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青龙董旄 2014-07-08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青龙县七道河总校 董银柱

“预设和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呢?所谓的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景,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而生成则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

如果把“预设”与“生成”说白了,“预设”就是教师们所设计的教学脚本(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案“),“生成”则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所生发出来的教学机智。

提起这些,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说是农村唱戏,一个演员扮演的是瓦岗寨的程咬金。该他上场了,他一时没注意,拎起一把长枪就出来了。到了前面一看不对,灵机一动就唱开了:程咬金,着了忙,忘了斧子拿了枪——喽啰们,拿爷爷的斧来……从这里面看,“预设”就是戏书上的台词,“生成”则是演员救场的机智。如果没有这种机智,在许多时候难免会晾了场子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预设”,而忽略了“生成”。他们备课唯恐不细,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在一节课中要让哪几个学生发言,他们又会说些什么,等等此类诸多问题都设想得十分周到,甚至把教学环节细化到了每1分钟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按部就班,一个脚印一个坑地把教学环节推演了一遍。哪怕上一个环节学生还没有消化完,下一个环节也要接着上。结果课是讲完了,学生们也学完了,至于效果怎么样,怕只有天知道,至少是与预设要大大打上一个折扣的。

当然也有个别教师,没有认真备课的习惯,讲课推着来,一切都凭感觉走,结果课上得倒是挺活,但却把重要的知识点给漏掉了,课讲得再活也就没有了效用。

其实,“预设”与“生成”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预设,没有生成,那么预设就成了死搬硬套的教条,课堂就成了教师跳独脚舞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毫无生气;同样,如果只讲生成,没有预设,那么课堂变成了聊天杂耍的场地,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即使偶有珍珠,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预设”要主动为“生成”让路,为“生成”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让“生成”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拐点、展示他们天赋的舞台,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机部分。而“生成”也要围绕着“预设”来进行,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记得那年我在上草碾小学教三年级。有一天,总校的领导来学校听课。在课堂上,我刚写了一个“案”字,学生就在下面喊:“老师,你写错了!”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如果在这时候,老师说一声“我是故意写错的,就想考考你们,看谁能认出来……”,恐怕也没有人能够说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来的。但我想:如果这样,虽然教师的面子保住了,但对学生们却是一种欺骗。于是我诚恳地对学生们说:“确实是我写错了。老师写了二十多年,这么简单的字还会写错,你们可要认真啊!”这种生成即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有所帮助,对人生的品格熏陶不也大有好处吗?

而且,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新的“生成”而牺牲掉原有的“预设”,甚至可能会把原有的预设全盘推翻——不过这并算不得损失,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难得的收获——虽然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从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上来看,我们达到了激发兴趣、培养技能、引领习惯、促进发展的目标,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

那是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三节是八年级二班的校本课。上课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为什么要押韵时,我举了一个小例子:在以前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时候,我针对“九宫格”(又名“三阶幻方”)的填法编写了几句“顺口溜”:

头顶 1 ,肩 8  6

脚踩4 2 中间5

3  7 ,坐个 9

口诀记住不用数。

我在举这个例子时,本来就想说明一下利用押韵可以使知识变得好学易记,然后转入到正常的教学的。没想到刚刚举完例子,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读开了。而且刚刚读了两遍,一个男生就和我说:“老师,这个我会背了。”

我一听:“好啊,那你背背看!”

这名同学还没有背,金强同学就抢开了:“老师,让我背,我也会背了!”

因为金强同学以前一直对学习不太重视,难得今天表现得这样积极,所以我就“偏心”地把第一棒交给了他。金强同学也不含糊,站起来利利索索的背下来了。于是,我走到他的面前,热情地拍着他的肩膀:“哈哈,看来金强也不笨嘛,再要学不好可欠揍了!”金强一改往日的“桀骜不驯”,温顺的点了点头。

看到金强受到了表扬,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我索性来个改弦更张,让同学们一个个的背了下去。男生今天表现得相当积极,就连金鹏远都高高的举起了手。金鹏远一背完,我带头为他鼓掌,教室里真是一片掌声。

当同学们的背诵告一段落时,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潘立鹏也会背了。”

我一看潘立鹏同学,他忸忸怩怩的,一副想背又不敢背的样子。于是,我又将了他一军儿:“潘立鹏绝对不可能会背,即使会背,他也不敢——是吧?潘立鹏?”因为潘立鹏在小学时就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知道这一招对他绝对有效——果然,他“腾”地站了起来:“老师,我背!”

等到潘立鹏同学背完,掌声更为热烈的响了起来。我笑着走到潘立鹏的面前,对他说:“背得还真熟,这回可得来个热烈拥抱了!”然后,我把他亲热的搂在了怀里……

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我结束了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还似乎跑题跑得太远了,但我却意外的完成了更为重要的任务:第一,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第二,它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有了这两点,耽误的那点儿任务还怕完成不来吗?

所以,我认为,学科无界限,知识点无界限,课堂教学也无界限,只要我们对教育的大方向掌握得准,对教育学生的大原则没有偏差,然后在平时多下功夫,对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多做一些设想,教学机智就会如影随形地跟在你的身边,就可以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了。也只有到这时,你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