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人类“小心眼”之谜 小心眼,往往导致庸人化

 青衣问道 2014-07-08

揭开人类“小心眼”之谜


  人类记忆深处,对曾经遭遇过的侮辱会久久难以忘记,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何占据我们的大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而挥之不去呢?
 


  这并不是因为心胸狭窄,而是由于龌龊的事情给人的大脑造成的震撼更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乔波博士说,人的大脑有个“消极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在大脑刚开始处理信息时,这种偏好机制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了。

  卡乔波博士做过很多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三种类型的图片:一种能激起积极情感(如比萨饼);一类能激发消极情感(如伤疤脸、死猫);另一种能产生中性情感(如盘子、电吹风)。与此同时,他把这3种情况下被试者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记录下来。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对消极类刺激物的反应更强烈。比起好消息,坏消息对人情绪的影响更重。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免遭伤害,具备了对负性信息做出强烈反应的能力。人类只有避开灾祸,才能生存下来。慢慢地,大脑发展了一套机制,能无意识地注意危险信号,从而采取措施避开灾难。

  大脑的这套对负性信息敏感的内在机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比如说,在婚姻生活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婚姻均衡系统”的存在,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特曼博士发现,由于人对坏的信息感受强烈,夫妻之间至少要让积极的情感互动达到消极情感互动的5倍,婚姻才可能稳定地持续下去。

  研究还发现,小而频繁的积极行为才能使天平的指针向幸福的方向倾斜。一次性的、重大的积极行为,比如给对方举办一场生日宴会,并不能消除受到的伤害,生活需要不断地、慢慢地滋润对方。

  因此,当心灵受到伤害时,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滋润受伤者的心灵,才能使之记忆逐渐淡化。










 小心眼作为一种人格状态,包含很多复杂的心理要素,比如忌妒、偏执、缺乏自信、认真、细心等等。


如果计较过度,则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从心理学的知度来看,过度“小心眼”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把一些本来十分细小的事情用放大镜放大,看的十分严重,让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让正常的自己也慢慢变得不正常起来。



“小心眼”指的是气度过于狭窄、经常猜疑他人、容易为他人的一句话生闷气。心理学专家认为,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值是形成“小心眼”的主要原因。 “小心眼”的人在认识自己时,通常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小心眼”者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期望也过低,他们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失败。

  内向性格是形成“小心眼”的一个重要原因。性格内向者会多愁善感、胆小,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

  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也会导致“小心眼”形成。有些人在交往活动中屡战屡败,得到的尽是消极的反馈,挫伤了交往的锐气;有的人遭遇挫折之后,只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样的归因会使得一个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限制了自己潜能的发挥,且不再期望以后会成功。



小心眼”的表现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宽容 “小心眼”的人不但得理不让人,就连理亏也胡搅蛮缠,丝毫不肯服输。这种人鼠肚鸡肠,听不得一句冒犯之言,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谁说他一句坏话,他能终生不忘;谁提他一句意见,他能视为仇敌。他的做人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敏感猜疑 有的人疑心特别重,常常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小事变大。
 
嫉妒 这种人极端自私,认为谁也不能比他强,有的甚至心肠狠毒,会由嫉妒驱动干一些违犯法律,伤天害理的事情。
 
      斤斤计较 为人处事一味想占便宜,半点小亏也不能吃。
 
     “小心眼”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小心眼”的人或者经常生气、委屈、愤怒,忧思不断,耿耿于心,痛苦缠绕;或者吵骂、寻衅、歇斯底里大发作,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紧张状态。由于内心的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很容易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病、癌症等便会纷至沓来。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因为一点小事想不开而轻生。


小心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人的性格的养成,受家庭、社会以及身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心眼其实也是人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生存反应。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个小心眼的人也可能变得十分大方,而一个原先大方的人也可能变得十分小气,在这一点上并无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小心眼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小心眼,给工作与生活带来无谓的烦恼。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气是容易的,但是在合适的地点、针对合适的人、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愤怒是很不容易的。借用过来可以说:

  一个人有小心眼是不应该的,但是在合适的地点、针对合适的人、运用合适的方式表现个人的小心眼是聪明的。



“小心眼”的人不相信人,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直觉又完全是胡思乱想得来。

“小心眼”还容易发脾气,当别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与预想不一样时,就会表现得很苛刻,心生抱怨,难以接受,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

小心眼的人心灵也十分脆弱,经常会感到委屈、愤怒,忧思不断,终日被痛苦缠绕,很容易导致肌体生理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便会纷至沓来。

可见,“小心眼”对身心伤害都非常大。

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为人处事中表现得比较大方呢?

第1步不要过分关注自我

有“小心眼”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处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任何事情往往都会表现出神经过敏的反应,于是常常处于矛盾当中,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甚至会发展到与邻为敌、处处设防的地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小心眼”的人试着不要太看重自己,少一些计较,这样,心胸也会不知不觉地宽广起来。

第2步增强修养

要想改掉“小心眼”的毛病,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徳修养,这样,在遇到关系个人得失的事情时,会更多的想到别人,想到自己的目标、事业和愿望等。如此一来,反而觉得眼前的小事并不值得为之计较,心胸自然就会变得宽广。

第3步坦然面对得失

“小心眼”的人得失心一般较重,有一点小损失都不能坦然面对。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吃点亏不见得是坏事。大度的人往往有人缘,受大家喜欢,好事总是自动送上门;斤斤计较的人常常着眼于小利,不见得从大局看就占便宜,而且还容易引发心病,影响身心健康。



小心眼,往往导致庸人化

在工作中,尤其是作为领导者,如何处理小心眼体现了领导的艺术。一般来说,领导者无意识的小心眼,往往导致庸人化,具体表现为无法举荐有才能的人,把下属当作敌人或潜在对手,经常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

而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形下,有意识地使用小心眼,却可以引起下属对相关事物的重视,迫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工作,这是领导者会用人的一种表现。









如何不让“小心眼”把自己酸掉?


如果我们生活在真实中的话,那么,有不少人也许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她(他)们一张张经过精心雕琢、努力经营后的脸蛋后面,的确常常有一把无名火从眼角的鱼尾纹和嘴边的线条中渗透出来。 如何不让“小心眼”把自己酸掉,又能在“小心眼”中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是做人的一种学问。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形成小心眼的主要原因。而民间的看法则是,“小心眼”是一种毛病,患上这种毛病的人,实际上不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是自贬身价,看见别人的鼻子肿就讨厌别人是高鼻。

因此,生活中,我们便能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滑稽:凡是小心眼的人,在被人当场揭穿或被千夫所指为“小心眼”时,不公不肯承认自己小心眼,而且还会以“小心眼”回敬之。前几天,住在我家楼下的两位妇女吵架,就用上了这一招:一个说,住在这栋楼的哪个人不知道你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另一个立马还以颜色:“你才是出了名的心眼小得像针尖一样的人。” 谁比谁更小心眼呢?

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小心眼”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它能破坏人的心理平衡,阻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小心眼”又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其特点是心胸过于狭隘。这种人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一旦个人权益遭到侵犯,便郁郁不乐。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又极易受外界暗示,特别是那些与已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小心眼”的人感情脆弱,意志也很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有时甚至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人一旦形成“小心眼”的性格,就会循环往复地自我折磨,甚至会罹患忧郁症或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




心理学家认为,形成“小心眼”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自我认识不足和错位的比较。

“小心眼”的人在自我认知时,通常是建立在错位的比较心理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当然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失去信心。“小心眼”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期望也过低,他们通常会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将促使其对自己更失去信心,抑制自我能力的正常发挥,加大失败的可能性。而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消极的自我认知期望,于是“小心眼”愈演愈烈,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内向性格易形成“小心眼”。

性格内向的人,常常会多愁善感、胆小、见人易害羞,与人交往时常感矮人一头。性格内向者还特别敏感,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既希望与人交往,又因为缺乏交往技巧而害怕交往,特别是看到别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坦然和自如,内心的自卑感会油然而生,很容易形成“小心眼”。

三、受挫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心理。

人的交往活动需要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它有利于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建立。有些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失败,他们得到的多是消极的反馈,屡屡受挫会大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小心眼”的形成。此外,有的人遭遇挫折之后,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不去分析失败的综合因素和根本原因,而是主观地认为全因自己“缺乏能力”。这样的归因心理会使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限制了自我潜能的发挥,对成功彻底失去信心,“心眼”自然就变小了。

心理学家认为,要改变“小心眼”的性格,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待人以宽。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既然在社会中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交往。交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正是由于这种交往,才使一个人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为了使交往能顺利进行,应该懂得人际交往的互酬心灵,即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亏,甚至还想从交往中捞点好处。须知,在一定程度上,你付出多少,也会得到多少。因此,豁达大度,待人以宽是我们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个原则。而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自己要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否则,心胸必然狭隘,就会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只看到自己为吃亏的事情。比如,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脚,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的和最卑鄙的坏蛋。”总之,只要不是原则的是,不影响大节,就不必斤斤计较,不必吃一点亏就鲠在喉,患得患失。须知,容别人也就是容自己。

⑵缩小“自我”。

“小心眼”的人往往特别人的一言一行,总感到这是针对自己的。这种神经过敏,常与他们心目中的“自我”过于膨胀有关。其实,许多事情确实只是由于自我暗示的心理作崇,因而“疑人偷斧”,庸人自扰。即使确实是针对你而来。那就不妨“东耳进,西耳出”,权当听不进,倒也免得烦心。总之,在人际交往中,能否缩小“自我”是很重要的。如果你遇要不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计较就会少得多,你的“心眼”也就会不知不觉地大起来。

⑶充实知识。

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关系。古诗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起巫山不是云”。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到就会提高,眼界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丢得开;就会“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当然,满腹经纶,心胸狭窄的人也有,但这不并意味着知识有害于修养,只能说明我们应当言行一致而已。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因此,经常读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对于矫正自己的“小心眼”毛病,裨益当不在小。

一个生活在凡俗生活下的人,是很难绕过小心眼的陷井的。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为别人的小心眼所伤,就是为自己的小心眼所困,因而,就我的经验而言,要是有朝一日,你不小心被“小心眼”暗算了一回,不管那小心眼来自何方,对付“小心眼”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千千万万别让“小心眼”小看了自己。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要觉查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