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明白为什么我会在深圳见到港铁的标识了...

 勿忘720 2014-07-08

  

  如果说不到长城等于没到过北京,那么没有坐过香港地铁就枉去香港一回了。

    5月20日,被称为“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的港铁总裁周松岗先生利用两个会议之间的仅1小时空隙,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约定的10时30分,周松岗步入准备好的“专访厅”,用爽朗的笑声和有力的握手欢迎我们。虽然刚刚结束公务会议,总裁脸上丝毫看不出倦意,而笑意盈盈的脸上是如炬目光和精神奕奕的神情。

    专访的地点位于九龙湾德福广场的港铁总部大楼顶层会议室,窗外最有意思和最具美感的不是海景,而是地面上公路与铁路错落有致的交织图,汽车与火车同步向前飞驰,印证着周松岗所说的,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在一个小时的访问过程中,窗外不断传来列车开动的“轰隆隆”声音,我们就像是在一列前进中的地铁中对话。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盈利地铁,港铁“地铁+物业”模式被人津津乐道,但在周松岗眼中,这个模式目的不仅是盈利方法,更重要的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可持续向前发展。

    尽管周松岗半生取得的成就多在西方社会,但他骨子里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着深深的认同感。他激动地表示,港铁进军内陆,更希望是带去港铁用30年经验换来成功的“地铁+物业”发展模式,让内陆地铁尽快步上正轨———“人一生有多少个报国的机会!”

    谈到广深港高铁,周松岗又像孩子般兴奋和激动,他感叹,27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连通东京大阪的经济,而将有13000公里的中国高速铁路网络,会连接全国东西南北“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深圳交通印象

    “地铁属于开始的阶段”

    (旁白)港铁总裁周松岗是深圳政协常委,又与深圳地铁四号线有合作关系,他对深圳的了解很深入,其见解对深圳公共交通发展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深圳市政协常委,港铁又与深圳地铁四号线有合作关系,你对深圳应该比较熟悉了,对深圳的印象怎样?

    周松岗(以下简称周):深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现在的深圳与(上世纪)70年代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令人震惊!

    深圳曾经有一段时间发展达到饱和状态,然而在珠三角发展纲要等新的规划出台以后,深圳的发展空间再次扩大了,现在的定位越来越高,将来会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城市区域,一个城市群的主体。香港必须与这个主体有紧密的联系,将香港和深圳以及深圳附近城市的整体优点,一起发挥出来。

    记:你对深圳的公共交通印象如何?例如地铁。

    周:我想现在深圳的地铁属于开始的阶段,印象中,深圳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大概只有十多个百分点,使用地铁的大概只有7%,主要是因为深圳现在只有一条半地铁线。但在2011年之后,南北方向地铁建成后,深圳地铁就会形成一个网络,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

    记:现在社会提倡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对城市的发展能有多大促进作用?

    周:这个问题,以香港交通成本为例,香港用在交通方面的成本大概占G D P的5%,这是全世界最低的,内陆城市我暂时没有见到过这个数据,而伦敦和巴黎,这个数据大约是7%—8%,而美国休斯敦交通成本占G D P的14%。

    5%与14%之间相差9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香港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全部开支加起来都没有G D P的9%。交通成本为什么差这么远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90%的市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在休斯敦,100%的人出行都是自行驾车。经济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更不要说在环境保护、道路设施、生活质量上了。

    据我所知,现在内陆各级政府已有共识,发展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必须进行的,不能走美国的城市发展道路,不能推行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工具。

    港铁盈利秘诀

    港府没投一分钱收入1400亿

    (旁白)港铁的服务网络四通八达,其还是全球极少数盈利的铁路系统,它的成功来源于独创的“地铁+物业”的经营模式。

    记:港铁在1975年刚刚兴建时作出过承诺:为香港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集体运输系统,现在承诺还是这样吗?

    周:你说得很对,这是(港铁)出生时候的承诺,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归到这一点,就是为香港提供这样的交通方式。

    记:你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过去是(地铁)线跟着人走,现在是人跟着(地铁)线走,这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进程的发展趋势吗?这样会不会变得不再人性化呢?

    周:我们铁路界中有一句老话:“旧区线跟人,新区人跟线”,所谓旧区线跟人,在建第一至三条线的时候,通常是选择人群集中居住和活动的地方,例如港铁的第一条线就是在弥敦道,这样才能减轻繁华路面交通压力,同时给市民提供集体交通工具。

    然而,地铁是一个强有力的帮助城市规划的工具,也就是“你想怎样规划城市,应该将集体交通考虑在内”。例如将军澳线,将军澳本来是一个很少人居住的地方,我们要发展新区,计划把将军澳发展成四五十万人口的市区。那时就决定起将军澳线,当地铁线划定下来后,市民就会集中在地铁两旁发展,在站内再发展物业、商场、文化设施,再用人行天桥和人行隧道连接,人文社区自然就会发展起来。

    记: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能盈利的铁路公司,港铁采用的是“地铁+物业”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怎样产生的?

    周:一家公司在发展中,乘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铁路的生命,无论是50年,还是上百年,如果单靠票务的收入,就算加上站内的商业活动,还是入不敷出的,无法收回最初的大量投入。因此这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方式,如果坚持这样做,是需要政府给予补贴的。

    而香港铁路比较特别,在2000年之前,港铁是一个港府全资拥有的企业,而在2000年,港府把港铁公司上市,今天港府拥有76%的股权,这就要求公司必须可持续发展,不然谁会买你的股票呢?于是,港府就把“铁路+物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记:港铁是怎样想出这个模式来的?

    周:这肯定不是一天内的决定,也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结果,这条路也是摸索出来的。这个模式的理论是相当强的,凡是有地铁到的地方,经济活动是非常蓬勃的,交通方便制造了经济的价值。但是,如果不采用“铁路+物业”这种模式,这些经济活动产生的价值,就不会回到铁路中。例如地铁经过,楼价能卖高点,地产商的利润就会高点,或者是政府的地税、税收会高点,而铁路公司是没有得益的,地铁的车费实在是入不敷出的。

    记:港铁的“地铁+物业”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周:香港的方式是,当要起铁路的时候,由政府将若干地块给予港铁公司一个“物业发展权”,这并不是免费的,是需要给地价的,但是地价的计算方式,是以没起铁路之前的地价来计算。

    当起了铁路,地价上升后,公司就赚取了中间的那部分差额,也就是将铁路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可以将制造出来的经济价值一部分,用来兴建与营运铁路———这是港铁最独特之处,这就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公司也不会成为政府的包袱。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长远看到,不需要政府每年补贴,也避免了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有起落的,也许当年起铁路的时候,国家(城市)非常有钱,但中间如果经历经济衰退严重的时期,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还哪里有钱补贴营运和维修铁路呢?结果就只能是失收,在失收了二三十年后,再想重新起步发展就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当然,我们国家现在发展迅速,财政充足,我们可以起铁路,但是起了铁路还要维修、营运,不断再投资。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今天的财政很充足,未必等于未来100年每年都保持富足。因此,怎样保持地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既然香港已经试出了一条路,内陆也应该尝试一下。

    记:港铁“地铁+物业”给香港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周:港铁不但可以让市民长期享用好的地铁服务,而不需要政府津贴。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财政的自主权,对铁路进行维修和再投资,令其质量不断升高。而且,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是好的,在过去的30年,港府不但没有花一分钱,就建起一个世界公认的一流的铁路网络,而且得益了1400亿港元,这其中一半是港铁给予的地价,另一半是因为港府占公司的76%的股份,公司股份在市场上的市值,再有每年的股息,加起来又有700多亿。所以在30年里,港府得到了1400亿,而没有花一分钱起铁路和营运。

    记:港铁现在已经线路密布,将来如何去发展?

    周:首先是逐步提高服务方式,我们是集体交通工具,面对每天400万人的客流,怎样才能做好服务,是我们不断努力做好的。另外,香港市民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我们也要配合他们的要求,完全没事故是不可能,关键在于发生事故后怎样尽快恢复服务。第三,就是要将网络不断扩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香港的列车服务和内陆联合,我们现在就是计划建立广深港高铁,首先是从西九龙出发,先到深圳福田、龙华,然后到广州,再接入内陆的高速铁路网络,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

    以前我们一提起高速铁路,就想起日本的新干线。而我们中国现在在起1300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将来对整个国家的乘客运输、经济的活动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将来从香港到广州,再到长沙、武汉,一直到北京、哈尔滨,从南北到东西都会连接起来,将来的经济圈和生活圈都会大大拓宽。

    在起好这些线路之后,到深圳福田14分钟,到广州石壁47分钟,广州人完全可以来香港听意大利歌剧,然后吃完饭再回家。香港人也可以上深圳买家私,比现在还方便。在运作成熟后,可以10分钟一班车,完全不用计划什么时候出发,即到即走。

    港铁进军内陆

    “港铁进军内陆也为报国”

    (旁白)港铁与内陆多个城市开展了合作,周松岗坦言进军内陆并不是要带走多少收益,而是本着一颗赤子心,带来香港成功经验,以帮助内陆更快发展。

    记:港铁已经大规模进军内陆,到现在为止有哪些城市?

    周:有三个城市,深圳、北京和沈阳,杭州还在洽谈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合作方式。港铁是一个商业机构,有几个优势,首先是竞争力,有综合的经验,由城市的规划做起,到铁路的设计、兴建、营运,物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开展,社区的服务,这些经验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第二点是商业模式比较灵活,作为上市公司可以进行资本投资、借贷,同时又是港府控股76%的公司,在与内陆城市合作的过程中,商业风险近乎零,不会做不好就走人,而一定会办好一件事。另外,港铁并不是很大的公司,总共只有1.3万人,加上香港有自己的业务,我们会集中精力在内陆几个城市做好。

    记:与内陆的合作,打算是带去什么带走什么?

    周: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会有商业的考虑,要对股东有合理的回报。但我们最主要的并不是要带走什么,因为我们在香港好不容易用30年的时间,从开始什么都不会,最初学英国的铁路技术,上世纪90年代学习东京,到现在我们远远超过他们的水平。

    我们有一套营运和资产管理的模式,有一套与城市发展融合的思路,我很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国家,让其他的城市去参考,我们能做到的就尽力去帮,一个人能有多少报国的机会啊!(爽朗大笑)现在是天下太平,又不用打仗,如果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国家的发展上,帮助大家走得更快,这才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一所交通学校,传授铁路管理、维修知识。作为一间商业机构,这些事情似乎不应该做,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很难得遇上国家发展的机会,不应该去斤斤计较这些得失。

    记:你说过不让北京的四号线亏本,现在情况怎样?

    周:北京四号线估计在今年的9月底会开通,作为一份向国家诞辰60周年献礼的项目,我们很有信心。如果你说像魔术棒那样挥一挥能让城市大变样,那北京就是实例,在奥运前后变化很大,成为很现代的城市,在交通的追求上越来越高。

    在北京打的的时候,司机会说“出不去进不来!”,而港铁与北京合作的四号线,是一条南北主要干线,现在还没通车就已经打算增购车辆了,人流量一定足够。

    深圳四号线

    深圳人将享受香港服务

    (旁白)对于港铁与深圳的合作,周松岗的语气非常愉悦,他对双方携手的成功前景有坚定的信念。

    记:深圳地铁最早传出要借鉴港铁“地铁加物业”的运营模式,一直到之前签订协议,才知道上盖物业发展权不属港铁,原因是什么?港铁将来还会就此问题与深圳继续探讨吗?

    周:我们和深圳的合作已经好几年了,我们和深圳市政府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几年中,我们在争取国家的批准用了相当多的时间,我们双方都没有对对方有任何的疑虑,深圳市政府说要我们帮忙起这条线,而我们就一定为深圳市民起好这条线,提供好的交通服务,这个信念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相当难得。同时,我们把这条铁路办好,也是为深港间的交通做好连接,港人经过东铁线和福田口岸就可以坐四号线到深圳各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接驳方式。

    而“物业+地铁”发展模式,无论深圳还是内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应该推行的,即使今天在某些规例下,我们办不到,但是应该继续探讨。我说过,是否港铁做不重要,主要是我们为内陆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服务模式。

    记:港铁更想把这种理念带进内陆,带进深圳?

    周:是的,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停地做交流。例如我们和国务院研究中心做项目的研究,把这些概念带出去。我们作为上市公司要有一定的商业回报,这是我们的身份决定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带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至于在财务上造成包袱。

    记:在深圳暂时没拿到地铁上盖物业发展权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四号线不亏本呢?

    周:我们和深圳政府有一定的合作模式,他们很了解我们不是谋取厚利的机构,但也要有合理回报,所以市政府会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有一定的津贴,让我们得到回报,而相信四号线的客流也会很乐观。

    另外,内陆在地铁内商业发展处于起步的阶段,相信大家在使用香港地铁的时候会发现,商业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其实我们在站内商业的收入是超过票务收入的一半多。因此,我们仍有其他方式为内陆铁路提供参考,增加对乘客的方便服务,增加公司的收入。

    记:深圳人在乘坐四号线的时候,是否能享受到港铁的服务?

    周:我们非常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当然还要配合深圳政府例如消防、公安等的规例,香港的经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把地铁发展成方便购物和娱乐的中心。

    记:港铁在深圳建地铁后,会否在管理和技术上与香港有很大的区别?

    周: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进入一个城市后,一方面是把我们的知识带进去,同时也要在当地学习,深圳有很多不同的市场环境需要我们了解。例如香港市区的建筑物很密集,人们从地铁出来以后,很容易就能在十分钟内步行到不同的建筑。而在深圳、北京的建筑物很大,路面很宽,所以在如何接驳的问题上,就要逐步去学习,这是和香港不同的地方。当然香港也不是一日建成,深圳也需要慢慢思考,如何将地铁站与周围商业、行政建筑物,用天桥和隧道连接起来,就算下雨刮风也不会受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