁的时候,《聊斋志异》成书,并写聊斋自序。王渔洋是山东桓台人,长蒲松龄6岁。1689)夏秋间,王渔洋45岁的时候,阅《聊斋》终卷后,即兴赋《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这首诗。诗的第一句是姑妄言之妄听之

 妄言”是说什么,怎么说。妄,既是“说”的内容,也是“说者”的表情、语气。“姑妄言之”是“说者”把一些荒诞、虚拟,并不存在的事情,凭借“妄言者”的表情、语气、态度和说话技巧,使“听者”听起来像是真的。不论“妄言”还是“妄听”,“妄”,在这儿是认真的,没有“胡乱”、“张狂”、“狂妄”之意。也只有“说者”严肃、认真,一本正经,一丝不苟,才能使“听者”把这些荒诞、虚拟,并不存在的事情,当做真的来听。 “妄听”是听什么,怎么听以及“ 听者”的态度。“姑”,是姑且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说:或许您讲的是些荒诞、虚拟,并不存在的事情,您虽然姑且“把假的当做真的”来说。我却是认真的按照您的思路当做真的来听。

作为王渔洋及王渔洋以后的“妄听者”,没有丝毫的“姑且”、“凑合”之意,完全是认真的,完全是一本正经的“听”。这既是对“说者”的尊重,也是对所说内容的褒奖、肯定和欣赏。事实也是这样: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把改编聊斋,读聊斋,说聊斋,听聊斋,演聊斋,看聊斋,当做“荒诞的正经事”来对待的。这也许是人们为什么把王渔洋这首诗广为引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位将姑妄言之妄听之换成姑妄言之姑听之的人是《蒲松龄年谱》的编著者,淄川的路大荒((1895-1972))先生。另一位将姑妄言之妄听之换成姑妄言之姑听之的人是《王渔洋年谱》的编著者,桓台的伊丕聪先生。

  如果把 路大荒先生《蒲松龄年谱》的编著者看做是代蒲松龄立言,我们不妨把 路大荒更改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意思,看作是代蒲松龄先生对王渔洋《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一诗的回复我们淄川人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还不太成熟,您姑且凑合着听吧。

如果把《王渔洋年谱》的编著者看做王渔洋先生的代言人,我们则需要对伊丕聪先生 更改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意思这样理解:王渔洋读完《聊斋志异》,请伊丕聪替王渔洋对蒲松龄说:您写的《聊斋志异》尽是些荒诞、虚拟,并不存在的事情,我只好凑合(姑且)着读(听)了。

由此看来, 路大荒是代蒲松龄自谦。伊丕聪则难免有邯郸学步之嫌。

2014-3-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