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枯山水:极简主义的禅意

 真友书屋 2014-07-08

出生于德国的现代建筑启蒙大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了一句对现代主义建筑影响至深的口号“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而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即使对建筑艺术作品本身没有那么熟悉或敏感,也会在身边许多的工业设计中找到遵循极简主义美学的许多的作品。


密斯·凡·德罗和他43岁时创作的令世界震惊的作品,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后者使他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应该就是来自苹果的系列产品,乔布斯本人一直觉得自己是艺术家,而非什么IT工程师。自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他用强烈的艺术家气质,带领苹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不仅产品的外型设计和操作方式简单明了,“所见即所得”,也对庞杂的产品线大刀阔斧的改革,砍掉90%的项目,留下10%的精华——苹果式的创新,意味着用消除多余元素的方法,来凸显必要的元素。


与拥有德国式严谨逻辑的密斯·凡·德罗不同,深受日本曹洞宗禅师铃木俊隆和乙川弘文影响的乔布斯所继承和发扬的“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理念,并非仅仅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之上,更是一种来自于禅宗的,直觉式的顿悟。



上图:年轻的乔布斯用结跏趺坐展示苹果产品;下图:乔布斯导师乙川弘文被邀请担任其婚礼的主婚人。


有意思的是,被日本人弘扬至西方主流文化的禅宗,是1500多年前由菩提达摩在中国创立的佛教宗派,经过近500多年的发展后,才在1192年传入日本。虽然并非是日本的原创,但显然禅在日本,比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全面和彻底的接纳(对比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深入渗透到了枯山水庭园、茶庭以及现代和当代的建筑领域之中……成为日本建筑艺术甚至整个艺术界的灵魂。


追本溯源,极简主义的极致,最为典型的表现方式就是日本的枯山水。


顾名思义,无水之庭,就是枯山水,它从水庭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水庭不同的是,枯山水将禅宗美学的极简发挥到了顶峰,不但舍去水体,也舍去了岛屿、乔木、房屋建筑、小桥汀步等元素,仅留下石块、白砂、苔藓等寥寥几种元素。


日本园林中的造园家大多是僧侣,他们被称为立石僧。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国师梦窗疏石(1275-1351年)。枯山水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山海,完全依靠观者的联想与感悟--以各种形态的天然石块代表山峦和岛屿,置于白砂中;白砂砂面上被耙出水波纹的图形,象征江河湖海;以苔藓、草坪象征大千世界,以修剪过的绿篱象征海洋或龟蛇仙岛——这种极端简约与抽象的写意方式和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观赏方式,典型的表现了禅宗 "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哲学内涵。



枯山水只用寥寥数种元素就写尽了浩瀚宇宙的真谛


由于造园材料单纯,所造的景观只能供人坐在屋内静观,尺度有限,枯山水的规模一般都不大。那些名扬天下的枯山水庭院,最多也就百来平方米的面积。


譬如被誉为日本国宝的京都南禅寺大方丈庭园(南禅寺是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是日本最早的、皇室建造的禅宗寺院),由名师小堀远州设计,是江户时代枯山水庭园代表作。庭园俗称"虎子渡庭",在展台的汉字讲解中讲述了这个故事:虎妈妈生了三个小老虎,其中一只非常凶恶,如果母亲不在身旁,就会把其他的小老虎吃掉。虎妈妈每次过河时,只能叼着一只小虎过河,为了将孩子安全运送到对岸,它需要特别安排渡河的顺序——"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 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采用来自中国宋末元初周密《癸辛杂识》中的故事,小堀远州用枯山水的表现方式,提醒后人时刻保持警觉,传达出禅宗的悠远意境。该庭院在1951年成为日本国家名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该庭院还是观赏枫叶最知名的场所,红叶配绿竹,风景之美冠绝东京都。



南禅寺的大方丈庭园


枯山水大多表现的都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端坐在枯山水庭园前的缘侧,凝视这一方枯与寂的天地,万事万 物仿佛都凝固在了这一刻,心底自然升起了安详。我想,这应该就是禅宗所追求的刹那顿悟,刹那永恒。而极简主义的之所以能够为世人所欢喜,大概也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唤起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禅心——渴望最本真的、永恒的宁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