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澧州谭氏家谱B

 昵称18488980 2014-07-07

湖南澧州谭氏家谱 <wbr>B

 

A.考證-澧州譚氏家譜序言;,(明朝東閣大學士,譚孝峰.)

澧州譚氏"古族譜";(搜遺史料傳說記載)

   嘗聞國有史、邑有志、家有譜,其載類不一,所以示祥考而別原委者,其事不同也。始祖興公.世系江右望族也,吾宗室自"麟公"祖立勳明室,賜祿田數百頃,世襲纓,清白傳家,子孫椒繁,廣列黌宮。落籍澧土雲初繁衍,德澤綿遠,子姓蕃昌,蔭襲於明室。千尋之幹必本於根株,萬派之泉必源於積石,人本乎祖,即其木本水源之謂也。夫尚無譜之聯之,不忘數典而忘祖,且而遠而間親,以小而加大,將來之順逆率多,不免妥列宗剩附之梨棗請政並子其額弟輾然喜曰:古帝王之所以平章百姓者,皆自睦九族而推廣之也,自周武甚亂,大封懿親。顓頊之後,賜子爵於譚國,固以為姓。迄漢聚族金陵,鼻祖頃元侯(譚玉成)封河南郡,官笈開基,遂有弘農之族。深念世遠族蕃,不無遺忘之患,參訂考據,增其所未備,正其所或訛,而戚疏遠近登載無遺,是豈徒徽文潤色沽名駭俗而已哉?實所以激勵子孫當體祖宗之心為心,確守成法,尤以續修家譜之務為急,使百千世而上芳徽於以不忘,百千世而下昭穆由之不紊,其慶倖曷有窮耶?傳曰:流之光者由德厚,木之茂者由木固。詳而垂之;吾譚之蕃於茶也,非一日矣。我鼻祖光祿大夫可奕翁,配李氏夫人。於武宗會昌四年甲子生男守祿。及攜守祿來茶時,則懿宗十四年癸巳也。考翁為幽州大將軍譚忠之裔。宦居河南,今河南譚家河故址猶存。由河南宦居金陵大平路當塗縣貴遊鄉,遞至翁仕唐授宣議郎。因懿宗鹹通元年庚辰十二月,江南人事多乖,天道不順,雪深七尺,黎庶僵僕。翁有亂邦不居之意,遂攜家由大平路徙居江西吉州。複有吉州泰和縣高行鄉早禾市烏龍山石壁下攜子守祿徙茶陵,舊稱十五都地名鄧塘居焉。時已致仕有日矣。中和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複遷堯溪十三都,地名蕉坑大平園。屬堯水神山嶺之近。地初無此名,我始祖追念先祖世固金陵大平人也,遷徙屢易,未有安處。迨居堯水葉吉,爰命名:大平園。以示不忘本也。

    祿祖娶鄧氏夫人,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出生武興祖,興配徐氏夫人。生長男進峰、字文洪,號:希峻;又號:仰仙。次子:進鴻、字文道,號:希儀,又號:雲達。三子:進頗、字文雍,號:希廉,又號:古塘,別號:東溪。

    昭宣天佑四年丁卯,朱溫篡位,國號大樑。是為五代。梁大祖改元開平。元年封湖南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楚王。時天下分裂,各霸一方,稱王稱帝,不可勝記。梁僅偏安,馬殷王遂分居譚州(昭潭),盡有湖南之地。遺使征九路良材壯仕,以輔其國。峰兄弟噐宇魁梧,才德超群,文武全備。名聞於上,郡守具奏梁王,乾化三年癸酉三月,遣使至茶,見峰言貌異眾,驚嗟不置。問兄弟幾人,答曰:第鴻、第頗、尤有足觀者。使俞喜,複命楚王。四月征入朝。見其身材六尺,重厚過人。賜峰管武庫,鴻統兵司馬。頗十五歲耳。尤秀奇偉雄,賜典屬國左殿將軍。曆七月,攝政勤謹,屢試克勝,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敕封峰祖朝議大夫,仍管帑藏,後諡忠順。授鴻司馬大夫、頗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誥贈三代,而興祖痛念奕翁避地播遷之苦,命苦三子陳情於王,追封曾祖,以遂孝衷。王允其請,厚祟追封。故奕翁得累噌前階光祿大夫,祿祖止奉訓大夫,興祖止嘉儀大夫。

    時楚王就長沙開福寺建天策府,延納諸學士,談笑樽俎,吟詠終日。有江南處士詩曰:“藥靈丸不大,棋妙子無多。”峰兄弟相謂“詩固佳,且通治兵之道矣”。 三翁生平之善於軍旅可知。

南唐天成二年丁亥八月終楚始建國,及長興元年庚寅十一月楚王死,子希聲嗣位。先是,峰兄弟諫王宜盡事大之禮,以保境息民,不徒在國制自雄也。王果遺命去建國之制,複藩鎮之舊。唐主以希聲為武安靖江軍節使度,仍封楚王。三年壬辰,希聲死。希範嗣位,奢淫無度。處士戴偃作《漁父》詩諷之。範之死,峰祖屬魔下將,丁思覲上書諫王器度不廣,王削其官。峰祖兄弟力救之不獲。心知國事日非,隱憂於中。雖楚王範與頗祖同庚,時加眷注,然而國不可為矣。迨晉高祖天福八年癸卯三月,頗接家書,報父喪母病,淚如雨注。三上疏乞歸喪侍疾。王不允。頗懇請兄曰:“國步孔眼,又丁家難,及今若不歸,父喪不能致其哀,母病不能致其養。異日何面目見先人於地下乎?”。遂棄官歸。同列以叛譖。峰竊謂王必討之,單騎夜追,謂頗曰“王師至矣,奈何?”頗曰:“生以忠,死以孝。吾何憾焉。”於是齧指滴血上書陳情,明無叛意。未及報上,頗遂自刎雲陽之墟,洣水之濱(洣水-攸縣流入衡東縣),即今第一都金築城是也。王初見頗書,甚喜。既而聞頗自刎,大驚,泣謂諸將曰“喪我股肱,寧忍弗慟?”蓋三進公在朝三十年,為國靖草寇,則耀兵威,鋤強禦暴。奉命征苗苗圃獕,則堅銅柱分界以記功。而善禦士卒,師旅經過之處無憂。加以梓裏利害興除之事尤多。嘗欲迎養興祖,興祖辭以詩曰:“兒輩臨戎日較多,同衙亦奈別親何?兒忠兒事吾心喜,何用班衣下拖。”自天福八年退朝治喪,先後厭世,各升神祚。楚王追念前勳,諭賜祭葬。而地名以其曾禦大災、捍大患,功德不可泯,爭建祠祀之。遠者勿論,近而攸邑、酃邑、又近茶之壟上、南庒,更近茶之堯水神山嶺,威靈赫奕,亙古亙今。非我三進公實有所以系屬人心者,何克臻此。

傳至進頗公官授武工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參理軍務後,譚宏佐,行十八郎,字梅山.以官笈開基而留吉安府吉水縣吉水.芝水.(皆金吾將軍派族系也)。後支系徙湖南茶陵(犀城),衡州(安仁.衡山),永州(祁陽),,、沅州.澧州之屬地。其間拜爵封公拖青抒紫者,若苕壁若玉樹擎天琅天撲地,令人不敢側視而並不能數也。豈封公諱略嘉言懿行亦莫不載之,世以至十世,後以至千百世,展卷而厘然自曰也。豈侈其榮哉。要以高曾祖妣瞭若指掌,伯叔孫侄燦若列眉,示後人讀之而油然動木本水源之意雲耳。

明武宗戊寅年(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吉日春雨

世襲左千戶.由科第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

武宗詔入翰林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 - 孝峰.

注釋,譚鉞;(系我族系始祖)生平簡介;

柳州府,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廢元代柳州路,設柳州府,轄馬平、柳城等2州10縣。 府治所置馬平縣城(今柳州市城中區南半部)。府隸廣西行中書省(後改稱廣西承宣佈政使司)。柳州被評為是歷史名城,因有柳宗元曾任知府,所以出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年間(西元1506-1521),譚鉞,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譚鉞,字孝峰,約明孝宗庚戌年(弘治三年)西元1490年-x月-x日生,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洲,原居澧州府,應襲左千戶(元朝於各路設千戶所,置千戶為長官,隸屬於萬戶,下領百戶千戶,世襲軍職,正五品),由科第為柳州知府。武宗詔入翰林,受特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約卒於明神宗己卯年(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x月-x日。卒後歸葬澧州(譚家河.五裏堆建有鉞公道碑亭,鉞公之道碑),贈大學士。配歐陽氏,淑人(清封贈三品官之妻,是淑人)。生六子: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信、仲睿。譚鉞在柳州知府任上,曾編撰有《族譜》書稿,但沒有及時付梓成書,後因戰亂,書稿遺失,僅存其所訂族訓四則;一,本忠厚以締世澤,二,睦宗族以培根本,三,尚儉樸以裕家計,四,敦孝友以肅家政。故稱之為柳州遺訓。澧水流域譚氏族譜流傳族聯:“紹先緒柳州遺訓;迪前光護國壯猷”,這是澧水流域譚氏的通用聯,舊時祠堂裏以及居家之堂屋供祖宗牌位處,均懸掛此聯。
  上聯“紹先緒柳州遺訓”是說譚鉞,柳州遺訓,說的是但沒有及時付梓成書,後因戰亂,書稿遺失,僅存其所訂族訓四則,故稱之為柳州遺訓;下聯“迪前光護國壯猷”說的是先祖譚添麟,護國壯猷即其卒後追贈護國將軍一事。
譚鉞,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區)譚氏六世祖;(一世祖,譚添麟,二世祖,必祥,三世祖,友道,四世祖,湧,五世,鐫,六世祖,鉞)
澧水流域譚氏二十一世,譚曉平,考證澧水流域六世祖譚鉞撰傳族譜序...家訓四則...。

 

B.考證-澄溪譚氏家譜序言;,(右丞相兼殿樞密史文天祥撰)

澄溪初修族譜序; (錄澄溪初修族譜)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有譜則家之疏戚有所考,有史則國之隆替有所究。故國不可以無史而家尤不可以無譜也。予友於邑譚君叔奇手其家譜過示予序。餘先府君以儒業嘗設帳於叔奇之叔子清家,塾餘乃侍讀至其家辱,叔奇之父叔輩怡怡愉愉深嘉愛之,固相甚悉,自後以餘宦,子清甫輩闊別十餘載而其人亦不作也。今叔奇遠謁祈文,奚容辭。按譚之先有諱胡者居撫州,其子寅郎由撫州而徙贛之虔化縣,寅郎之子曰全播,登唐僖宗(李儇 873年-888年年號鹹通)進士,官至太尉,封金子光祿大夫,煊赫著聲蔭襲五子如父爵,封至十三氏系諱文景縣虔化愛雩邑譚埠山水奇勝、田園沃壤,複遷居焉,三徙今之澄江地土衍夷視故尤加世以詩書相尚資產雄予鄉邑代不乏人,嗚呼,譚之先出於周、盛於唐,於今而殘剩剩馥沾溉於人者何其多哉。予嘉叔奇叔信和慶一五昆季拳拳之心,在於其修譜其尊祖敬宗之意不既大矣乎,後之不肖棄陳編而不窺、委先圖而不睹,則不知其某也賢、某也忠、某也曲某也貴某也賤而漸流於卑下其不至於相視如途人也者。幾希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譚氏子孫慎之而免焉,則予言為百世之黽鑒。

.鹹淳三年龍集丁卯歲春,(西元1267年)三月望 日。

丙辰及第 貝 翰林 光祿大夫少傅右丞相兼殿樞密史,

吉郡; 眷友.家鄉同學.文天祥拜撰
注釋;鹹淳三年(西元1265年-1274年)是宋度宗趙禥年號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10年。鹹淳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

附澧水流域譚氏始祖譚興公世居地同鄉宋朝名人文天祥為譚氏家族撰族譜序記載。

注釋,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 文學家(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文天祥 是古時吉水永昌鄉富川,今江西吉安縣),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官居刑部郎官,贛州知府,右丞相兼殿樞密史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節,更是舉世聞名。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出生與成長;

文天祥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中國北方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掠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臺繼位後,又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庶民出身;

  文天祥於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富川。這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鄉鎮,鎮旁不遠處正是有丘壑林泉之勝的文山。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沒有當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這對文天祥的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C.考證-譚氏家譜序言;,(明朝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李東陽)

嚴溪譚氏族譜(二修序言);

   譚氏,吾茶望族也。唐鹹通年間,其鼻祖可奕翁攜子守祿來茶,衍而為三進,析為十八宏,支分派別,不可紀極。餘宦居京師,去桑梓遠甚,未易悉其原委。而餘族與譚世姻,固嘗譜其系與行人副司玉瑞,又嘗譜其系於會韶僉判時中、南寧令時用,一為毗塘全忠之裔,一為西郭全仁之後,皆出自金吾將軍進頗公之子宏伸派也。今年夏,餘姪坦譚恭武以好義例賜冠帶。因嚴溪譚氏家乘重梓,馳書徵文於於餘。餘考其世系,則系出端潔公譚世績之先,又為頗公孟兄進峰公之子宏亮派下也。亮嫡嗣仁京,仕致金紫光祿大夫,其孫曰格,任橫州別駕。自是而後,譚安之靜州司戶,處堯之司空相國。巽之太常博士,綸之大理寺丞。至我朝,由甲榜而擢地官主事者譚隆也,以拔貢而出知荔浦者譚琛也,由進士而任浙江道禦史者公望也。累累若若,後先濟美。誠哉,峰公流派,其發祥之盛,不失為頗翁伯仲後也。夫峰翁之派凡九宏,亮其一也。亮之派最繁,嚴溪其一也。而顯宋宦明,彪炳史志。如此其盛,然則郡族以譚為右。嚴溪尤譚之翹楚者乎?夫譚,周之茅土也。餘當思姬周姓氏,後祚長蕃。生民之詩,尊祖也;綿之詩,美其蕃衍盛大之積也。原始要終,不有忠厚貽謀,何綿昌如是哉?今嚴溪譚氏,承譚忠世績兩先哲後。自唐迄今,氣習日淳,族睦也;風規日厚,化敦也;藻翰日新,才聚也。族大世昌,是皆祖功宗德留貽無窮,非直如榜花間發,松心後知,僅見其一班片羽已也。以故著之麟經葩經,書其爵,貴其族,以示宗周錫爵之遺。況吾雲州為神農少昊棲神之區,譚以顓頊高陽後,肇建茲土。顯系日增,代有興者,其貽與閩之林氏、眉山之蘇氏相頡頑焉。譚氏後裔念之哉。舊澤蒸蒸,新英簇簇,名實求孚於前,德業日增於後。繇根垂餘,溯流窮源,豈繄陶施繁锜樊饑終葵,徒志先王遺民誇富庶已哉。恭武其持此以敘嚴溪譚氏族譜之端。

明朝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李東陽(西元1472年)為嚴溪譚氏族譜寫的序言 

李東陽 成化壬辰歲(1472年)仲夏月望日

注釋,附李東陽生平簡介;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茶陵高隴人(今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曾祖文祥於明初以戍籍隸燕山(北京)左護衛,後改金吾左衛。其祖允興定居於北京西涯,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東陽生於此地,故世稱西涯先生。明翰林院侍講,太子太保兼修國史,明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代中後期,於1447年六月七日(7月19日),死於1516年七月二十日(8月17日)在 濃鬱的家鄉和家庭文化氛圍薰陶下,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李東陽4歲時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順天府官員把李東陽推薦給景帝,李東陽當著景帝寫下“龍、鳳、龜、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興,賜給李東陽珍奇水果和金銀元寶。之後,並兩次召見准予李東陽進順天府學讀書。李東陽4歲能書寫大字。8歲被詔命入京學。18歲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不久授編修,參與修撰《英宗實錄》。憲宗成化三年(1467)書成,升從六品俸。後遷侍講,旋入經筵侍班。十六年,為應天鄉試考官。二十年,再遷侍講學士,輔太子誦習。二十二年丁父憂。孝宗弘治二年(1489),補原官加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書成,升太常寺少卿。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災事,東陽條摘有關《孟子》,以天災與時政闕失相聯,天降災福與人事有關,望皇帝勤習經文,以誠意動天意。而其他“凡事關祈禱,悉加屏絕。”疏上,孝宗稱賞。遷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敕事。八年,以本官入文淵閣參預機務。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十六年,纂修《大明會典》成,進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內閣大學士劉健、謝遷頗有剛直之名,劉健善斷,謝善持論,而東陽性溫而多智謀。一時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侃”之贊。孝宗對三大臣意見頗多採納,並常召入宮中議事,“呼先生而不名。” 十七年,重修闕裏孔廟工竣,東陽奉詔往祭。及歸,上《通達下情題本》,直陳時局艱難,不報。下圖是茶陵雲陽國家森林公園。武宗即位,大肆擴充皇莊,別構宮苑,假借巡視搜括民財,劫掠婦女。天下怨聲載道,人民苦痛。又寵用宦官,任意緝拿民眾,誣辱朝臣。正德元年(1506),東陽等上疏極陳“嬉遊廢政”之弊;又上疏論“時政四弊”,皆不報,乞休;武宗不允,而朝政無所改。十月,朝官紛請誅宦官劉瑾等,武宗與內閣議時,劉健、謝遷持論激烈,至於推案哭罵,遂為武宗所惡。劉、謝上疏乞休,惟東陽仍留內閣。下圖是李東陽書法。劉、謝既免,內閣引進王鏊、焦芳,迭加東陽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二年,《歷代通鑒纂要》成,以書中一、二頁裝潢顛倒錯亂,字體亦微小差訛,劉瑾、焦芳等人構東陽罪,武宗有旨不問,得免禍。五年秋,劉瑾被誅,東陽薦劉忠、梁儲入閣。而武宗嬉樂如舊,宦官張永、穀大用等仍受重用。內閣奏議徒為虛文,政治腐敗日甚一日。東陽於正德七年辭官。深居簡出,以詩酒自娛。十一年(1516)病卒,年69。李東陽墓位於北京市城西畏吾村,即今西直門外白石橋以北之魏公村。李東陽以臺閣大臣主持文壇數十年,其詩文典雅工麗,形成“茶陵詩派”,是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他兼善書法,於篆隸造詣尤高。所著有《懷麓堂集》100卷、《懷麓堂詩話》1卷,又有《燕對錄》、《東祀錄》等(據《四庫總目》)。《明史》有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