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饕餮的祭祀含义

 Seven_Five 2014-07-09
  饕餮纹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也称兽面纹,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而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传说中的饕餮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饕餮用作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
    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像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饕餮面目狞厉,结构鲜明。正是利用这些特征,饕餮文饰在人类的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之中。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汉代玉辅首

    祭祀用的青铜器皿之上多有饕餮纹,由于其狰狞恐怖,非常适合肃穆萧杀的祭祀气氛,人们常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这是古代饕餮文化的重要含义。
    饕餮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形象和历史传说于今天仍然具有意义。威严的饕餮告诫着人们,做事、索取应有所节制。像饕餮那样的贪得无厌,是极其有害的。
    作者:孙永  饕餮纹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也称兽面纹,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而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传说中的饕餮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饕餮用作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
    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像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饕餮面目狞厉,结构鲜明。正是利用这些特征,饕餮文饰在人类的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之中。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汉代玉辅首

    祭祀用的青铜器皿之上多有饕餮纹,由于其狰狞恐怖,非常适合肃穆萧杀的祭祀气氛,人们常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这是古代饕餮文化的重要含义。
    饕餮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形象和历史传说于今天仍然具有意义。威严的饕餮告诫着人们,做事、索取应有所节制。像饕餮那样的贪得无厌,是极其有害的。
    作者:孙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